论文导读:舒伯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乐圣”贝多芬的忠实追随者,在继承和发扬的同时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所有音乐都有着极具歌唱性的动听旋律,即使在他应该具有极强戏剧性的钢琴奏鸣曲中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A小调奏鸣曲》D.537第一乐章的音乐的详细分析和演奏的详尽解说,从而证实了舒伯特不同于贝多芬的方方面面,使他本人的音乐风格更加独树一帜。
关键词:音乐分析,演奏详解,艺术表现
舒伯特的音乐,是触动心灵深处的音乐,他有海顿式的天真,却是经过认真雕琢的;他有莫扎特式的优雅,却带有些许的忧郁;他有贝多芬式的宏伟,却显得更加内敛。以上这些特质,全都表现在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里。因此在演奏他的奏鸣曲时要特别注意以下艺术特征。
第一,舒伯特是处在历史进程的过渡阶段上,仿佛是站在各种风格和流派的交合点上的一个人物。从他思维的明确,从他采用风俗色彩的素材和某些具体的写法来看,他是属于古典派的作曲家。从他的处世态度的特点,对大自然的特殊爱好以及爱好歌曲性和富于音色色彩的舞曲性来看,无疑,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可以说,他是古典主义者中间的浪漫主义者,浪漫主义者中间的古典主义者。舒伯特在古典主义的沃土里培育出浪漫主义的花朵,并使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大自然的热烈、真挚的景仰者舒伯特那里,我们找不到近似海顿的自然哲学的观点。
第二,由于舒伯特有着强烈的双重性格,既有天真无邪的烂漫,又有深沉犹豫地伤感,因此,他在探索用音乐形式在叙述变换的外在事件时既有音调的直率,有不乏能够体现内在实质的音调,并且在对比中进行融合。我认为,正确找到的这种对比关系中就正包含着今天的音乐所少有的品质——和谐、美妙和高尚的气质,换句话说,就是那些使得舒伯特的艺术大为生色的客观与主观,永恒与暂时的奥妙配合。如谱例1是《A小调奏鸣曲》D.537第二乐章的开始,左手和右手既是一种对比,又是一种融合,左手跳音的直率和右手略带庄重的乐句结合使得乐曲别具风格。
谱例1:
第三,注意把音乐的织体(这种织体既有很多非常不同的面貌,又有很多同样情绪的小块素材的重复)统一成一个整体和按照一定的构思规则构成一个艺术有机体。例如在《A小调奏鸣曲》D.537第一乐章的一开始(如下文中的谱例2)就是如此,前三小节和后两小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是织体还是情绪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舒伯特却非常艺术地将他们按照自己的构思组成一个艺术有机体,并将此作为乐曲的核心动机进行多次的重复或变化重复。
《a小调奏鸣曲》D.537中三个乐章的关系。
一八一七年,舒伯特创作了一部杰出的作品——《A小调奏鸣曲》D.537。它只有三个乐章,短小精悍,却显示出舒伯特已经摆脱前人的束缚,第一次显示了自己的个性,有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在这部作品里,乐章与乐章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同于舒伯特的前辈。 在他本人以前,奏鸣曲一般有四个乐章或者有三个乐章,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快—慢—快—快或快—慢—快,而这部作品的三个乐章之间的关系则是快—快—快。论文写作,演奏详解。。从音乐语言上讲,他的前人除了在慢板乐章里有着非常歌唱化的旋律外,一般其他乐章都是由短小的动机经过充分的发展而成的,而舒伯特在每个乐章都首先用美好的旋律来作为基础,并且这些旋律还往往较长,也许是由于舒伯特本人的钢琴演奏水平的原因,他的钢琴作品中总是充满歌曲化。
这首奏鸣曲的三个乐章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这主要体现在情绪上,都具有较强的抗争情绪,同时又都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在充满歌曲化这一点上第二乐章最为突出,这是一个回旋曲式,几乎自始至终音乐都充满旋律化,尤其是主题旋律(右手旋律),颇具进行曲风格,雄壮有力。而两个插部却相对来说比较柔和。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都是除了较多地重复音型外,较长旋律相对第二乐章来讲就要少些,并且都是奏鸣曲式,但第三乐章在曲式上有些特殊,是一个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如此看来,第二乐段在全曲当中倒是很像三部曲式中的中部乐段了。但由于篇幅所致,本文重点分析的是第一乐章。
《a小调奏鸣曲》D.537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和演奏详解
在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中可以看出,无论从织体还是音响上都深受他心中的偶像贝多芬的影响,英雄性和伤感宿命性兼而有之,乐曲的一开始就以磅礴有力的声势出现,好像提出了一个疑问,如谱例2:
这在演奏上要特别注意其力度的控制,在这里要想得到更好的控制,就必须深刻了解舒伯特的性格和音乐风格。论文写作,演奏详解。。在这里,根据文章第二部分中所述的内容可知,他有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一面,但并没有贝多芬那样的狂热和激进(如谱例1中的第一小节)。在舒伯特思想当中有着激烈的矛盾,但他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和结果并不同于贝多芬,我们不可简单地去否认舒伯特而草率地忽视他的伤感气质,虽然他的音乐性质主要是悲观失望的。演奏中,乐曲一开始的力度是强,至于要强到什么程度,这就是一个问题。舒伯特的强不能简单地像贝多芬近乎疯狂的强,在这里要有一定的节制,能奏出铿锵有力的程度就行了,因为舒伯特永远不会像贝多芬一样像一头雄狮一样去爆发胸中的一切(如谱例1中第二、三小节)。第四、五小节的近似琶音式的进行较前两小节在力度上马上就又弱了下来,但必然是弱而不虚,犹如脑中有力的思想火花。
主部和副部的连接(如谱例3)如剧烈的心理斗争,虽弱但连绵不断,生动地刻画了作者此时不安的心理。连接部在总的趋势上是向下的,由此可知作者的情绪也是逐渐向下的,通过连接部就已经很明显地显示出舒伯特的一贯的悲观情绪,因此在这里的触键尤其要表现出在流动中的不安和悲观情绪。论文写作,演奏详解。。谱例3:
副部主题则以一种恳求似的口吻甚至有点无奈地轻吟出来。
如谱例4:
在调性安排上,主部和副部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主属关系,副部主题的调性虽然是向属方向走了,但和主部却是形成了小二度的关系,紧接着更有着向下属方向走的嫌疑。论文写作,演奏详解。。副部总的来说情绪更加复杂,因此在演奏这一部分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旋律的内在动力与三十二到三十五小节(如谱例5)中的不正常强音的表现。论文写作,演奏详解。。呈示部的结束部比较长,就像苟延残喘的微弱气息,萎靡不振中的绝望,小心翼翼的控制力度必然是其中的第一要素,其次就是着力表现奄奄一息的伤悲。谱例5:
展开部不再象呈示部中的结束部那样轻弱地悲鸣,而是像一个惊雷一般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就像一个不甘就此死去的战士再次努力抗争起来,拼命挣扎的气势直冲霄宇。展开部的一开始就将力度推到了全曲的最强点,连绵不断的强音就像沉重有力的步伐,快速上升的音型更像一气冲天的雄鹰,毫无畏惧。这也许正是舒伯特柔弱的另一面英雄性的最直接的表现。舒伯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使展开部的一开始与呈示部的结束部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使人不觉为之一振,浑身热血沸腾。对于此处的音乐,演奏者必须为音乐所动,充满激情,胸中憋足了气,一气呵成,手指要充分站立起来,强调音乐的清晰和饱满。虽然如此,在展开部的一开始并不能十分明显的感知到呈示部主题中的某些因素,在这里,展开部更多地吸收了主部主题的在气势上的某些因素。但舒伯特还是在一段激动人心的音乐过后显示了他不可逆转的性格——伤感气质。即使六小节(如谱例6)的柱式和弦的强力挽留也不能扭转乾坤,一连串的柱式和弦就像支撑刚才的一座摩天大厦一样现在却即刻轰然倒塌,副部主题的那种犹豫悲悯的情绪顿时再次袭来。谱例6:
在剩下的展开部分中,舒伯特虽然在极力呈现他在苦难中的挣扎,时而呐喊,时而悲靡,时而奋斗,时而彷徨。但最后也不能掩盖他逐渐精疲力竭的滑坡情绪。毫无疑问,展开部是舒伯特心理活动最为复杂的部分,在这里演奏者要特别注意音乐的起伏,力度的对比,情绪的渲染。
奇怪的是,在舒伯特以前,很少有人在再现部中安排和主调形成下属调的调性。但在这里,舒伯特这样做了。这是由他本人的内在气质所决定的,因为他这样安排正好显示了他的低落性格。他的再现基本上是完全再现。在情感的处理上,基本和呈示部一样。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一百八十九小节以非常微弱的情绪结束后,后面再次出现了主部主题的强有力的带有提问性的乐句,在这里应该如何来理解呢?按照舒伯特的性格,在极弱情况下结束时极其正常的,他为何要在最后再次重复一次主题乐句。在这里我想他想表现的应该是一种死不瞑目的感觉。论文写作,演奏详解。。在奄奄一息的情况下他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向苍天再一次提出了在他的人生中最大的质问,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合乎情理的。从所标的力度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乐曲的一开始是由一个强记号开始的,最后一句的开始则是由两个强记号开始的。由此可见,在弹奏最后一句的时候,应该尽量将力度加大,努力突出一种悲怆性。
总之,演奏舒伯特的奏鸣曲和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有着很大的不同。贝多芬的奏鸣曲不但具有宏大的结构、暴风雨般的激情,而且还具备震撼人心的悲怆。在演奏贝多芬时首先强调的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而舒伯特不同,在舒伯特身上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浪漫忧伤的气质,而英雄性表现的并不多且程度不够。因此,在演奏他的奏鸣曲的时候,更多的就像在演唱他的艺术歌曲一样,要注重音乐的旋律感和连贯感。当然,舒伯特在很多方面也会表现得并不成熟,比如戏剧性不够,结构的松散,篇幅的冗长,织体的钢琴化不足等。但是他在缺点之中却寓有特点,这就使他的奏鸣曲发展自成一格,既不同于同时代的贝多芬,也不同于以后的勃拉姆斯和肖邦等。他在自己的旋律世界里自由的畅游,尽情地抒发着他内心中的浪漫情愁。对于这一点,作为一个演奏者应该更加深入地去把握和诠释。
参考文献:
1、《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舒伯特及其钢琴音乐》徐洁编译《名家名曲》
3、《西方音乐史》朱敬修唐瑰卿编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