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声、七声弦制是世界乐器中成熟的弦制。中国多声弦制筝彻底地拓宽了古筝的音域,岳山左和岳山右均可以扩大到5个八度。不仅丰富了乐曲量,还更好地使中国筝艺术与亚洲筝进行多方位交流。在开放的今天,我们应大胆地接受它,包容它,使之发扬光大。大家互惠互助,使中国筝成为世界音乐艺术中最有分量的精品。
关键词:多声弦制筝;李萌;《藤缠树》
一.中国多声弦制筝的由来
古筝,一件古老而优美的民族乐器,它的魅力众所周知。作为音乐学院的一名古筝专业教师,仅仅会演奏传统古筝已不能适应现代音乐发展的需要。随着古筝教学纳入专业化之后,中国古筝的乐曲量,尤其是有专业水准的乐曲量不足的问题就变得很突出了。如果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入校的学生,学得快的学生到高三或大一,大多数重要的曲目已经学完。中国的古筝界再不发展或改变,就不可能适应现实的变化。所以,我们要使古筝从一个纯粹的民族乐器或仅仅是一个地域性的乐器,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展为世界性乐器,我们必须作出改变。
李萌老师说:“五声弦制不可能替代七声弦制,七声弦制也不可能替代五声弦制,二者各有固定的曲目和定弦规律,用不同的弦制去调不同的音阶,不但弦的张力不合适,认弦有困难,在演奏上也给演奏家带来很大的不方便。”这也确实是一个多年来专业筝人所遇到的最难解决的的问题。
于是,2004年至2005年她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大团分厂的胡国平厂长及总厂技术总监李素芳一起共同研发出国内现流行的七声筝弦(C型弦)。2006年由胡厂长出面将共同商议了几年的制作七声弦制古筝的方案,汇报给总厂长王国振和技术厂长沈正国及研究室主任陈书明,得到肯定和支持。总厂派出胡厂长、陈主任、李总监赴京与她共同商议研发七声弦制古筝,在此期间她还吸取了旅日筝家金坚和伽倻琴演奏家吕金的许多有益的意见。经过他们的多次试验,终于有了今天的多声弦制的古筝。?
二.第一首多声弦制筝的独奏曲《藤缠树》
今年3月,中央音乐学院李萌教授赠我一张光碟《藤缠树》首张多声筝作品专辑,我仔细地听了几遍,觉得确实很不错,有新意,纵听多声筝像钢琴的音符在流动,横听多声筝又很有交响乐的恢弘气势。其实,早在两年前我就带队赴京听了“千里之行——敦煌之夜古筝新作品音乐会”,当时就被她的多声筝音乐深深打动了。《藤缠树》,李萌老师作于2008年。是第一首多声弦制筝的独奏曲。音乐的开始充满了固执又富于诗意,情绪浓烈而复杂,而后逐渐变到迷茫和伤感,乐曲充满了世俗的情感,表达了人对现实的隐忍与无奈。创作的时候,考虑到旋律的通俗性,所以两面筝都用了五声弦制。这首乐曲是表达非常世俗的感情,李萌用了很多非乐音的效果和三个筝位的音域配合。她对非乐音在古筝上的运用,是有见解的。她说,非乐音的效果在音乐中是有生命的,它充满了不协和的动感。而右、中、左三个筝位的声音互相配合,在丰富性上,比一个筝位的音响还是来得更丰富。在音域上,可以有四个音域:右面筝、右面筝的非乐音区;左面筝、左面非乐音区。如果想扩大音域,还可采用加码的办法,那样一来不同筝位加上不同音域的配合,效果就比较丰富了。
多声弦制筝虽然用的是组合琴体,但是开放的系统,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安排不同的定弦。它可以在不改变五声、七声弦制弹奏法的同时,加进更多的音及音色的可能性,并在琴体不加大的情况下,让双面古筝互用共鸣箱,这使乐器有较好的声音。而对于演奏者来说,在保持原有技法的基础上,又拓展了对现有技法改进的空间,即既可以演奏传统五声也可演奏七声,或无弦制多声的多调式及多调性的音乐。这就足以说明古筝完全可以克服缺音、少音的弊端,而走向更为宽阔的领域。
三.李萌教授改革、创新的艰辛历程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其实李萌教授对新筝的改革,是有压力的。这种压力实际上也是一种动力。许多人都曾经试图改变古筝的弦制、调性、排序等(如21世纪初上海音乐学院何宝泉老师研制的“蝶式筝”、扬州银河乐器厂厂长张琪研制的“新型转调筝”),但都没有形成足够的气候。基本上是流传了一小段时间和一小部分区域就销声匿迹了。大多数的古筝前辈有一种说法从根本上就是反对古筝改革的:“传统古筝不能改,改了就不是古筝。”李萌也深知古筝传统的优势,这是她格外在意和呵护的。对“传统古筝没有必要改,它现在的缺点就是它的优点,象揉、吟、滑、按这些技法,古筝美就美在这里了。”这些说法,李萌她也是极为认同的。而她认为这还是演奏层面的问题,与乐器改革的宗旨没有矛盾,也不存在冲突。在多声弦制筝上,这些技艺并没有任何损失。“传统古筝根本改不了,改了就不是筝了,象十二平均律的筝,传统曲子弹得了吗?用了等于白手起家,不用还是解决不了转调问题。”这确实是要去克服的,而想做到转调自由,韵味无失的完美,除了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毅力和耐力。
李萌教授在多弦筝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她始终认为这不仅是自己的努力,她也特别感激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长期以来对古筝艺术研究和发展的支持,感谢总厂长王国震在她被抨击得最焦头烂额、狼狈不堪时,仍对古筝乐器改革表示了最坚定的支持,感谢总厂技术主任陈书敏、经理胡国平、技术总监李素芳在筝形制改革上做的最关键的技术支持、杜琪宝厂长给予的经济赞助。因为没有他们,古筝改革只是一句空话,也就没有现在的七声弦制和多声弦制古筝的诞生。在乐器改革方面的用心,几乎贯穿在她古筝教学、创作、演奏的所有领域。她希望这件乐器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不仅是自己的追求,也是市场的需求、生活的需求。
李萌教授致力于多声弦制筝的研制和创作乐曲,其实也有“逼上梁山”的感觉。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最高顶级筝掌门人,必须要成为时代的领跑者。当前和未来十年,我国学习弹古筝的人恐怕是历史上最多的一个时期,作曲家也很想为它写作品,但真正落笔写作的人不多。为什么?因为我国传统古筝受弦少音少的局限,转调也不便捷,作品的展开与发展都受到很多限制。这就逼着她从根上去想辙,去找出路,去改革研制新的古筝。在“2008年的‘敦煌之夜’新作品音乐会”上,我们集体看到了演奏家使用的多声弦制古筝,这就是由李萌
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技术人员在五声、七声弦制的基础上共同创新研制的。对于古筝乐器改革的成功,李萌教授还总结出三条要旨:一、传统演奏手法不能丢;二、声音不能变坏,韵味要保持;三、外形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个人觉得多声弦制筝在这三方面都做到了。
四.从多声弦制筝看筝界的未来十年
我非常钦佩李萌教授的胆识和创新。未来十年,多声弦制筝将会更有市场,这是“优胜劣汰”的必然规律,它也必将吸引全世界更多的作曲家为它去谱曲。去年至今,我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介绍多声弦制筝和多声筝的乐曲。因为我觉得多声筝确实好,也非常实用,有很大的演奏价值。但是许多音乐学院的学生现在还不会演奏多声筝,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没听说过,也不认可。回过头来看,我自己和我所教的学生都过于谨慎。不喜欢不代表好东西不存在,如果再不学习,我们就离中心地带更加遥远了。回想60年代最难的筝曲是《渔舟唱晚》,70年代最难的筝曲是《幸福渠水到俺村》,80年代最难的筝曲是《井岗山上太阳红》,90年代最难的筝曲是古筝协奏曲。现今最难的是李萌教授的多声筝曲。“十年磨一剑”,李萌教授的辛勤耕耘最终得到了最丰厚的回报,同时也为中国筝刷新了记录。我们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艺术成果,用包容的目光看问题,以多视角去发现其闪光点,用真心去体验多声弦制筝的魅力,这样筝界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才会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首张多声筝作品专辑》15-18页。
碧泉乐器网www.bi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