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主流的学术思潮,学者们纷纷以此为视角展开对种族、性别、政治、身份、大众、后殖民等问题的研究,本文尝试将黑人流行艺术置于文化研究的视域之下,充分展现其在文化上的抵抗与归顺,以此来揭橥黑人流行艺术不单是一种流行文化,还是交织着各种权力支配与反支配的文化政治。
关键词:黑人流行艺术;抵抗;归顺
当前黑人流行艺术主要有两个方面:音乐和舞蹈。音乐指的是嘻哈•说唱包括嘻哈Hip-Hop、说唱Rap、地下说唱Underground hip hop、匪帮说唱Gangsta rap、爵士说唱Jazz hop、南部说唱Southern rap、流行说唱Pop rap等。舞蹈指的是街舞包括Hip hop、Poping(属于机械舞)、Breaking(霹雳舞)、Free style、House。不管是说唱音乐还是街舞都来源于街头,以黑人文化为基调彰显了黑人作为美国重要的社会群体所具有的复杂情感。由于它们与身俱来的叛逆性,成为年轻人趋之若鹜的对象,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如果火星人来到地球并收听收音机的话,如罗伯特•法雷斯•汤普森所说的那样,它们将得出结论说非洲人已经占领了地球。”
黑人流行艺术在当代大众文化兴起、消费主义盛行、全球化为背景的时代潮流中,其自身特殊的孕育方式与流行方式必然引起我们在文化上的反思,特别是它所蕴含的权利关系——抵抗与归顺,更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一、黑人流行艺术的抵抗
黑人流行艺术作为黑人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黑人社会群体的文化意识。在这个群体内部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和归属;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排外性。而它的排外性就体现在对白人文化意识的抵抗。另一方面黑人流行艺术作为大众文化(也称通俗文化与流行文化)的代表,以反叛性的姿态对抗着精英文化。
(一)抵抗白人文化意识
黑人总体上处于美国社会的底层,长期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白人从贩卖黑奴开始就用手中的权利对黑人进行剥削和压迫,当代社会由于民主和法制的发展,黑人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但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取得应有的权利,特别是在经济收入方面,虽然有很多黑人电影明星如威尔•史密斯(《我是传奇》男主角)、黑人歌手如迈克尔•杰克逊、黑人体育明星如乔丹等成功进入美国富豪行列,但大多数黑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上。2007年美国华盛顿头号智囊机构布鲁金斯研究会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美国白人家庭的收入与黑人家庭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http://www.brookings.edu/中一篇文章《Economic Mobility of Black and White Families》)。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很多诸如受教育程度、单亲家庭、职业状况等,但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白人主流思想意识中的种族歧视。在白人文化中,“黑人必须是无知的、懒惰的、不负责的、不诚实的、不文明的、不道德的、不成熟的,如此等等。因此,他们必须为那些在所有这些方面具有相反品行的白人服务。”这样的种族偏见混合相当流行的文化基因论必然会产生“种族和文化的相提并论”由此在白人与黑人的文化中天然地竖起了一道柏林墙,对抗的产生无法避免。二次大战以来,文化理论异军突起。“在这期间,政治上的极左派在陨落得几乎无影无踪之前一度声名鹊起。……这正是一个消费社会蓬勃发展,传媒、大众文化、亚文化、青年崇拜作为社会力量出现,必须认真对待的时代,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各等级制度,传统的道德观念正受到嘲讽攻击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抗的主要领域从现实政治转向微观政治,从国家机器转向文化权利。而黑人流行艺术作为黑人文化的代表发挥了策略性的作用,以说唱音乐和街舞作为文化表象对白人文化作出批判与回应。如说唱音乐中的代表派别匪帮说唱,它就常常扮演人民公敌的形象,以挑衅的态度对抗白人世界及其文化,从而完成自身的认同与自觉。
(二)抵抗精英文化
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在学术界没有定论,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约翰•斯道雷在《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中对此做了详细的梳理,列举了六个定义,大致涵盖了当前关于大众文化的各种理解。其中第五个定义“把大众文化看作是社会中从属群体的抵抗力与统治群体的整合力之间相互斗争的场所。这个定义受到葛兰西‘霸权/领导权'概念的启发,所以又称为‘新葛兰西主义’的定义。”利用这个理论来理解大众文化就是将从属群体与统治群体放置在相互对抗的关系中,而大众文化就成为从属群体对抗的手段和表征。由于精英阶层一般属于经济与政治的既得利益者,他们的文化也相应成为社会的主导文化,所以精英文化则成为统治群体用于规训从属群体的手段和表征。这样一来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由相对疏远的关系转向相互渗透的关系,统治群体利用精英文化作为自己的价值体现和维持霸权的工具,从属群体利用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发起挑战,维护自身利益反抗霸权。正如托尼•本内特所说:“日常生活文化积淀下来的方方面面,深深卷入争夺、赢得、丧失和抵制霸权的过程中——统治阶级建构大众文化领域,企图赢得霸权,同时又以反对这一企图的形式出现。因此,它不仅仅是包含了自上而下,同统治阶级步调一致的群众文化,而更像是两者之间的一块谈判场所,其间主导的、从属的和对抗的文化与意识形态价值,以大众文化形态各异的特定类式,‘混合’在不同的队列里了。”黑人流行艺术作为大众文化的特定类式与精英文化显得格格不入。精英文化的代表们“通常表现为注重物质利益、推崇新教徒的职业道德和崇尚节俭等,也涉及许多具有欧洲上流社会痕迹的传统美德,如‘良好的仪态、温婉的举止、极端苛求的个人卫生、毫无意义的纪律和长久端坐的能力’等。”然而黑人流行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痞气,演唱者既是流行音乐的带头人也是黑社会成员,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毒品、性、枪械等有密切关系,并时常参与暴力事件。如西海岸说唱乐的舵主图派克•沙克就死于东海岸说唱歌手的枪下。可以看出黑人流行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与精英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它们之间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
二、黑人流行艺术的归顺
黑人流行艺术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它离不开商业文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支持。如果没有一整套文化产业的幕后运行,它不会出现在各大电台、音乐网站、艺术网站、电视节目、报刊杂志等现代传媒
上。如果没有跨国公司的利益操作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它不会享誉世界各地,黑人艺术家也不会成为亚洲、欧洲、拉丁美洲与非洲青年的偶像。对于黑人流行艺术来说,他们的生存、发展与繁荣是建立在商业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基础之上的。
(一)归顺商业文化
黑人流行艺术虽然产生于街头,但是从它出生起就裹上了商业文化的外衣。在美国这个极度需要消费,崇尚消费的国家,经济利益从始至终影响着文化商品的生产。在对国民的塑造中它强调“其人在办公室里拘谨节制,在购物场则挥霍无度”对消费的强调实质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必须依赖商品的生产。文化商品的生产就是其获得利益的一种方式,并且“文化商品与其他商品的区别在于其相对高昂的最初生产成本和非常低廉的再生产成本,所以,销售比生产更能保证投资的回收。”黑人艺术如果局限于朋友之间的相互取乐,街头的即兴表演,感情的自由发挥,它不可能成为影响世界的艺术潮流。正是在商业文化的影响下,黑人流行艺术作为文化商品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经过文化产业的包装和策划,迅速进入并占领文化市场。从黑人歌手获得的奖项就可以看出它们的流行,如格莱美连续四年颁奖给痞子阿姆(EMINEM),迈克尔•杰克逊凭借自己出色的舞技与音乐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唱片公司的投资,迈克尔•杰克逊先加入摩城唱片,后转投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这对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唱片公司一方面帮助这些艺人发行自己的音乐舞蹈作品,一方面谋取高额利润。它们为文化商品提供两种流通方式:“首先,节目生产者将其卖给销售者,节目是一种直接的物质商品。然后,作为商品的节目变换角色,成为生产者。它所成产的新商品是一种观众,反过来,这种观众又被出售给广告商或主办人”可以看出,一旦文化商品进入市场,它就身不由己,跟随着利益向前行驶。黑人流行艺术在这个层面上,它归顺于商业文化。
(二)归顺文化全球化
“全球文化正经由美国的经济和政治的统治而形成,美国也向世界各地挥洒其文化霸权”。“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普遍地理解为‘美国及其生活方式的全球性胜利的时刻。’”由于美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政治经济大国,其文化商品的输出也相应地占据了主导性地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吃着肯德基,听着说唱音乐,穿着牛仔裤,看着好莱坞大片,如此种种都体现了美国文化的全球化,其中黑人流行艺术作为文化商品功不可没。风靡一时的街舞与说唱音乐其影响力并不仅仅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它们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流行艺术。原因在于它们成功借助了文化全球化这一利器,使自身的流行元素参与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当中,其中不可避免的参合着经济利益的驱使,但文化相互交融的繁荣景象掩盖了货币交换的事实,成为前台凸现出来。一方面美国借助黑人流行艺术掌控文化霸权,另一方面黑人流行艺术借助文化全球化把自己推销到全世界。在推销的过程中,黑人流行艺术为了适合全球化,它不断地调整自己,使其艺术形式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如黑人说唱音乐中很多的俚语、怪异的服装、脏话等被过滤掉;街舞中过度的身体裸露和痞气也被过滤掉。它不仅仅调整艺术形式,还通过现代传媒如电视,网络等第一时间传播到全世界,特别是一年一度的霹雳斗舞大赛与英国街舞冠军赛都采取全球直播方式。除美国外的其他国家说唱歌手与街舞演员也参与到黑人流行艺术全球化的过程中来。他们根据自身的文化特性与民族艺术对黑人流行艺术做出修改,如韩国人将街舞融入民族的特点,形成了既有旋律优美的音乐又有整齐的舞蹈;中国街舞者把中国武术如太极、醉拳等的一些基本套路融入到街舞动作中去,电影《跳出去》中有很好的体现。在音乐方面,近年来红遍中国大江南北的周杰伦便是典型人物,他含糊不清的发音,以R&B(HIP-HOP)为主要曲风,刚出道时拿下华语乐坛最佳新人奖,他突破原有亚洲音乐的主题、形式,融合多元的音乐素材,创造出多变的歌曲风格,尤以融合中西式曲风的嘻哈与节奏蓝调最为著名。
参考文献:
托比•米勒.文化研究指南.王晓璐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405,412.
小约翰•B.科布.后现代公共政策——重塑宗教、文化、教育、性、阶级、种族、政治和经济.李际,张晨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10.
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高凌瀚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4.
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5,28.
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2.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66.
张卫平.美国精英文化及其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30,230.
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杨渝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