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浅析岩山寺壁画中“华盖”的艺术表现形式

2015-07-16 11: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壁画,是人类最早的绘画表现形式之一。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会在岩洞中刻画各种图形,用来记事表情,这些便是早期的壁画雏形。在我国陕西省咸阳秦宫出土的壁画残片,距今已有2300年,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也十分繁荣,唐代则是壁画的兴盛时期,宋代以后壁画则逐渐衰落。佛教题材壁画一直以来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内容,佛教壁画中的“华盖”则是佛教壁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华盖”亦称“伞盖”,本是帝王遮雨蔽日的用器,逐渐发展为身份与权力的象征。佛经中说:“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在古印度艺术中,就经常把菩提树或伞盖作为佛陀的象征。佛像出现后,仍保留这种传统,将莲花盖悬挂于佛及菩萨像的头上,以示庄严。本文则是以岩山寺壁画为背景,浅析岩山寺壁画中“华盖”的艺术表现形式。
  关键词:岩山寺壁画;华盖;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7-2
  一、岩山寺地理位置及建筑布局
  岩山寺坐落于山西省繁峙县城东南的天岩村,在岩山寺内仅存有正殿、东西配殿、钟楼还有配殿遗址,这几座建筑均为金代所建。岩山寺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寺内正殿已毁,内塑文殊菩萨骑狮像。虽经历代修葺,梁架结构和佛坛塑像仍保持着金代风格。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时年68岁的宫廷画师王逵历经十年心血绘制完成文殊殿壁画,就在总面积为134.42平方米的文殊殿墙壁上。现存壁画共97.98平方米,其中东墙、西墙壁画高3.45米、宽11.2米,面积38.64平方米,保存最为完整。现存建筑主要有南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其他殿四间,禅房三间,垂花门一座,钟楼一座兼做山门。除南殿外,其余均为晚清到民国年间的建筑。寺内青松郁郁,古殿峻峨,壮观幽谧,仿佛镶于山野的璀璨明珠。岩山寺南殿为文殊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内残留金代彩塑水月观音、胁侍、天王和文殊坐骑等。现存建筑主要有正殿内梁架与斗拱穿插建造,殿内正面有佛龛一座,上有残损菩萨一尊,用木架勉强支撑着。
  二、岩山寺壁画的主要内容
  在岩山寺中,最为著名的是内壁的金代壁画,根据寺内现存金代正隆年间(1158年)的水陆记碑上题写有“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同画人王遵……”,根据碑文推断,岩山寺壁画为宫廷画师王逵与王遵所作。
  从现存岩山寺壁画的画风来看,与北宋工笔画派很相近,比对传世的徽宗赵佶、张择端等人的名画,不难发现其笔法和表现内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岩山寺壁画所表达的应该就是他在北宋任承应画匠时心中繁华的东京汴梁,精彩的宫殿建筑与神秘的佛教神仙相融合,比起以往单纯的佛教题材壁画更显生动。
  岩山寺壁画共为四幅,现在供人们研究的只有两幅,总面积约90平方米,壁画内容均以佛教经传故事为主题:东墙的壁画为释迦谱,也称本行故事,描绘了释迦牟尼自爱胎至降魔成道的各种事迹。画面以宫廷建筑为中心,人物故事穿插其间。从鹰耶夫人梦中见祥瑞受胎开始,有太子沐浴,九龙灌顶,太子习艺,出游四门,乘马射箭,隔城掷象,苦行修道,成道于灵鹫山毕钵罗树下度化众生,最后涅火化,舍利入塔等,这些故事情节全部用绘画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上勾勒出许多墨线方块,内书榜题,壁画突出宫廷建筑、殿宇楼阁、亭台水榭,隐现于巍巍青山和葱郁树木间,人物形象生动,神态表现各异。西墙壁画亦以宫殿建筑群为背景,山水云岚恰到好处地点缀其中,纵观整个画面,亭台楼阁,金碧辉煌,秀山丽水,峰峦叠翠。南墙壁画毁损严重,模糊不清。北墙壁画虽然也有部分损坏,但还是可以观赏到北墙西侧绘有五百商人入海求珠,被海风吹坠罗刹国的故事,海市蜃楼、人物举止清晰可见。北墙东隅画有舍利塔院,塔为八角七层的重檐顶,四周筑有殿阁回廊和城墙。
  在整个壁画中,人物形象鲜明,富于个性。帝后端庄凝重,侍女恭谨顺从,乐伎娴静幽雅,文士潇洒飘逸,将官威武雄壮。至于人物的服饰,也因其身世地位的不同而着装迥异,是研究宋金时期装束和等级制度的可靠依据。
  三、岩山寺壁画中的“华盖”
  (一)主要内容
  左壁上的这幅壁画图在整幅壁画中不论是线条还是设色,在岩山寺中都是保存最完整的,可以看到这幅壁画中,众佛围绕在佛祖身边,虚心听讲,在众佛之中的是释迦摩尼,而他身边围绕的则是他的十大弟子,依次分别是:“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迦叶、多闻第一的阿难、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议论第一的迦旃延、天眼第一的阿律那、持律第一的优婆离、密行第一的罗睺罗这十大弟子。他们表情、神态各不相一,但都是严肃、虚心听佛祖讲授,十大弟子腾云驾雾站在佛祖周围,佛祖神态自若,盘坐于莲花台上,而在莲花台又是由一个六边形石塔托起的,在佛祖头顶华盖两旁,有两条巨龙般若,更有祥云再次恍若,体现出一种祥瑞之气。
  (二)构图布局
  在整幅左壁壁画中处于正中间向上的位置,全图有一组祥云托起,祥云环绕在佛祖周围,佛祖整体给予整幅画一个向下的事态,而祥云则表现出铿锵有力之势,给一组向上的托力,这两种力给予整幅画面平衡感,恰到好处。而在这组图像下方与后方,作者运用建筑、树木、人物加以点缀,人物表情不一,但均透露出喜悦与幸福的感觉,更加体现出佛祖庇佑、构图严谨、疏密有条、完整且又和谐地组成一组整体。周围的云朵飘洒不一,不仅在这幅作品中起到装饰作用,在构图上也可看出画家大为讲究,左右两端飘云与建筑线条相互对比,起到了分割画面的作用,使故事变化婉转流畅。
  (三)华盖造型
  华盖造型与龛楣图案形成平衡。此佛像的龛楣图案为火焰纹,简易却又不失华丽,此处龛楣图案是因为整体布局装饰的需要,给以向上的力去拖住以卷云纹为主要装饰的华盖,一上一下,以此达到整体平衡。此华盖叫做卷云宝珠华盖,卷云随心,却不随意,云朵两端不对称,右侧云朵稍稍想有突出,更加强调了华盖整体动势也有一种自由向上的积极之意。卷云整体样式明显比两边卷云装饰感觉更厚重,与佛祖光环的周围的火焰纹又可形成一组力量对比 ,火焰纹给予整体向上的动势,而卷云宝珠华盖的向下力量则跟它形成对比力量,恰到好处。也更加体现出它的不一般,在卷云下方则有珠曼装饰,共有十条珠曼自然垂下,这十条珠曼又有四条珠串绳相连。串珠每条颜色不一,大小不同,而在珠串下方则是连接青绿色绸缎,这些珠曼整体向右,则更加强调华盖的动势。可以明显地看出传统的唐代纹样已经在向着简洁、规范、程序化演变。在继承中晚唐图案纹样的基础上,画师王逵以自己的智慧,另辟蹊径,给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图案,寓意自己如同云般漂浮不定,如云下流珠般易断碎失。内容虽单调,但用色却不冷清,气韵平淡又不失高傲气质。
  (四)绘画技法
  纵观左壁壁画中此幅华盖,画家王逵运用长而流畅的线条勾勒华盖的飘带,大手笔与精细手笔相结合,用曲而短的小直线描绘宝珠,与飘带形成对比。所绘制卷云宝盖整体卷纹没有重复,线条粗细一致,设色均匀,都是运用青绿设色,体现出了当时北宋时期宫廷风俗画的笔法,云雾画法,笔法飘渺,虚实得当,与华盖下的佛祖及众佛像形成鲜明的对比。画家王逵将华盖构图于龛楣上方,火焰珠的下方,很好地将天、地、佛分开,并且运用色调以青绿为主,而在珠曼上兼有石黄、赭石、朱砂作为点缀,并且用金线勾勒轮廓,使其更显珠光熠熠之彩。四、小结
  此次考察的岩山寺壁画华盖讲究格法,壁画属重彩勾勒画法,华盖整体风格典雅朴素,构图严谨,线条精炼,色彩沉着,画家所勾勒出的三幅华盖明显具有当时时代韵味。从第一幅的宝珠卷云华盖,单方面运用长线条来均匀绘制,到第二幅莲花宝珠华盖,画家则运用长短线条,曲直相互交错,不仅细致地刻画到位,更加生动地体现了华盖整体的律动感。第三幅画家更是贴近生活,运用当时宫廷贵族所用的幡来当做华盖,更加体现了当时风俗画的整体风格。三幅宝盖画家匠心独运,每一幅都有各自独到之处,没有重复,这是最了不起之处。色彩上主要运用矿色,整体颜色以朱、黄为主,以青、绿、赭等色为辅,还运用堆金的手法,线条是以兰叶描为主,兼用铁线描。壁画中华盖的纹饰主要有回纹、水波纹、莲花纹。画家技法高超,整幅华盖用工笔重彩,光彩照人,给人有节奏的韵律感,颜色至今鲜亮如故。
  总体来说,岩山寺壁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绘画风格,而且对后面元、明、清各朝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文物和艺术观赏价值。
  作者简介:
  冯婕,深圳大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