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当代艺术品投资的艺术

2015-07-09 09: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正如中国经济金融危机期间依然能保持迅猛增长,中国当代艺术如今也显示出一股强劲韧性。
  4月初在香港落幕的苏富比春季拍卖会“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专场,或许会让很多藏家感到失望。自从今年初,比利时收藏家盖伊·尤伦斯(guy ullens)爵士宣布抛售自己106件中国当代藏品以来,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品将从高点陨落,并被“重新估值”的热议便从未停止。来到拍卖现场的大部分藏家多少都受到了一些“抄底”的蛊惑,希望能以更满意的价格拿下心仪之作。中国论文联盟
  但最终,张晓刚的《生生息息之爱》却以7906万港元超越此前曾梵志《面具系列1996 no.6》7536万港元的成绩,改写了当代中国艺术品拍卖的纪录。“大部分藏家都冲着他而来,至少有5个人出到了5000万元以上。”艺术投资顾问伍劲对《环球企业家》说。而这样的热情还具有很强的传导性。同场拍卖的艺术家张培力、王广义、丁乙、关伟等人的作品,均刷新了他们个人的最好成绩。
  随着艺术家身价高涨的,还有整个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在股票难测、房市不明的迷雾中,坚挺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似乎成为新的增值途径。有数据显示,高收入阶层中有超过20%的人群有收藏艺术品的习惯,其收藏品价值大约平均相当于他们全部资产的5%。
  然而,相对于西方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还是一个野蛮生长的市场:虽勇猛有力,却无序凌乱。如果准备投身于这门只有短短三十余年历史的“生意”,那么除了雄厚的资金外,还需要对艺术与市场的双重洞察力。WWw.133229.COm
  
  画中的玄机
  1979年9月27日,几位热血澎拜的美术爱好者和诗人在北京美术馆东侧的街头小公园举办了一场“星星美展”,但仅隔一天,这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被视为过于先锋的展览就遭查封。“星星”成员们随即举行抗议游行,其宣扬政治民主、艺术自由的主张,引发了海外极大关注。而这一事件,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端。政治、自由、突破等词汇从此不仅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宏大背景,也成为衡量其价值的尺码。
  “星星”的早期成员中不乏黄锐、艾未未、栗宪庭、北岛、钟阿城、芒克等日后中国文艺界的领军性人物。到1985年前后,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最为重要的时代(即“八五新潮”),几乎每隔数周,一种新的风潮、新的宣言便会出现。比如孟禄丁、张群的油画《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醒目的男女裸体在撞击人们眼球的同时,也撞击着那个时代的底线和规则。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与标准正在孕育。
  就在那个时期,张晓刚创作出了如今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高价作品《生生息息之爱》(1988年)。那时,他还是个生活捉襟见肘的困苦青年,缩瑟在北京的某间斗室,眼前是混沌不可知的未来。他并不知道,已经有几个眼光独到的人愿意为这群未来的艺术家埋单—1987年,52岁的尤伦斯第一次来到北京,开始其收藏当代中国艺术作品的历程。他买下的第一件作品是诗人艾青之子艾轩在25瓦的灯泡下画出的《西藏小孩》。
  以尤伦斯以及曾担任过瑞士驻华大使的乌利·希克(uli sigg)为代表的一批海外收藏家,对那时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活力和反叛精神极为赞赏,这正符合当代艺术的精髓—相对于经典艺术,当代艺术的最大价值在于观念的创新而不是技术层面的革命,它要体现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其元素包括媒材的创造性使用、传统规范的突破,以及反映当时的社会和精神。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基本层面,也是构成一幅作品为何具有千万价值的关键所在。
  真正确立张晓刚风格的《血缘 大家庭》系列,灵感来自他父母的一张老照片。黑白灰和品红的色彩体现了文革时代生活空间的压抑性和简单的政治二元立场,人物眼神温顺而空洞、怯弱木讷,每个人都带着伤痕。张晓刚用带有摄影特征的技法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肖像:“常常被命运捉弄,甚至常常遭不测风云,却依然平静如水(栗宪庭评语)。”这一系列作品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大放异彩,也从此奠定了张晓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2008年苏富比春拍,《血缘:大家庭三号》以4736.75万港元成交,创出当时他个人拍卖的新纪录。
  而在时代精神之外,艺术语言的创新则关系到艺术家的学术价值和之于艺术史的意义。瀚海拍卖公司迄今拍出的最高价作品来自刘小东的《白胖子》。评论家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不同于1980年代初现实主义的新意。“早期的现实主义关注历史性的、较宏大的题材,例如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刘小东则关注我们都市生活的细枝末节,百无聊赖的表情,非常个人化的精神状态。”瀚海uaa亚洲联合拍卖负责人陈俊锋对《环球企业家》说,“从宏观到个体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此外,不同于大部分现实主义作品的工整,刘小东用笔潇洒奔放,也提升了其价值。
  当然,千万身价并非一日之功。张晓刚从出道到成名几乎花了二十年时间,《生生息息之爱》三联画其中的一幅,在1989年的成交价仅为3万元人民币左右。在之后的时间里,经历了各大国际展览会,得到评论家和学术界认可,受到市场推广,加上作者成名,以及三件作品曾经失散的传奇,当它们重新聚合于今年的苏富比春拍时,才最终引发如此热烈的竞拍。“7000万是基本的行情价,它还可以卖到更高。”伍劲说。
  在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赵力看来,艺术价值是一个“从一元钱到一个亿”的生成过程,这里边也包含了时间的价值。“它必然经历几个阶段:从艺术消费,到艺术投资,最后才是收藏。”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寻找下一个张晓刚
  尤伦斯就是用消费的价格淘到收藏品的超级幸运儿。在这位如今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第一人”的老人眼中,当年的中国,“遍地都是金子”。但在那个市场尚未觉醒的年代,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外国收藏家意识到这一点。
  不过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家都来淘宝,石头遍地,而金子已经很少了。”伍劲说。
  伍劲所说的“金子”大都是名家名作,创作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那时正值中国前卫艺术蓬勃发展之时,作品本身即蕴含当代艺术史。但这些作品数量稀缺且价格昂贵,只有极少数的收藏者能够涉足。而大多数的中低端投资者,只能投资尚未成名的艺术家,并寄望于其成长性和作品的升值潜力。这是一个艰深的课题:由于当代艺术是观念艺术,它要求更高的专业知识和鉴赏能力。中国论文联盟
  那么,如何判断并挑选出未来的张晓刚?
  最为主流和普遍的艺术品交易平台是各大画廊。“画廊的实力雄厚与否,决定着其代理的艺术品档次高低、推广渠道丰富与否以及增值潜力大小。”韩国收藏家、艺美基金创始人陈镁对本刊说。考察画廊实力的指标很多,例如,画廊老板是否专业,画廊如何定位(作品类别、选择代理什么样的艺术家群体),收藏量和推广能力。此外,还可以参考国内一些艺术类杂志,它们会依据各项指标对画廊进行综合排名。
  但对艺术品投资新人而言,实力雄厚的画廊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一般来说,排名前20的画廊对客户有很高的要求,需要验证买家的信用—购买经历、在圈子中的人脉、由谁推荐等,以确保其不是投机分子。也就是说,即使有再多的财富,没有一定的收藏积累或圈中地位,也永远敲不开这些画廊的大门。
  和画廊建立关系后,通过和那里的工作人员沟通,能够了解到有哪些人收藏过这件艺术作品。曾经的藏家是一幅作品有力的身份证明,陈镁的经验是,如果有多位权威藏家收藏过,就可以较为放心的购入,“跟风购买至少比盲目购买保险得多。”
  另外,艺术家参加国内外大展的经历也是很重要的分数指标。其中,又以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为最高阶梯。经历过这些大师林立的美术展、博览会的作品,通常都获得了一定的学术和市场认可。此外,圈内人士还流行参考梅莫指数,即通过追踪每一件艺术品历年来在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拍卖行的多次成交记录,计算出的作品价格趋势。该指数涵盖了1950年以来曾在两大拍卖行拍出过的9000多件艺术品,被投资银行摩根土丹利列为世界十大生产指数之一。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但是,这样有过漂亮履历的作品动辄至少上百万。倘若想同当年的尤伦斯那样,以消费的价格淘到潜力巨大的“原始股”,不妨关注年轻的艺术家群体。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夏季风曾经在一些美术院校的毕业展览上买过很多年轻学生的作品,“当时纯粹是被作品的画面、技法打动,没考虑过升值。现在这些作品跟那时相比差价很大,给人惊喜很多。”夏季风说。
  除了毕业展览,这些年轻的作品还散布于诸如798这样的艺术场所的某家画廊,或一些机构举办的青年艺术展中。和早期自成一派的艺术家相比,80后或85后的艺术家通常具有学院背景,基本功扎实,在媒材、语言的运用和互动交流上具有创造力,也有自己的个性。但这个群体的淘汰概率同时也非常高,投资者必须具备系统性的知识,尤其是对艺术史有一定的把握,才能判断一幅作品技法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其学术价值和艺术水平。中国论文联盟
  当然,获得这样的知识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因此,很多投资者更青睐专家和投资顾问的指导。只要支付一定的佣金,会有专业的“淘金者”去挑选作品。一些企业会以赞助美术馆的形式投资艺术品,这样就可以省去判断抉择的时间和风险,并且为企业丰富投资组合。随着艺术品投资成为热门,也有金融机构推出艺术理财基金,每一份的金额约50万左右,聚集足够的数量之后,参与拍卖行的竞拍,然后对收益进行分成。但这样的方式或许丧失了艺术品投资的乐趣,毕竟,这是一桩充溢着审美情趣的行为。
  而一切条件具备之后,还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中国艺术品市场是热点滚动式的成长过程。”赵力对本刊说。无论是书画、古董还是当代艺术,每两年都会轮替上涨。从2003年中国书画大热,到2007年当代艺术投资翻倍,也正好印证了这一周期。所以,根据市场规律选择入手和出手的适合时机,能获取最大收益值。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大盘中,当代艺术的份量并不重,但它的热度正在升温。相比数量有限的古典艺术作品,当代艺术家还在继续创作,并且有着无限可能。
  这种可能性会走向两个维度:艺术家功成名就后,始终重复之前的风格,如张晓刚2000年之后的创作;而比较难得的如曾梵志,在创作出无数高价作品之后,仍然试图突破自我。无论如何,他们曾经的作品价值已尘埃落定,但未来的作品尚待考证。
  不同于股票,关于艺术品的投资,没有人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但所有权威专家都会说:“真正投入热爱之情。”如果真心喜欢艺术并为此投入时间,它定不会辜负你。如果看错,至少,作品带来的审美愉悦和情感触动,也可以抵消一些投资受挫的沮丧。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