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较深呼吸”在歌唱和歌唱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2015-07-09 09: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内容摘要 :歌唱中呼吸很重要,学习者却难于掌握,书中理论解说得非常清楚,歌唱者却难以理解透彻。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声乐学习的最大难题,也是声乐学习难于进步的主要原因。文章为声乐学习者全面理解“较深呼吸”的真正原理和科学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 键 词 :歌唱 较深呼吸 正确运用
  
  学习声乐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那么,何为正确的呼吸方法?众说纷纭,尚无标准答案。笔者认为,所谓的正确方法就是能使自己声音得到快速提高的最有效的方法。
  呼吸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如:锁骨式呼吸、胸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腹式呼吸等。以上各种不同的呼吸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先后沿用,除锁骨式呼吸技术方法外,其他几种方法仍在当今的歌唱实践和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地被运用。歌唱时到底哪种呼吸方法为最佳?对自己最适合?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歌唱呼吸技术方法的演变与发展始终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分不开的,也是与人类社会多种复杂因素紧密联系和相互制约分不开的。但是不管联系的因素如何复杂,我们要明确的是,在其方法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大体是经历了一个由浅呼吸到深呼吸、由局部呼吸到整体呼吸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深呼吸技术方法是解决声乐发音问题的最佳方法,也是当前声乐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最有实效的方法。
  
  一、浅呼吸与深呼吸的区别及优缺点
  
  人的呼吸运动从生理原理上可分为自然呼吸和歌唱呼吸两种不同的呼吸形式,自然呼吸属于正常的生理性呼吸,维持人的机体对氧气的新陈代谢需要。wWW.133229.CoM歌唱呼吸是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同时,借助正确的吸与呼来调节歌唱所需的状态,使其按照歌唱所需的要求去发音歌唱。
  自然呼吸和歌唱呼吸有着明显的区别,一个是生理上的需求,声带并不阻气发音,是非意识作用;另一个是利用声门阻气,声带振动发音,用意识加以控制。它们的区别还体现在气息量和气息压力方面的不同。另外,从控制技术等方面而言,还有着更多的差异,在此不作研究。随着人类历史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需求下,产生了歌唱的呼吸。在不同的时代、国家、民族、地域、语言、音乐、文化、宗教、政治、经济、艺术、生活方式和劳动形式等诸多复杂因素影响下,形成了歌唱呼吸不同的体系、风格和差异。历史上所沿用的歌唱呼吸主要有四种方法:锁骨式呼吸(clavicular breathing)又称作肩式呼吸(shoulder breathing)、 胸式呼吸(costal breathing) 又称作肋式呼吸(rib breathing)、 胸腹式联合呼吸(rib anb abdominal breathing) 又称作横膈膜式呼吸、腹式呼吸(abdominal breathing) 又称作肚式呼吸(belly breathing)。
  由于锁骨式呼吸与胸式呼吸属于最浅和较浅的呼吸,故统称为浅呼吸,而胸腹式联合呼吸和腹式呼吸属于较深和深的呼吸,故统称为深呼吸。
  锁骨式呼吸法大约在公元5世纪前后在西方得到广泛运用,是基督教被确立为罗马国教的最初年代。那时的音乐发展水平不高,在简陋狭小的教堂里,为数不多的虔诚教徒既是歌唱者又是听赏者。不需要强大呼吸支托下的洪亮嗓音的支持,便可轻易地将声音相互传送到别人的耳中。锁骨式呼吸又称作肩式呼吸,是四种呼吸法中最浅的一种。主要依靠肩和上胸的起伏控制肺的呼吸。在吸气过程中,肩、锁骨部位向上抬起,上胸同时挺起,肺部体积因之扩大,气息流入;呼气时肩和锁骨向下沉,挤压肺部使肺内气息升压外流呼出,迫使声带振动发声。作这种呼吸时两肩和胸部明显起伏,控制气息能力不强,还可能因涉及的肌肉紧连颈肌而影响良好的发音。这种呼吸气息浅、浮,容易造成声音逼紧、干瘪、尖锐、漂浮、单薄、贼亮、僵直等发音问题。上胸部的过分运动会促使胸、锁骨部至颈部与喉部的肌肉紧张,使声音缺乏灵活性、柔韧性、流动性。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膈肌的运动支持,肺部运动被局限在上胸部位,从而限制了低泛音和低共振峰的产生,限制了胸腔共鸣。锁骨式呼吸的缺点更加明显,故在歌唱活动中早已被弃置不用了。
  胸式呼吸又称作肋式呼吸,属于相对较浅的呼吸方法。也主要依靠胸廓周围径大小的改变来控制气息的运动。胸式呼吸凭借肋间肌的收缩使肋骨运动,其中肋间内肌控制肋骨下移;肋间外肌控制肋骨上抬,二者的交错运动促成呼吸运动。胸式呼吸的特点“主要是两肋的侧向扩张。胸式呼吸的缺点在于它排除了呼气肌的对抗运动,从而无法建立吸气肌和呼气肌之间在张力上的有效平衡”;只用上胸部,提胸抬肩进行呼吸,因而吸气太浅,气息容量特别小,气息难于保持,吸气后很快就泄掉了;还会引起喉头、颈背肌、下腭和舌根的过度紧张,影响音域的扩展和声区的统一,音色缺乏色彩变化,形成僵硬、紧逼的声音效果。胸式呼吸的歌唱效果虽优于锁骨式呼吸,但仍具有某些锁骨式呼吸的发声缺陷,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另外,排除膈肌在歌唱呼吸中的重要功能作用,是导致胸式呼吸的相关发声缺陷的主要原因。与锁骨式呼吸相仿的是,当人们逐渐意识到胸式呼吸的歌唱发声缺陷之后,在20世纪逐渐为人们所扬弃。
  胸腹式联合呼吸又称作横膈膜式呼吸,亦有人将其与腹式呼吸等同。关于胸腹式联合呼吸的争议最多,这种争议甚至直接涉及到其呼吸生理机制本身。胸腹式联合呼吸“是通过横膈膜和腹肌交替收缩和放松进行呼吸的一种方法。这种呼吸既可取得较大的气量,又可取得呼气肌和吸气肌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相对平衡。它的基本状态是腰腹部向四周均衡扩张,体内形成向下的合力,气息反向冲出,从而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向上气息的压力,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许多声乐教师常提到的保持吸气状态来歌唱的原理。这种呼吸方法,气息是一种较稳定的气压,因而,喉头容易稳定,不易被上升的呼气带动向上走动,避免了歌唱时因气息逐渐消耗上浮而使声音逐渐变浅的错误。这种呼吸也就是利用腰腹肌和膈肌协调配合下沉,来抵抗浅呼吸的上提、挺胸运动。由于吸气时下降横膈膜和张开肋骨是同时进行的,使胸腔充分打开了,气息容量大,控制气息能力强,呼气时平稳、均匀而深沉,易对呼气时强弱进行调控,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控制自如;这种呼吸方法解除了胸部的僵硬紧张,有明显的支点,音量、音域都得以扩大,声区统一,声音的表现力丰富。
  腹式呼吸又称肚式呼吸,是一种特殊的呼吸方法,在许多理论书中又称纯腹式呼吸,这种呼吸很难区别上一种呼吸,因而有人将其等同相看。其实,纯腹式呼吸法“是一种依靠软肋扩张、小腹鼓起和收缩的呼吸方法。它吸气比上胸式要深,但也有其局限性。由于吸气过深,气息往往不流畅,中、低声区音色沉闷,声音缺乏灵活性,并出现音偏低的现象”;同时容易失去胸腔肋间肌对呼吸的控制,并不能积极地对声带形成应有的压力,声音滞重不灵活,空洞、乏力,高音困难。

  二、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和快速掌握“较深呼吸”的方法
  
  学习声乐时,掌握理论是件很容易的事,只要看一看声乐理论书籍就能做到。然而,在学习中,即便将声乐理论倒背如流也很难一下就得到美好如意的声音,也就是说学习时很难将声乐理论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是声乐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从理论学习转为实际技法运用时还有很多的事要做,路还很远,光靠死记硬背理论是不够的,只有理论与技法加之自身条件、基础和其他方面的因素科学、完美地结合了,才会有美好动听的声音出现。学习时不能急于求成,要在声乐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这样才会最大程度地将理论得到正确的运用,学习时才会避免走弯路。
  “较深呼吸”主要是指胸腹联合式呼吸和一定的腹式呼吸(或它们相互融合之后的共性特征)。因为胸腹联合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它们许多时候有许多的共同点和内在的联系,一般都无法分离而单独去运用。在中、低声区是难以分开使用的,在部分音区里又能特定地各自发挥其作用。
  作为声乐老师,应如何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快速掌握“较深呼吸”方法的真谛和实际技能呢?
  首先,讲明“较深呼吸”的科学原理和学习要领。通过老师反复地正确示范,告诉学生“较深呼吸”对歌唱发声有哪些好处,做到“较深呼吸”之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声音,并如何听辨;讲明怎样做才算是正确的“较深呼吸”,它的身体外部表现特征是怎样的,肌体运动规律是如何的。让学生彻底明白之后才去学习,使得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际技法操作的过程都能正确地运用好“较深呼吸”这一方法,让学习者一开始学习就早早走上正确道路、快速进入良好状态。
  其次,讲明掌握“较深呼吸”的技术方法。它是横膈膜和腹肌交替收缩和放松进行呼吸的一种方法:
  1.在吸气时腰腹部向四周扩张,下胸腔部软肋轻度向两侧张开。同时要感受到胸腔内的肺、心脏、肝脏与横膈膜一同向下沉降,小腹肌收紧用力。
  2.吸气时上胸、肩、背和喉颈部的肌群要迅速放松,要与吸气时同步进行。喉头随吸气下落,直到正确位置上(比无声状态稍偏低的位置),喉咙充分打开,软腭向上提起。
  3.起音时保持吸气的打开状态,喉咙充分打开后,喉头不随呼气向上移动,要始终保持在吸气时的位置上。下巴和舌后根部要感到特别的放松,腰腹部位作为歌唱的用力支点(在对抗状态下产生)。
  4.发音时先要感觉到声音在头部或已从头部上方出去,眼睛轻度睁开,眼光有神,形成音的高位置。在唱中、低声区时气息向口腔硬腭部位冲击,避免深气息带来的较深喉头而造成声音后退、音色晦暗和声音不能致远等问题,进入极高音区时逐步向软腭部位后移,喉咙感到进一步张开。
  5.训练时先做无声吸气练习,之后加上“吹气”式的呼气动作进行练习,这样不容易走形,容易体会到正确位置。声乐老师在之前做出示范,让学生从外部状态来进行感受、模仿和体会。
  6.要从学习者声音的色彩来判断其喉颈部肌是否放松了,如果听到发音困难、音色不明亮、有喉音成分和上高音不轻松等情况,即可判定喉颈部和上胸背部用力紧张了,此时,立刻指导学生放松喉颈、上胸和背部即可。
  7.气息吸得越深越要提醒学生将声音放在越高的位置上,并把声音向外远送,喉咙越要放松。这样可避免声音偏低或在喉咙里出不去。
  8.起音时还要感到胸部宽阔松弛,这样可避免在上胸和背部用力,使声音不被挤、卡或僵硬。
  9.从低音跳入高音时,要感觉到咽后腔向上拉直,内口腔张开或软腭向上抬起。喉咙尽量打开到位,喉头要在偏低处平稳停住,保持不动,气息向上冲,身体要感觉反向吸住。胸部不加压力,让腰腹部形成压力,用较深支点的力来推送声音。
  10.唱极高音区时,气息越要在最深处(感觉),上身越要放松弛,口腔(内部)再次向上大幅度地张开。同时声音向后移动,并用“关顶”变窄的感觉去唱。
  以上这些“较深呼吸”的技法,不可能一次性就完全灌输给学生,而应在教学中遵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地在声乐训练中向学生不断传达或提示,并通过多次的练习达到从体会理解到接受掌握的过程,使歌唱的声音有最完美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
  [1]石惟正著.声乐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
  [2]刘大巍,夏美君著.声乐艺术论.
  [3]李维渤译.歌唱——机理与技巧
  [4](意)p.m.马腊费奥迪著.卡鲁索的发声方法.
  [5]徐小懿编著.声乐演唱与教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