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浮雕形式壁画独特的表现特质和丰富的雕塑造型手段是其他材料艺术样式无法替代的。其二维空间与环境、周围建筑风格一体化,并能充实环境空间之不足,通过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绘画中的透视原则来表现虚拟的三度空间。文章分别从浮雕壁画中物体立体感表现与空间、壁画空间深度感与层次感等方面来论述。
关 键 词:浮雕壁画 空间 透视
一、空间意识的重要意义
空间在古希腊人心目中是指物体的位置、距离、范围和体积,现实世界中的空间是没有形状的,不存在具体的空间整体,是科学思维的抽象。我们所从事绘画的艺术空间不是实际空间的某个局部,而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不论是二维还是三维的表现,都可以具有无限的扩展性、延续性、可塑性,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说:“让我们把整个空间想象为沉入了某些容器的一池清水,这样,就既限定了特定的水量,又不破坏包围着它们的连续的整体水的概念。”①造型艺术空间既是以实际空间作为媒介和载体,又不破坏它的完整性,而是与它融合,就好比上面提到容器与池水的关系一样。绘画、雕塑、建筑是空间概念的三大艺术表现形式。在浮雕特质壁画中,空间幻想的作用如同在绘画中一样,是在平面上创造虚幻的三维空间。
二、浮雕特质壁画的二维空间阐述
浮雕在空间状态上依附于某种载体,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也有三维的立体形态,但从整体上更具有二维的面状特性,适宜于特定角度欣赏。WwW.133229.CoM希尔德勃兰特的设想很好地说明浮雕观念的理论:在两块平行而置的玻璃板之间有一人像,它两侧的突出点恰好接触到玻璃板,这样人像占据了同一深度的空间,它的各个部分都安置在这一深度之中。透过玻璃从前面看人像被统一到一个单一的绘画平面中,存在于同一深度的层次中,每一形式都有使自己成为在这一层次可视的二维空间内的一幅平面图画并因此被理解为一幅平面图画的倾向。即使当人们认为玻璃板被移去时,那些接触到玻璃板的最外面的点仍然规定着共同的平面。而这个平面又被称作为一个“层”,眼睛从一个平面向另一个平面运动,就构成了空间观念。②
浮雕被视为雕塑与绘画的结合,是用雕刻方法来表现绘画效果,在二维空间的壁画上通过压缩后的形体起伏(凹凸)不同转向面的方向,不同受光面所造成的明暗对比的错觉,以及透视关系、前后高低的层次关系、线条来表现形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描绘出壁画中一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在二维平面中使用不同物体在视觉上呈现出彼此的前后远近、大小上下、左右的层次感与深度感即虚拟的三维物理空间。观赏者在观看具有透视变化的二维平面画面时产生三维错觉空间。
壁画往往采用浮雕的方式,与传统概念上的浮雕不同的是,壁画浮雕形式不仅可以作为艺术品供人欣赏,而且能完全融入建筑的空间环境中。
三、浮雕壁画中物体立体感表现与空间
浮雕壁画中物体立体感的形成与光线阴影、造型方法、透视、错觉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其中光线与阴影是组成立体感的首要因素。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物体便产生明暗关系,物体受光面为明部,物体背光的一面为暗部,光源角度越小投影越长,光源角度越大投影越短。光照产生的明暗、阴影和投影都是空间的特定现象。光的照射使浮雕的层次与形体能产生丰富的明暗效果,其照射的高度、角度和强度直接影响到浮雕的视觉效果。例如,古埃及浮雕壁画,由于地处撒哈拉沙漠,光照强烈,故其较少用高浮雕描述,而只是用深线刻画物体,在直射阳光下,仍然具有较强的清晰度和立体感。人对物体立体感的认知即外在的因素是借助于物体上光线与阴影的变化;内在的因素与人类双眼构造、视觉神经传导及大脑视觉区域有关。
人类依据对物理世界中物象立体感的认知,在浮雕壁画中模拟光线照射物体的光影变化,而描摹出景物立体感的明暗,这是一种虚拟的立体感,浮雕壁画中能成功表现出物象明暗的立体感是人类智慧长期积累的成就。巴黎世界民族艺术博物馆大型浮雕壁画就是最好的例证。栩栩如生的人物、动植物形象在光照下立体感格外强烈,整幅壁画气势恢宏,影像突出鲜明,不仅表现了物象之间的空间感,而且保持了极大的平面性,与建筑墙面有很好的协调关系。
除了运用明暗方法贯穿始终外,与物体造型方法也是分不开的,具体塑造的方法:
1.平排法。用线刻画物象的轮廓(最具代表性一面的轮廓)用概括简练或抽象的“线”将物体最具特征的形象鲜明清晰地刻画出来。在古埃及浮雕壁画中,人物头部均为正侧面,而身体均为正面,即是为取其最具特征的视角,以鲜明地展示所表现的特点。这是典型“线”的艺术,将实体的事物用概括、夸张、灵动或抽象的线展现出来,往往能表达本质的艺术形象。
2.企位法。企位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浮雕的厚度与轮廓的虚实、强弱变化及其清晰度。企位的变化——高度与角度的变化,使在平底上突出的物体轮廓的明度及投影,产生了虚实、明暗、强弱的对比,使物体与物体、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形象从背影中凸出来而显得鲜明,形成清晰独立而又统一的形象。例如,现存于罗马特尔姆博物馆的维纳斯的诞生就是企位法运用的典型实例,每一局部的企位不一样,底板上才塑造出生动、鲜明的人物,显出强烈的前后空间、明暗效果。
3.压缩法。浮雕上的物体按一定比例压缩成扁平体,使一层层平面呈阶梯状与底面相呼应,由于透视规律使物体显得近大远小,因此按比例在浮雕上形成近厚远薄的规律,例如,古希腊巴特农神庙檐壁长卷式装饰浮雕带上十分真实地表现复杂的动态和多层次的重叠,压缩关系十分自然,又能保持完整的建筑感,虽然不是体积很厚的高浮雕,但由于沿轮廓起一定厚度的平台,而使影像有足够的清晰度。古罗马帝国图拉真记功柱长达200多米的螺旋形浮雕带以2500多个人物构成战争的广阔画卷,如此繁复的形象在整体上却未破坏柱体的弧面,空间立体感表现达到极致。
注释:
①(德)希尔德布兰.绘画与雕塑中的形式问题.第53—56页.
②(德)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第43页.
参考文献:
[1](德)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著.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祝重寿著.欧洲壁画史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美)卡洛琳·m·布鲁墨著,张功钤译.视觉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87.
[5]陈平著.李格尔与艺术科学.中国科学美院出版社,2002.
[6]欧阳英著.西方雕塑艺术金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7]田金铎,张沈,田子阳主编.中外浮雕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8]邓福星主编,王菊生著.造型艺术原理.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9]程允贤,吕品昌主编.世界浮雕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