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探析李劫夫歌曲作品的创作特点

2015-07-09 09: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内容摘要:李劫夫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作曲家。他把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凝练成神采飞扬的旋律,构成典型的中国式风格歌曲。

  关 键 词:李劫夫 歌曲 创作 特点
  
  李劫夫(1913—1976),作为一位极富天才的、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的各种体裁形式的歌曲有2000多首。其创作歌曲数量之多、社会影响之大,在中国当代音乐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这些作品大多反映时代、充满理想、乐观向上,并具有鲜活的音乐形象。其中多以民间音乐为素材,音乐语言通俗易懂。在社会急速进步的今天,劫夫作品仍然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其作品永葆青春的秘诀,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题材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用他自己的话说:“音乐创作必须反映当前的时代,只有当代人才可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的时代。用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深入人心的音乐作品。在思想上、行动上紧紧地跟着时代的脚步前进,才能抓住时代的巨响。”劫夫的歌曲作品与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近现代每个历史阶段的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体裁内容丰富。这其中有反映长征壮举的《忆秦娥·娄山关》;歌颂抗日英雄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狼牙山五壮士》;歌唱东北抗联英雄事迹的歌剧《星星之火》;反映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获得战争胜利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歌唱咱们的新中国》;反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驾驶员之歌》;反映五反运动的《说理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反映全民皆兵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反映古巴反帝斗争的《哈瓦那的孩子》等。WwW.133229.CoM劫夫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七律二首·送瘟神》和《浪淘沙·北戴河》等,成功地体现了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结合,或气势雄伟,或委婉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歌曲旋律流畅明快、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学易唱。劫夫最善于把握音乐语言的特点,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富于强烈的感染力。这也是其作品具有无穷魅力的原因之一。劫夫的歌曲朴中见美,其中有很多是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常用五声调式加上调式边音,十分富于歌唱性。《摇篮曲》突出了摇的节奏,结合静中有动的低吟旋律,幻显出母亲、摇篮和婴儿身影之寂静氛围;《歌唱二小放牛郎》,虽然要唱七段歌词,不仅不令人生厌,还很有韵味,好听耐听。这首精美短小的四句头分节歌,在艺术表现上却很有伸缩的余地,只运用了舒缓的五声音调,在抑扬顿挫的咏唱中就树立了王二小的英雄形象。《我们走在大路上》以赞颂性的主歌和有进行曲性质的副歌组成,富有动力的节奏和旋律,刻画出亿万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奋发图强地向前进的壮观场面。音调高亢、节奏铿锵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运用短促的八分音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练兵场上女民兵的飒爽英姿。《沁园春·雪》以大幅度的旋律进行及张弛有序的节奏,从低音向高音描绘了祖国北方的壮美江山。在《八月十五》《常家庄的故事》《胜利花开遍地红》等歌曲和歌剧《星星之火》等作品中,都表现出他对歌词的处理、对音乐语言的推陈出新所具有的独到功力。

  三、其作品大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通俗、质朴、自然、生动的艺术特色。他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及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习惯有深刻的了解。可以说李劫夫一生的创作都是围绕着音乐的民族性生发的,他非常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积累。他曾在1964年出版的《劫夫歌曲选》的序言里谈道:“假如说民歌是人民情感的真实的流露,就应该把民歌中所创造出来的音乐语言作为我们创造更高级的音乐语言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李劫夫多年积累了山东、陕北、山西、河北、东北等北方地区大量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他的作品中以活泼新颖的民族音乐朴实爽朗的音调为基础的歌曲不胜枚举,如民族风格浓郁的《农友歌》《如今唱歌用锣装》以及以民间分节歌形式写作的许多叙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王禾小唱》《忘不了》等运用北方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艺术手法于歌曲创作之中,扩大了歌曲体裁的表现容量。在他的创作旋法中,经常使用一种民间音乐中称为“悟头”的手法。“悟头”,是我国戏曲中较常使用的手法,是表演艺术中所谓“抑扬顿挫”中的“扬”格。“悟头”的使用,可以达到起伏跌宕的效果,能够使精神为之一振,意境为之一转,耳目为之一新,从而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的感染力。李劫夫的作品还经常在乐句与乐句的连接处,异峰突起,常常是前一句在低音区徘徊,句尾处高音向高音区铺垫或暗示;有些作品则毫无铺垫,扶摇直上,迅即将情绪推向高潮,如《蝶恋花·答李淑一》《卜算子·咏梅》。
  四、劫夫歌曲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杰出实践者,在创作中既有继承,又有吸纳。他善于采中西之长,取中西之和,并有意识地在作品中融会贯通。在体裁上,《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借鉴了欧洲讽刺歌曲的体裁。在曲式结构方面,《忆秦娥·娄山关》《西江月·井冈山》等作品都是较严谨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在旋法上,作于1963年的《我们走在大路上》,4/4拍的进行曲,都在第四拍起句,每句都是两小节,而且几乎每句结尾都有一个三拍的延长音,如此这般造就了这首进行曲的宽广豪迈。在音乐语言上,《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借鉴了欧洲歌剧中宣叙调的写法。劫夫歌曲作品中,还有西洋味十足的作品,如:拉美舞曲特点的《哈瓦那的孩子》,其各段一二句的落音的微妙处理独巨匠心;《忆秦娥·娄山关》中,前两个乐句运用的就是移位模进的手法,结构严谨,与原诗中的“对偶”关系珠联璧合。
  结语
  李劫夫的歌曲可视为“中国式”之歌曲风格。他把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凝练成神采飞扬的旋律,构成典型的中国风格歌曲,无论五声音阶歌曲还是七声音阶歌曲,其地域个性风格特点已扩延成中国个性特点。
  
  参考文献:
  [1]劫夫歌曲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64年版.
  [2]劫夫歌曲百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凌瑞兰.东北现代音乐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我们走在大路上.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5]魏煌.劫夫创作的毛泽东诗词歌曲.乐府新声.2006年第4期.
  [6]龚荣光.学习、继承与发扬——谈李劫夫的音乐创作理念.沈阳音乐学院2005年·劫夫教育思想学术座谈会(会议资料).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