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1世纪的今天,公共艺术品在材质的选择上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各种表现媒介的不断交融、更新,使人们驾驭媒介表现的能力愈来愈强。从载体到自我表现、从外部形态到内部蕴含、从自身的表现到创造力的释放,无不彰显了材料作为一种艺术设计语言所呈现出的生命力。新时代的城市公共艺术品需要有新的语言、新的形式,在不同的背景下与时代对话、与环境对话、与大众对话。而艺术家、设计师认识材料、领悟材料性能、感受材料的质地美,在探求材料内部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材料的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扬长避短,达到材料与公共艺术作品内容、形式的统一,公共艺术品与环境的和谐。
关 键 词:公共艺术品 媒介
材料作为一种表现媒介,不仅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从艺术表现来说,更是一种“艺术语言”,是艺术的载体。这里所说的“艺术语言”是指其在被艺术家或设计师放进了某种由它们自己或与别的材料共同组成的艺术环境中,构成某种艺术语境时,它便具有了语言的因素,材料便成为艺术语言,成了艺术家思想及意志的代言者。
在材料的发展过程中,从使用纯天然的材料制造器皿的初级阶段到人们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从材料的复合阶段到材料的智能化阶段,艺术家及设计师实现了从意识到观念、从使用到审美意义上的转变,即材料作为一种装饰语言、一种造型要素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
从材料自身角度来说,纯粹意义上的材料媒介往往会使公共艺术品显得单薄,只有找到公共艺术品的语境与材质美的结合点,才能彰显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体现材质所附加的精神内涵。WWW.133229.cOm如何将材料媒介的这种“物质性”转变为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化属性”,真正体现材料媒介的自然美、生态美及带给公众视觉上与心理上的愉悦感,是我们研究材料作为公共装饰艺术品的表现媒介的出发点;如何借助媒介语言来表达公共艺术品的语境与大环境的融合、艺术家或设计师与公众在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这是理性与神秘的交织,是我们需置身其中探求的领域。
从材料媒介的发展历史出发,笔者将作为公共艺术品表现媒介的材料分为传统型媒介、新型媒介和超媒介。这种分类有其相对性。依其作为语言要素来分析它的语境意义及与大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清晰与模糊、是确定与不确定、感性与理性的综合。
传统媒介——感官与直觉的延伸与交融
我们生活在各种媒介交织的世界里,被各种形式及媒介的公共艺术品所影响、所感染。不同材料的公共艺术品带给我们的信息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千差万别,这不仅是因为不同审美公众的感觉有别,更是他们的感觉与直觉相交融的复杂性的表现。就传统媒介来说,通常情况下软质材料传达给人一种随意、温馨、浪漫等感受;而硬质材料则表达一种庄严、力量等;木质材料传达一种自然、原创;金属材料传达的是冷竣、威严……但这些材料所传递的信息也不是唯一的,要根据具体材料的造型、具体纹理及色彩表现来诠释自身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材料媒介,是自古以来所运用的如木材、金属、石质、泥料等等,这些材料的使用由来已久并还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故在公共艺术品的创作设计中,研究如何利用传统材料结合新的观念,把传统材料转化成现代装饰设计语言,将传统材料与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材料很好地融合在一件作品中,是公共艺术品设计运用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把传统材料成功地运用到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借以完成对传统材料所蕴含的文化与社会意义的反思与批判,完成与现代思想的结合,是公共艺术品设计创作领域值得研究的一项内容。
传统媒介作为材料表现在公共艺术品中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这与传统媒介所具有的性质特点是分不开的,是作为永久性的艺术品而置于城市环境中。传统的材料多种多样,不可能一一罗列,笔者将其归纳为土属类、金属类、综合类三类,来分析说明传统媒介作为装饰语言的特质与表现。土属类包括所有从土地而来的物料如泥质、石质、木质等,土属材料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包容、和谐的特质,具有强烈的亲切感。例如朱乐耕教授的环境陶艺作品,即他在麦粒美术馆前的大厅里制作的一幅七米高,十七米长的杰作——“生命之光”,以瓷材质的美感来追求一种凹凸的光影效果,其视觉上的冲击力使人感到一种生命内在力量的勃发和颤动。他利用火和土的语言,不仅巧妙地表现出了具有音乐节奏般的陶瓷肌理的美感、陶瓷材质特有的色泽美感,同时让人通过这犹如土地、岩石般的肌理得到了人和自然的某种亲密感,使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而金属包括不锈钢、铜、铁等,具有经久耐用的特征,与建筑环境相得益彰。这也是传统媒介一直以来被看好的原因。综合类材料包括所有化纤合成、塑料、硅胶等,基本取自工业应用。
21世纪的今天,公共艺术品在材质的选择上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新媒介、超媒介的出现,使人们驾驭媒介表现的能力愈来愈强,而在公共装饰艺术品表现媒介的选择上,艺术家趋向于传统媒介表现的主要原因,是它既能满足公众的视感又能满足公众的触感。
新媒介——表现介质的多元化
由于现代艺术的蓬勃兴起,引发了材料世界的大变革,艺术家、设计师们开始认识到材料不仅是可视的、可触摸的,而且还是可嗅的。从有形的材料到无形的材料,从客观的具象到主观的抽象表现,个性化、个人化语言的追求,促使艺术家找出与个人独特语言相适应的材料和技术手段,而形成多元化的格局。
当我们面对一种新材料,也许我们会发现其本身就包含的独特意义,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不同的艺术信息和文化内涵。比如说设计师为满足公众亲水的心理要求,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和不同的组合方式,如静水、动水、落水、喷水等不同的设计做出了水的精神,给人以良好的视觉享受。以水为媒介构成的景观小品如景观喷泉(包括与声、光、雾、电巧妙结合音乐喷泉)、景观瀑布(以建筑物、山体等为背景的瀑布)、水池、叠水等,多是利用水的流动直接设计水景,用自然元素作为造型要素,给城市人营造了一种自然和谐的环境。当下新媒介公共艺术呈现出非常良好的态势,其创作领域兼容了声、光、水、电以及多媒体技术,它们在表达上的自由完全打破了陈旧的格局。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新媒介艺术对架上艺术最大的贡献,是尝试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与新的媒介之间建立的一种对话。
以声、光、水、雾等媒介作为造型语言的出现,给城市增添了丝丝灵气,也丰富了我们的视域。以光为媒介构成的公共装饰艺术品是利用光作为造型的主要要素,这类艺术品有两种效果:一种是普通光;一种是各种色灯光。它们都是通过光影对比造成的光影效果、光色对比所产生的不同光色效果来营造一种内外不同的空间光环境,丰富的光的色彩及层次给公众一种温馨、浪漫之感。光与传统媒介的巧妙结合,产生了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像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是新媒介综合运用巧妙的典型。《印象刘三姐》可以说是最具魅力的山水实景剧场,他利用晴、烟、雨、雾、水、光、声等作为造型艺术语言,给作品增添了无穷的神奇魅力。作为一部大型的公共艺术作品,它集艺术性、民族性、视觉性、震撼性于一身,是一次视觉上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