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戏剧生存与戏剧生态平衡

2023-12-09 14: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戏剧的生存发展建立在戏剧生态平衡之上。要想全面了解戏剧的生存和发展,就要全面地理解戏剧生态系统内的各个部分,以及戏剧生态系统外部即戏剧与社会的平衡和发展对戏剧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戏剧;生存发展;戏剧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3-0047-03


  一、戏剧生态理论


  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戏剧,是把戏剧作为一种有生命的艺术种类,它像大自然中的生物物种一样,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繁衍、蜕变、变种、退化或灭亡。要保护和发展戏剧这一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既要培育戏剧艺术本身的生存能力,还要为它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把戏剧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对戏剧研究的整体性、动态性、系统性,关注戏剧自身发生、发展、变化与其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之间的关联。这样对戏剧的研究就不仅仅是静态的剧本解析,而是对舞台演出的动态把握,对戏剧与其环境的动态观察。


  戏剧文化生态的界定主要是以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戏剧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借鉴生态学的方法、理论、视野,构建戏剧文化生态的基本理论体系,注意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区别和差异,在注重文化艺术的自然属性的同时,注意戏剧艺术的文化属性。[1]


  戏剧的生态,就其内部结构来讲,包括戏剧作品的风格流派、戏剧各个创作主体,其核心内容是戏剧各个创作主体;就其外部结构而言,戏剧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语境、意识形态等产生交互作用,形成自身的独特形貌和美学特征。这里所讲的戏剧生态是戏剧诸多生产方式形成的生态,主要包括实验戏剧、主流戏剧、民营商业戏剧、校园戏剧等戏剧生产方式。


  二、戏剧内部生态系统平衡


  戏剧生态的内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不仅依赖戏剧文化的建立与完善,也需要各种特点、风格、流派的戏剧形式相互补充,良好互动,构建相辅相成的共生环境,以取得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平衡。因此,处理好戏剧生态系统中诸创作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近年来,中国戏剧出现了先锋、主流、商业并举的戏剧格局。由于运营者的身份不同,运营理念、运营模式、市场定位、创作的产品各不相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生态状况。


  (一)民营商业戏剧机构。民营戏剧机构以市场为价值导向,以追求盈利为自身使命。追求盈利的过程也是讨好观众的过程,更是戏剧走进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过程,更是戏剧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这是商业戏剧存在的意义之一。其二,商业戏剧由于自身竞争的需要,往往与实验戏剧、校园戏剧等进行联合,它通过自身的经济力量推动者其他戏剧创作主体的发展。虽然这种推动是商业戏剧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造成的,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确实是为戏剧的整体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成为戏剧内部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在具体的民营商业戏剧机构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分讨好观众的倾向,陷入了一种“娱乐至死”的陷阱,但在充满竞争的商业戏剧中,这种一味追求“娱乐”的商业戏剧机构会接受市场的安排。市场或许促进其发展壮大、或是迫使其做出调整、或是将其淘汰,这是市场的合理调节,也是戏剧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将商业戏剧赶尽杀绝。我们以香港商业话剧的发展与香港的戏剧艺术生态为例来说明,商业戏剧与戏剧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


  艺术与商业不必然是矛盾的,在香港有其独特的土壤。香港剧场试图消解商业与艺术二元对立的观念。张秉权先生说:“商业跟艺术,究其实并非一对同层次的概念,它们本不必然相对应或相排斥。它们的关系是外附的。若论其本质属性,对应于‘商业’的是‘非牟利’,而对应于‘艺术’的是‘丑俗’,是‘粗糙’”。商业作品可以很具艺术水平,也可以丑俗不堪。[2]事实上,在一个健全的整体戏剧结构中,主流、实验和商业剧场相辅相成,相互刺激和促进,这正是香港话剧近年来发展的新趋势。


  可以想象,如果缺乏一个强大的能吸引大数量观众的演剧市场,其实那也会造成整体戏剧结构的一种不平衡。这不平衡倒过来又影响实验性话剧的生存。演出实验话剧的另类剧场蓬勃发展,生命力强,艺术素质好,前提是面对强大的主流话剧和商业话剧,它们的出现带有挑战性和针对性。但是,如果没有那个强大的对手,它们的反叛、抗争就大大减弱了力度与意义,甚至呐喊可能成为无病呻吟。[3]


  (二)国有剧团。我们列举一些国有院团的使命。国家大剧院的经营宗旨是: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以“艺术改变生活”为核心价值理念,努力成为国际知名剧院的重要成员;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艺术教育普及的引领者;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平台;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中国国家话剧院坚持崇高艺术理想,担当戏剧文化责任,坚定时代美学追求和科学经营理念,塑造国家艺术形象,努力发挥国家艺术院团的代表作用、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上海大剧院以“一流的艺术作品,一流的艺术体验,一流的艺术教育”为宗旨,秉承“国际性、艺术性、创意性、原创性”的品牌定位,坚持“名家、名团、名作”的节目特色,致力于实现“中国剧院标杆、城市文化名片、文化创意中心”的发展愿景。


  从以上例子来看,国有院团的第一使命的核心是戏剧艺术的人民性和艺术性。这一使命的本质是社会公益,它更接近戏剧文化的本质使命。


  主流戏剧并不一定排斥商业。它在完成自身使命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商业化运作,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可以有不错的票房收入。


  2009年北京人艺的大戏《窝头会馆》也是献礼剧目。这部作品以“五星级”的演员阵容、两轮60场的演出场次,创造了1800多万元票房的“金窝头”神话,被媒体和业内人士视为“用商业模式运作主旋律”的一个标准范本。可见主流戏剧并不一定排斥商业。


  但是主流戏剧一定不能将商业盈利作为自己的第一使命。这并不是说它不会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反而是它太容易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因为它有国家的政策、资源支持、资金补贴等,它天生就比民营商业戏剧机构具有竞争力。但是如果国有院团像商业戏剧机构一样以获取盈利为目的,它不仅不能完成人民赋予它的使命―“人民性”、“艺术性”,也会降低整个戏剧演出的品质,而且会将民营戏剧机构排斥出去,从而造成戏剧生态失衡。目前我国戏剧创作的格局是以国有院团为主,多种戏剧创作主体并存。其实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只不过,西方发达国家不是以国有院团的形式出现,而是以非盈利戏剧的形式出现。


  (三)独立非盈利戏剧(多以实验戏剧为主)。所谓“非非戏剧”,是指那些非职业和非营利的戏剧作品。“非非戏剧”的宗旨是:为普通戏剧爱好者提供参与演出的机会,以拓宽剧场表演的多种可能性。“非非戏剧”不承担传播思想启蒙的历史重任,也没有商业戏剧的票房重负,因此“非非戏剧”没有谄媚和低俗,只是游戏、取乐,充满了乐观、健康、向上的青春色彩。


  (四)校园戏剧。校园戏剧是戏剧生态的一部分,它有着自身的使命和价值。


  1.经典剧目的大规模普及。校园戏剧排演的剧目很多来自于经典剧目,学生们排演经典剧目的过程是体验经典戏剧魅力的过程,也是普及经典剧目的过程。学生们自己选择、自己排演的经典剧目虽然可能有些稚嫩,但是自己身边的同学也能够很好地接受,这让很多由于所学专业或者自身爱好、个人经历等而很少能够接触到经典剧目学生,能够零距离、低成本地接触到经典剧目。


  2.“校园戏剧”促进了高校学生认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校园戏剧”是一种群体自娱性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阅读剧本、欣赏戏剧演出的过程都是审美的过程。学生们在参与校园戏剧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文化的滋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哪些参与到戏剧剧本的选择、戏剧演出的表演、布景设计、舞台设计的同学,能够更全面、深刻、生动地接触剧作的思想、人物、故事。这比仅仅看看剧本,甚至仅仅观看戏剧演出要深刻的多。


  3.培养戏剧人才。参加校园戏剧排演的同学大都是深深热爱戏剧的人,他们对戏剧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既不是当做一门功课,也不是当做一件应付的差事。他们对戏剧充满了热情、想象力,愿意为戏剧而付出,自发地去搜寻和学习有关的戏剧知识、技能。虽然,它的根本目的和结果,既不在创造优秀剧作和演出,更不在为主流戏剧输送人才,至多是为主流戏剧培养一个高水准的观众群。但在具体做的过程中,确实有很多人成为了优秀的专业戏剧人才,在中国话剧发展中,确实很多优秀人才来自于高校演剧。


  三、戏剧生存与社会


  王翔提到,近几年国家在扶持文化产业方面也出台了不少政策在市场准入、经济鼓励,减税免税方面也逐渐放宽如果将这些政策体现在小剧场身上无疑对它的推动是巨大的。他认为在小剧场这个领域纯投资应“政府支持为主,行业基金支持为辅”,只有这样小剧场才能健康发展。[4]


  戏剧虽然占到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到3%,但是也会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盈利戏剧看似不能产生太多的直接收入,但是它高附加值的特性对社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非营利戏剧组织可以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戏剧的形式表达自我的思想,追求艺术上的梦想。


  根据相关调查机构对纽约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投入剧院表演艺术1美元,能带来的附加值是4.3倍。2006年纽约市常驻人口约为850万人,游客却有4400万人。4.3倍的附加值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游客的连带消费、各种食宿及交通开支、纪念品购买等,对纽约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而易见的拉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品质。[5]


  戏剧活动是社会的一部分,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能够带动周边产业比如:餐饮、酒店、交通等产业的发展,贡献着巨大的社会效益,所以社会应该有戏剧生存和发展的一席之地。社会在完善自身功能的同时也在完善戏剧的生存、发展之路。比如: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也能够拓宽商业戏剧团体获取资金的渠道,降低获取的成本,从而促进戏剧的发展。


  四、戏剧生存与戏剧生态平衡


  戏剧生存和发展是指戏剧生态系统内外,各种创作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不能将某一部分单独来看,更不能以偏概全。戏剧生态内各个剧种的协调、平衡,才是戏剧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商业戏剧不断繁荣的保障,体现了商业演出的活力。中国著名导演王晓鹰曾将实验戏剧比作一支箭的箭头,在实验戏剧的不断创新之下,带领戏剧艺术不断往前发展;商业戏剧和主流戏剧是箭的干,也是戏剧的主干,没有商业戏剧和主流戏剧,戏剧很难和大众发生关系,戏剧也就真正成为了“小众艺术”而被边缘化;校园戏剧和“非非戏剧”等是箭尾,不断推动者戏剧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实验戏剧、商业戏剧、主流戏剧和校园戏剧、“非非戏剧”等共同组成一支完整的箭,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特长,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我们不能盲目崇拜商业的力量,这样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娱乐至死的境地,也不利于戏剧的百花齐发,百家争鸣,更会使戏剧丧失应有的活力、批判精神、对人生实验的可能性等。泛娱乐的商业戏剧作品更接近是标准化的产品,虽然能够满足人们的减压、娱乐的需求,甚至也不乏大量的精品。但我们也不能无知地批判商业戏剧,认为商业戏剧是没有营养的戏剧,艺术与商业完全对立的,要艺术就不能进行商业化运作。甚至是认为,所有的戏剧都应该是严肃的、深刻的、仪式的,殊不知戏剧也有游戏性、也可以于嬉笑弄骂中滋养人们的心灵,丰富人们的人生体验,启悟人生等。更重要的是商业戏剧的演出让戏剧找回了部分活力,使戏剧艺术走向了大众,走向了普通百姓,为戏剧的发展带来了活力、观众、资本等等,从而促进戏剧艺术的发展。


  我们要抛弃二元对立的惯性思维,从更高、更远的维度来审视戏剧的整体,才能看清纷繁的戏剧现象,才能深刻理解戏剧。我们不能嘲笑校园戏剧,更不能试图将所有校园戏剧都改造成商业戏剧,虽然有《蒋公的面子》的榜样在先。让学生们真正自己动手做自己喜欢的戏剧,让那份自由、热爱、激情永存于校园戏剧之中,成为美好的校园人生注脚,成为自由与激情挥洒的天地。主流戏剧更不能一起以盈利为目标,那样它就丢失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如果主流的国有院团,不顾自己的社会责任,全盘市场化,再加上国家财政、政策等等方面的支持,我相信国有院团很快可以实现盈利,甚至竞争力远在民营商业戏剧机构之上。但是请不要忘记,国家将纳税人的钱拨给国有院团不是为了让你去挣钱的,挣钱的产业有的是,戏剧能占多大的分量。但是戏剧演出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它是政府服务人民的公共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发挥戏剧的社会效益才是主流戏剧或者说是国有院团最根本存在使命,也是显示其强大影响力、生命力的所在。但这并不是说国有院团一定不能进行任何商业化,它完全可以在符合其组织使命的前提下进行大胆的商业化运作,我甚至可以说,任何组织都可以进行商业化运作,但前提是要符合组织的定位和使命。


  综上所述,戏剧生态内各个创作主体的活力才能够持久地促进戏剧的发展,戏剧的生存和发展就是戏剧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本文来自《上海戏剧》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