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浅析中华文化的现代艺术设计原理

2023-12-12 08: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华文化发展至今形成了极具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特有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实质的真实体现。旧石器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期,磨制石器和彩陶的产生,华夏大地上的艺术设计开始萌芽。从夏商周青铜器到汉代金属工艺,从唐代“唐三彩”的雍容华贵到宋代瓷器的古朴优雅,再到明清时期精简高雅的明式家具,人们一直“有意识”地设计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


  1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时代的可视化表现。大到艺术大师,小到手工匠人,都是通过工艺制品来表现个人情怀和时代特色。中华文化的造物哲学和精湛的技艺,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继承价值和传承意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抽象提炼给予了设计者无尽的灵感。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从人到物都有着更加广泛的交流与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渗透和碰撞,使得现代设计的民族性正在减弱,甚至消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气候到环境,从风俗到信仰,从文化到经济都有着各自特点和风格,孕育了一个个民族符号和文化记忆。正是这种特殊的民族基因,给予了现代艺术设计不一样的情怀和灵魂,赋予了产品或空间除了功能性之外的认同感,提升艺术设计附加值。

  产品和空间是文化的载体。现代生活中的人以物传情或触景生情,都是一种人与物或空间交流的认同感。因此,将文化与艺术相融合,创造能够传递情感、交流信息、生活娱乐的可视语言——产品和空间,才能提高现代艺术设计的附加价值。


  2中华文化在设计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主要通过形式和意韵两方面来体现。书法、陶瓷、国画、旗袍等都是世界闻名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将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科技结合,既保留了文化的个性,又使文化载体有了时代性的视觉呈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是中华文化在全球视野中的展现。在奥运会的设计中,小到标识或产品,大到空间或建筑,在形式和意韵上都能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北京奥运会会徽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汉字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充满活力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将北京的“京”字演变成动态的人体,与书法的笔韵相结合,通过挥洒的汉字印章体现“新奥运”的精神。北京奥运会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古代传统的祥云图案。祥云的纹样在中国传承了上千年,是吉祥如意之意,是中国古代体现富贵祥和的常见装饰纹样。火炬的创意灵感来自中国古代的纸卷轴,寓意着华夏文明通过纸传播到西方。火炬造型端庄典雅,曲线优美,比例适度,是中华文化在工业产品中良好的体现。

  现代设计师们要深刻探究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内在和神韵,不同时期的美感都包含着当时的时代因素,透过元素和符号感受不同时代的东方美学,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意”和“趣”的全新感悟。


  3建筑设计与中华文化

  建筑和空间是人与文化最直接的交流场所。在现代建筑或者空间艺术设计中,在吸取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同时,如何创作出极具中华文化的的设计是设计者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用新的视角来解读传统的中华文化,才能在设计全球化的今天获得尊重。同时,中国元素在建筑与空间中的运用也是对中华文化的重新解读,构建出新的中华文化。


  澳门红伶顶级私人会所以东方韵为主题,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一次巧妙融合。从会所标识到内部装饰和布局运用了中华文化的符号元素和文化典故。会所标识将英文字母融入中国红印之中,再辅以曲线装饰,就像一轮红日在东方升起。会所内中式卷轴漆器雕刻而成的柜台以中国传统花卉为表现主题,营造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高风亮节。会所内部装饰采用不同材质、不同视角,呈现了中华古典名著。会所中还融入了大量的传统中式纹样和现代东方艺术品,呈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给人极尽奢华的视觉感受。


  中国古代建筑是承载中华文化的关键,建筑的形式和结构工艺作为不同层次的文化符号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以“斗拱”为灵感,将古代建筑中的建筑构件作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造型,是中华文化的一种时代化体现。斗与拱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构架中的一个特有构件。斗拱这种传统建筑构件既起到承重作用,又能呈现出美观的独特艺术效果。中国馆借鉴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形态,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大胆创新,使主体造型展现出现代中华文明之美。


  4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碰撞和融合促就了现代艺术设计全球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的灵感源泉,我们应该多角度、深层次地解读中华文化,做好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差异化的物质和精神作品,以满足现代人们内心需求和时代发展趋势。

  在提倡文化强国的今天,只有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才能创造出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设计。


  〔编辑:张思楠〕

  来源:科技与创新 2017年12期

  作者:周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