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大岛渚电影中的日本民族文化研究
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新浪潮席卷世界影坛的背景之下,日本新浪潮开始兴起。大岛渚作为日本新浪潮的佼佼者,他以电影《爱与希望的街道》(1959)和《青春残酷物语》(1960)为起点开创了全新的日本电影气象,令当时的日本影坛为之一震。而后他又拍出了享誉世界的《感官王国》(1976)与《爱之亡灵》(1978),直至1999年的《御法度》,大岛渚用他的作品引起世人的一次又一次瞩目,日本影评家岩永崎将其定义为“日本最前卫的导演”。在大岛渚的电影中,他总是以暴力、人性、欲望、死亡来诠释自己叛逆与创新的精神,用强烈的民族忧虑来审视当下人与社会的生存状态与意义。纵观大岛渚的电影创作生涯,他总是能一针见血地将日本民族最本质的一面凸显出来且惊世骇俗。本文就《青春残酷物语》《感官王国》《御法度》,结合电影主题来剖析其深刻的日本民族文化内涵。
一、菊与刀之人性的双重矛盾性
“菊花与刀”是日本民族典型的矛盾性格,二战后,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在其著作《菊与刀》中,用菊花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在日本,菊花象征着天皇皇室,温柔而美丽,而刀指的是日本的武士精神,象征着战斗与不放弃。菊花与刀就是日本人人性的最好诠释,他们温柔却又粗暴,勇敢却也懦弱,易被驯服但又不甘心受人摆布。而这种双重矛盾的人物性格,在大岛渚的电影主题中也体现得异常明显,早在1959年,他的处女作《爱与希望之街》就通过两个年轻人的经历,将不同性别、不同阶级对待事物与问题的矛盾性与对立性进行了投射,到了《太阳的墓场》《日本的夜与雾》与《青春残酷物语》,大岛渚用更成熟的技艺将作品与当时日本人的情绪,结合青春的影像进行了深刻而犀利的人性矛盾探讨。
《青春残酷物语》讲述的是大学生藤井清和高中生真琴之间的故事,以他们恋爱为中心线索展开,在现实生活的境遇下,他们的感情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强暴、同居、敲诈等字眼充斥着两个年轻人的青春年华。影片反映在人性上的双重矛盾主要体现为:对理想追求的渴望却又不能不在现实无力地妥协,这里面有曾经的勇敢而最终懦怯的姐姐由纪,也有藤井清在爱情与理想面前的温柔与粗暴,还有着真琴一面反抗挣扎却又渴望被臣服的矛盾心里。这种交织着的矛盾透过故事的演绎也将大岛渚对社会的矛盾心态表露无遗。在影片里,能看出大岛渚对于青春绚烂而残酷的表达,青春应该是有绚烂梦想的,但是战后的实际却割裂了这种梦想,并将梦想抛弃了,所以,年轻一代只能在心里悼念自己的梦想,而现实中不可避免地堕落下去。
电影里,姐姐由纪与妹妹真琴她们曾经用尽力量去反抗过,但却在这个“已经被歪曲的社会中”却败得一塌糊涂。姐姐由纪一面骄傲于自己曾经有过的梦想,膜拜曾经会勇敢反抗的另一个自己,却也不得不放弃了爱情选择了安逸,最后甚至还是失去了爱情与家庭。当年的意气风发,最终也只能给他人当情妇,偷偷在地下诊所帮别人堕胎来维持生计。或许,这就是导演给予的寓意,当姐姐在终结别人的生命时,自己的理想已经彻底在现实中被扼杀了。
而妹妹真琴说的:我们才没有梦想呢。她们迷惘甚至绝望,对社会看不到出路与未来,只有靠简单而粗暴的放纵来麻醉自己的无能为力。这是一种怕自己梦想被毁灭而才有的血性青春选择。所以,在他们身上,心理与行为都是充满矛盾性的。如藤井喜欢着真琴,却用强奸这样残酷、粗暴的方式来践行这份喜欢,最后却又因为不愿背弃真琴,而被小混混们殴打直至死亡。真琴又何尝不是在短暂的青春中挣扎,貌似充满反抗,却又总渴望被更强的暴力征服,而这种力量一旦披上爱的外衣她就成了一个毒苹果,一旦上瘾,所有抗争都是徒劳无功。就像她在听到藤井最后的呼唤时,不顾一切从车上跳下,这份感情,从一开始的反抗,到最后真琴却又付出生命来完结。
真琴、真琴的姐姐、父亲分别暗喻了当时日本社会下,三代普通人的形象和社会心态。真琴他们就像是大岛渚向往的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反抗力量,他们的愤怒是直接与纯粹的,大岛渚用赞许的态度审视着他们的心态;真琴的姐姐们就像是大岛渚回忆的曾经自己的反抗年代,有过飞蛾扑火的勇气,最终却收获失败;而对父辈们的评判,大岛渚认为这是不作为,而給予了否定与批判。三代人的冲击最后却未能破茧成蝶,仿佛一切注定是悲剧。
大岛渚让电影中这对年轻恋人的结尾有点类似《邦尼与克莱德》中的结尾,曾经再放荡不羁的青春,终有一天也会在死亡消逝。这样的结局不可否认是导演的有意为之,大岛渚用伤感的镜头将他濒临绝望的心态表露无遗,这种绝望是感叹青春易逝再也追不回了,青春的遗憾却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上演,却无力改变。
二、耻感文化中的武士道精神
关于日本的耻感文化以二战后的《菊与刀》中的描述最为著名。本尼迪克认为,对于日本的耻感文化是一种注重外部社会行为的规范,是以他人的评价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这一点与西方罪感文化中的“自我意识”有着天壤之别。而1971年的日本学者土居健郎的著作《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对于耻辱感的定义最为典型:“日本人一般是在背叛了自己所属的集团利益,失去集团信赖时才会产生强烈的罪恶感。”[1]而耻辱感“则是首先意识到外界的压力,最终化为个人灵魂深处的。”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就不难发现在日本这个社会,集体与团队利益是永远凌驾在个人之上的,所以日本的社会中出现个人为团队或集团利益辞职、甚至是以生命来谢罪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团队也会因个人而承担责任,挽救荣誉。武士精神中因捍卫集体荣誉而自杀或同归于尽,都是耻感文化的极致体现。在大岛渚电影《御法度》中,就通过“武士道精神”的演繹来再现了耻感文化内化的思考,尤其是对内化中所表现出的黑暗面进行了批判,并对“新的武士道精神”给出了一个理想的答案。
《御法度》是大岛渚的晚年作品,该片剧情诡谲奇异,拍摄风格清冷绝美,真相极具变化莫测性。影片改编自司马辽太郎的同名小说,以明治维新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有着惊人美貌的武士在加入新撰组后,使得整个组织都掀起了阵阵情欲的漩涡,最后演化成一场残酷的杀戮。由于该片以同性之爱为主要表现,所以很多人更倾向于与早年他的《感官王国》进行主题归类,认为都是在以人性的黑暗面所表现出来的欲望冲击。不可否认,大岛渚的作品始终都充盈着人性的泛滥和私欲的可怕,但在《御法度》中,他的意义与价值绝不止私欲的宣泄这么纯粹。日本新浪潮的另一巨匠今村昌平曾经把大岛渚喻为“日本真正的武士”,因为他的电影作品里,始终都在探索日本大众的心理变化,始终都在思考日本文化的现实境遇,并为之而惋惜,为之而觉醒。而这部《御法度》就是用一个同性之爱的表象外壳,从导演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映出来对武士道文化逐渐衰落的一种深度反思。
《御法度》虽然借助的是幕府时代的背景,但它的实质却是反思武士精神的异化。它用一个情欲化的外壳诠释了武士道精神堕落的悲剧根源,那就是欲望。加纳的出现,可以看作是武士欲望的浮现。而这些欲望是对于武士精神是那么地讽刺,因为,在武士的精神世界里,只有绝对的服从于牺牲,小我永远是最卑微的,把自身完全置于他人的评价与生存之下,这是耻感文化的极致。这也是二战中,日本出现的战士不顾自己生死与敌方同归于尽的行为体现。在另一部作品《劳伦斯先生,圣诞快乐》中,大岛渚也一直在反思与鞭挞二战中日本的武士精神,例如武士道文化的极致残忍表现“切腹自杀”,就体现了武士道精神的黑暗面。
作为武士的后代,大岛诸曾经深为之自豪,他崇敬理想的武士道精神,在对武士道精神的信仰中,精致的荣誉法则所隐藏的病态的过激行为,会通过宽容忍耐的教义得到强有力的平衡。而在当时的现实中,他已经觉察了武士道精神中残暴冷酷、猥琐的阴暗面。就如影片中,武士道精神一旦沾染了欲望,就是一种亵渎。武士心中私欲的扩大化,武士精神日渐没落不可避免,而这也必将带来日本传统文化根基的弱化,这种变化是让日本人感到恐慌与不知所措的。欲望是耻感文化所带来的阴暗,对人性的压抑一旦进入极端,异化与堕落就已注定,而这正是旧有的武士文化所带给日本的毒瘤与危害。
在《御法度》里,大岛渚对于这种武士文化的反思与探求,给出了他的理性答案。影片中土方砍倒了樱花树,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它的倒下,正是旧有的武士道精神轰然倒塌的象征。这是对旧有的武士文化与精神的一种告别,它代表着一种武士新精神,那就是不同于旧武士精神泯灭人性的一面,充满了对生活的积极阳光。这就是新型的武士精神占取了主导的地位,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大岛渚通过这样的演绎方式,来表达他对新的武士精神的定义追随。
三、情欲文化中的仪式化
电影的罪与性一直都是大岛渚电影中最主要的意识反映与思想命题,他选择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他对社会的思考与控诉。而这种表现就是仪式化。什么是仪式化?仪式化是人们基于对某种事物或者某一个人产生的好感与崇敬,所以通过一系列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一系列行为被不断地重复与打磨,来揭示和升华内心感受,以达到主题深刻。
仪式化,是大岛堵影片中“奇情怪性的特征”。而《感官王国》中,大岛渚通过影片性与死亡暴力等符号来凸显其仪式化。《感官王国》中性的极致展现是情欲仪式化的一种核心符号。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让世界影坛再一次见识了大岛渚无可比拟的电影才华。他用最直观暴露的镜头,再现了日本史上的阿部定事件。影片中关于性爱的赤裸裸描述,将其扭曲与张扬之美表达到了极致。大岛渚用一种具有高度“入世”的精神,用一种最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他对待外部世界和人性时的急切态度,用性仪式的反复来不断地增强其思想表达的。
死亡与暴力同样也是情欲仪式化的主要展现符号。在《感官王国》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极端的人性,阿部定对于吉藏的爱专制到不容许半点“瑕疵”,用近乎窒息的方式来扼守住这段感情。当两个人私奔来到旅馆后,沉溺在近乎疯狂的性爱欢愉中。最后,阿部定在变态扭曲的性爱中杀死了吉藏,以疯狂之举割下了爱人的生殖器官,以获得永久的占有。认为如此便可以在他死时,不论是从肉体还是精神上都为她独有了,阿部定用一种令人可怕的自私欲望,将杀戮与感官崇拜进行了血腥的融合,通过最后暴力的一击来诠释了爱到极致的疯狂。影片不断地以性反复的场景画面来证明,爱除了自私地据为己有,还有就是把自己奉上献祭的神坛,如同西班牙斗牛一般,在无数次挑逗后,突然生命终结在牛角穿刺过身体,在鲜血喷涌中达到高潮和永恒,但是这样的爱高潮过后就只有万劫不复。
儀式符号的反复无疑加强了影片主题的升华。影片中,性与暴力过后,最终只有面临死亡,这也强烈地表现了大岛诸的反体制意识。在大岛渚的许多作品中,他特别擅长于将人性极端的一面与社会环境进行联系思索,认为环境造就者是一种必然的因素,这种深层次的挖掘能更好地引导我们揭示人物的性格和领会影片的主题。影片中这种看似壮烈却悲剧的疯狂结果,却有着一定的合理化解释,阿部定之所以最后疯狂,不是因为她生来如此,是因为在某些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人欲的本质也在随之变化,而引起这些变化的因才是大岛渚真正想呈现给世人的。这样的演绎就足够体现了大岛渚对于当时日本文化与体制的思考与反抗。
心理学家霭理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对社会秩序的需求和人类的本能需求一致时,新世界才会到来。这一进步将毫不怀疑两者的一致性,也毫不怀疑承认其中的一个将必然推动人类去创造另一个。”[2]这或许是对大岛渚电影性仪式升华的一种较好注释。
结语
大岛渚一直是站在风口浪尖进行创作,他一直秉承着“作者”的态度,用镜头来描述日本民族的人性与文化。好的电影,就在于光鲜亮丽的表演之下,表达更深层次的“寓意”,给予世人恍悟与警醒,而大岛渚就是创作这样好电影的“作者’。
作者:肖艳华等
第2篇:大理旅游业发展与当地民族文化冲突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可以促使本地文化向全世界传播。然而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还存在着民族文化冲突的问题。本文对大理旅游业发展与当地民族文化冲突进行分析,提出饮食结构改变、加强对本地居民的宣传教育、加强对餐饮经营者的监督和规范,加强旅游文化营销策略等措施。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体验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旅游业作为集文化、休闲和体验于一体的产业,受到人们的青睐。我国旅游人次逐年攀升,尤其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使近年来民族文化旅游成为重要的旅游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在民族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的冲突凸显,矛盾加剧。旅游业飞速发展,许多外来的游客来到旅游目的地,会对本地的饮食有需求,如果当地饮食文化与游客的需求不吻合,就会造成为了应对游客对饮食的需求而改变当的饮食结构的现象,从而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地居民的饮食结构。长此以往,旅游景区的民族文化就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可能会存在着本土文化消失的难题和困境。
文化冲突指的是不同文化性质特征和功能以及力量释放过程中因为差异而引起的相互冲撞和对抗的状态。大理居住的白族人拥有特殊的饮食文化,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活体系。本土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冲突会造成本土旅游业的不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发展与当地民族文化生存的矛盾一直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其中,旅游业发展造成的饮食文化冲突比较明显。外来的游客来到旅游目的地,会对本地的饮食有需求,如果当地饮食文化与游客的需求不吻合,就会产生为了应对游客饮食的需求而改变当的饮食结构的现象,从而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地居民的饮食结构。长此以往,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就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可能会存在着本土文化消失的难题和困境。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论文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大理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大理白族的饮食文化,来分析大理旅游业的发展与当地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
一、旅游业发展与白族饮食文化的冲突
(一)改变了大理白族居民饮食结构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大理成为一个旅游胜地,民间旅游餐饮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在大理的饮食和休闲消费需求增加的同时,新增的餐饮不仅是白族传统餐饮,还设立了西餐厅、咖啡厅、酒吧等,而白族的传统餐饮却发展缓慢。大理的特色佳肴主要以酸辣冷为主。但是由于游客的口味不同,部分特色食品仅仅是作为品尝,而真正能够让游客喜欢的特色餐饮来自其他方面,比如饮食传说、民居设计风格以及餐饮表演艺术。由于不同民族地区之间拥有饮食结构差异,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很多特色餐饮的做法和风格都会有所调整。但是这种饮食结构变迁是因旅游发展而被迫发生的,极容易造成当地饮食文化的消失。
饮食结构是经过长期历史积累下来的社会遗产,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主要体现为在本民族饮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和相关的知识;物质遗产主要指饮食手艺等所遗留下来的有形的物质和工艺产品。饮食结构作为一种历史形态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由于不同民族地区之间拥有饮食结构差异,因此大理饮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需要地方政府和游客的配合。
(二)游客增多导致不合理竞价
国内外游客增多,饮食供应中会不断地增加餐饮的价格,这样就会造成不正当的竞价行为。由于大理民族餐饮原材料的稀缺,其餐饮价格不断攀升。例如大理非常知名的太白楼,提供的主要是中餐和三道茶,深受来自日本、韩国等亚洲游客的喜爱。然而在餐饮经营过程中会增加其他的特色食品,比如烤串儿、蘑菇、鲫鱼等,价格随之上升。再后来随着外国人的增加,又增设披萨和红酒等菜品,价格进一步攀升。随着游客的增加,大理所提供的特色餐饮不在是以保留传统特色为主,而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为主,直接损害到大理的文化向外传播,伤害到大理白族文化的质朴特质。这种饮食价格的不合理不仅在大理,全国的旅游景区普遍存在。一方面是由于景区的地价、租金等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也是缺乏有序的监管所导致的。这对旅游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饮食文化精髓消失
白族饮食文化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传统的餐桌礼仪、食花习俗、酒文化、茶文化等多种多样。为了增加与外来游客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大理人開始运用英语和全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大理越来越多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大理的本地居民饮食文化和特色文化受到西方饮食的影响。
随着游客的增加,大理所提供的特色餐饮不再是以传统特色为主,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和迎合游客的口味偏好,增加了许多外来的餐饮。这对大理传统的饮食结构造成非常大的冲击,伤害到大理白族饮食文化的特质。如遍布在大理城各处的酒吧和咖啡馆,这是外来游客非常喜欢光顾的,而原本大理传统的茶社逐渐消失。
而且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白族饮食礼仪也在慢慢淡化,尤其是年轻群体已经对此越来越不重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旅游发展并不是“罪魁祸首”,这是传统文化面对现代文化、外来强文化冲击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使没有旅游业,传统饮食文化也会慢慢被现代文化同化,旅游业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而已。
二、合理发展旅游业保护白族饮食文化建议
(一)加强对本地居民的宣传教育
首先需要加强对本地居民的宣传教育,让本地居民尽量在合理范围内制定餐饮的价格,以弘扬本地的餐饮文化为主;其次是追求餐饮收益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保护大理的饮食文化较少受到外国饮食文化的干扰,大理的饮食文化更多的向国外进行宣传,而不是将更多的国外饮食引入大理。大理饮食结构的转变主要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于保护本族的文化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出面,对于大理地区开展饮食文化的企业进行宣传和教育,以政策手段来推动保护大理本族文化的产业来发展。
(二)增加对餐饮经营者的行为规范
在大理提供饮食服务的主要是大理本地的居民,这些居民为了寻求经济利益会以损害本地居民的饮食文化为代价而一味追逐利益。政府需对这部分人进行宣传和教育,减少对本地居民文化精髓的糟蹋。针对要到大理来旅游的游客需要做好文化宣传,重在介绍白族的特色文化,介绍大理的传统文化,对传统的餐饮文化进行展示。
政府应该对大理的旅游餐饮市场进行规范管理。首先,对餐饮价格进行监督,定期检查。大理工商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租金水平和物价水平等制定合理的餐饮价格,对不合理高价进行处罚。其次,在城区规划中,对现代餐饮和传统白族餐饮进行分区规划管理。如在传统餐饮城区限制酒吧、咖啡馆等场所的经营,规划专门的酒吧一条街,这样也有利于游客的选择。
(三)注重旅游文化营销
鼓励当地居民展开提升本土文化的活动,积极的向现代的居民宣传大理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中尊老爱幼的精神,以现代的形式进行宣传,并且在餐饮企业中实践。
首先,有浓郁地方本土特色的白族饮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不管游客是不是可以适应白族的饮食口味,但是这种有差异性的饮食特点对游客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差异性和吸引性是旅游文化营销的基础,因此保持白族饮食文化的传统性和独特性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打造白族饮食精品体验餐厅。从餐厅的设计、服务人员的衣着打扮、饮食礼仪到菜品种类都遵循白族传统,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白族饮食文化,这种精品餐厅同时也是白族饮食文化的展示窗口。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功能。如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达人游记的方式对白族特色饮食、小吃进行介绍,同时设置官方淘宝店的链接,让游客便于购买当地的特色食品。
三、结语
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当天,如何合理的保护本土饮食文化以及为游客提供合理的旅游消费体验,成为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并且形成民族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又需要发展旅游业,迎合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旅游体验。本文以大理饮食文化冲突为例进行研究,分析当地民族文化冲突的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大理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希望游客能够在保护大理饮食文化的同时进行宣传和推广。
作者:李培华等
第3篇: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探析
笔者认为,“应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意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此项工作。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组织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喜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
1现代化进程下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
中国是多民族聚集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城镇化的推动下,各种外来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冲击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第一,市场经济发展改变了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原来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少数民族群众稳定的生活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少数民族文化最本质的承载方式是通过生活习惯、语言习俗等代代相传,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开始接受外来的语言、服装、饮食、风俗习惯等,所有这些极大地改变了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
第二,城镇化发展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社会人文环境。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逐渐由乡村向城市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生存环境,而且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城镇化的发展加速不同文化的相互对话,社会人文环境更加复杂,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剧变。
第三,民族旅游的发展导致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民族地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然而在民族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很多文化风俗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遭受异化,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受到冲击。
2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
少数民族文化权法律保护之所以需要完善,存在如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国际合作原则贯彻不力致使少数民族文化权法律保护国际法规不能有效实施。各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環境,在对于文化权保障方面会持不同的观点。第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权法律保护提出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城镇化等加快了文化的融合和统一,少数民族文化如何在融合中保持,在统一中发展,这是在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权法律保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此现实问题不能有效地获得解决,将导致难以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对其进行有效调整。第三,基础理论滞后是产生前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少数民族文化权法律保护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少数民族文化权法律保护的理论准备不足,无法为法律保护实践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
3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义
保护民族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一环。“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十八大报告的最大亮点,文化强国战略,描绘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战略蓝图,对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亟待平衡的当今中国而言,无疑具有高瞻远瞩的目标和雄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也包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首先,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民族文化,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少数民族具有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在改革开放,共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有发扬本民族文化,发展本民族经济的强烈愿望。但大部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为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丰富的民族文化在法律保护的框架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就成为一个有效途径。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民族文化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不仅不会影响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且还会增添我国文化产业的活力。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对民族文化的利用,必须建立在对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基础上,只有完善了民族文化的权利保护措施,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
其次,民族文化权保护的研究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提供坚实的法理基础和法理依据。中国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法规散见于很多法律文件中。然而,这些法规和规章没有明确有效的法理基础和法理依据,没有进行相关的价值界定,缺乏明晰的法律原则和制度构建,在政策制定、实施和执行方面仍需完善。
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民族文化权利保护,将进一步繁荣土家族地区的文化与经济建设。
作者:周熙
第4篇:民族文化符号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各国间的设计理念与方法逐渐走向趋同,为使我国设计理念永富活力和生命力,因此,寻求一条特色的设计发展之路迫在眉睫。在此,我们唯有应立足于本土,深度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并赋予其审美情感,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设计同样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承载和传播着民族文化的的历史重任,作为设计领域的一种设计形式——标志设计,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发挥着愈加重要的时代性作用。
一、藏族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
藏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元素符号,皆体现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它不仅展现着藏族古老苯教的文化风貌,也传递着远古藏民的精神希冀。其中最常见的文化符号有:雍忠、八瑞相、八瑞物、五妙欲、转轮王七政宝、转轮王七近宝、七珍宝、六长寿、和睦四瑞、祥麟、法轮、三胜兽,以及一些宗教器物,军事兵器和各种动植物图案等。丰富的藏文化元素体现了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着这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向往。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藏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本体,选取了常见的两种种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并从传统元素的特征和所代表的象征意义进行阐述。
和睦四瑞是藏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副图景,其画面内容是:在一颗枝叶繁茂并结有丰硕果实的卢树下有一头健壮的大象,另外一只猴子蹲在大象的背上,一只手还捧着果实,猴子的肩上也蹲着一只兔子,兔子的头上站着一只鹧鸪鸟,构成了一副金字塔式的图案。其主要表达团结和睦、幸福吉祥的道德理念,以此来表达藏族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
曼陀罗或称曼荼罗、满达、曼扎、曼达。意译为坛城,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它是僧人或藏民日常修习秘法时的“心中宇宙图”,共有四种,即所谓的“四曼为相”,一般是以圆形或正方形为主,相当对称,有中心点。它的基本特征有火焰之内为金刚杵,镇压一切邪魔。内城为方形城,四面有门,门口有梯,城楼矗立,内有侍卫,每面都有把守人。中为殿堂,内居金刚。殿堂顶层为圆形,内有小殿,内居金刚之传法师。各种不同内容的坛城,里面布置的佛像及装饰也不一样,每座曼陀罗都有自己的本尊。曼陀罗寓意吉祥和平,造型给人一种神秘、多变的审美体现。
综上,藏族的文化符号元素的内涵是丰富的,视觉效果是富有美感的,因此为了对其有更深层次的艺术分析,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从造型上看并不是自然的形体,而是在真实自然形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归纳之后得到的视觉艺术符号,具有较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意境,另外图案的变幻无常也是藏族文化符号元素造型的一个突出特点。不过,藏族的文化元素符号中有多数以上都是对真实事物的抽象与模仿。如植物、动物,还有一些天象等,将这些实物进行一定的抽象与再造,使得原本的轮廓以及特点逐步地转化为图案,最后呈现出一副能够给人教育意义和启迪作用,并富有一定美感的图案。
2、藏族艺术在色彩的使用以及制作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水平甚高,大多的藏族文化符号元素皆体现了宗教性,它是世俗社会的产物,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藏族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色彩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情感表达要素,藏族人在对色彩的选取上体现了情感表达和人生需求。在选取色彩的时候很注重红、黄、蓝三原色,以及黑白色的比例,使得色彩鲜明,和谐,过渡较为自然流畅。色彩所带来的视觉印象除了安静、和平,还有一定的庄严感与神圣感。藏族的白色崇拜,五色观念,万物有灵等等在色彩的选取上体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在设计和使用色彩时所体现的不是对真实物体的描摹,体现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如白色的意思是善良,代表了吉祥和慈悲心,而黑色是邪恶的象征,红色代表着威严、博爱和地位,蓝色代表着正义和凶猛,黄色则代表着高贵、优雅,绿色代表着和平、宁静和安详,金色则代表着财富与丰腴等。色彩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藏族的思想,它还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原始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审美情感,色彩不再仅仅限于艺术的视觉感官效果,它还体现了象征意义的审美观。而在体现宗教文化的文化符号元素中,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
3、藏族文化符号元素在构成的方面也基于以下几项基本准则:
(1)对称与均衡的法则。如万字符,曼陀罗等。其中均衡主要展现了力学结构的原理,它是量同形不同的完美体现,从而最终形成一种平衡和稳定的发展态势。对于对称的自认法则主要表现在同形同量的组合,揭示了藏族人民对理性和规律的一种追求。
(2)对比与调和的法则。藏族文化符号元素由于藏传佛教的思想影响,在颜色方面偏爱红色和绿色。同时注重颜色的搭配和图案的视觉效果。这样形成的作品往往会形成鲜明的顏色对比,其实这种审美观透漏出了藏族人民内心的真切渴望。由于西藏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物质资源相对匮乏,所以人们通过鲜艳的颜色表达对新生活和美好自认环境的憧憬与渴望。
(3)比例与尺度的法则。在藏族文化符号图案的制作工艺中体现了一种比例协调和尺度合适的生存方法。在制作工艺中用到比例和尺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与藏族人民服装装饰有密切的联系,在图案装饰上运用比例和尺度可以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二十与物体结构的尺寸和功能相关。比例和尺度在本质上其实体现了一个数字问题,但它同时又包含了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的自然法则。从外观视觉美的角度考虑,藏族人民在文化符号中使用比例和尺度法则最多的是黄金分割比例,这一种形态美学的体现。
二、体现在标志设计中藏元素
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作为直观语言,来传达各种信息、意图、情感。标志以其简洁的形象、多样的形式、鲜明的个性差异借住人们对符号信息的识别、联想等综合的思维能力,准确地表达涵义、传达特定的信息,具有强大的传达信息的功能,有时甚至超过语言文字,并因此而被广泛地用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商业等领域。
藏族吉祥结是吉祥八宝中的艺术造型之一,其形态优美,通过简单的绳子相互串联形成了和谐一体的形态,同时也是团结的象征,凝聚力的体现。在对吉祥结的运用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
回环贯通的藏族吉祥结线条,象征着中国联通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的井然有序、迅达畅通以及联通事业的无疑穷尽,日久天长。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留个圆形又路路相通,处处顺畅,而标志中的10个空处则有圆圆满满和十全十美之意,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吉祥之气,这种吉祥寓意的沿用,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少了许多商业意味,而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其二,海螺,古称贝,作为藏族乐器的一种,在藏语中称为董、措董、董嘎尔,其也完美地运用到中国藏族音乐网的标志设计当中。在藏传佛教流传地区,白海螺作为宗教仪式的吉祥乐器,给神圣的仪式增添了多少肃穆的气氛;白海螺被风味藏传佛教的八吉祥之一,出现在藏族人生活祈福的每个场景之中。藏传佛教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把海螺当作法器了,在各种典礼上吹奏。吹奏的海螺形象符合中国藏族音乐网的行业属性。藏传佛教中认为声音传得悠远的白海螺的声音就是吉祥的福音,象征了佛法胜利地传遍四面八方、三千世界,中国藏族音乐网的标志则被赋予了美好吉祥的寓意。
其三,哈达和经幡最为藏族文化特有的元素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哈达,在藏族人民的价值观念中象征着真诚、纯洁、明净。经幡,象征着吉祥与好运随处可有。西藏航空便选取最富西藏民族文化的两种代表性文化,将两者进行组合和抽象,寓意着西藏航空热情好客、服务周到,并祝愿旅客旅程顺利平安的民族情怀,同时也表达着与世界人民结交友谊至天长地久的美好夙愿。标志造型具有动感效果,好像一对飞翔的翅膀,寓意西藏航空穿越雪域高原,带着人们的愿望远航。它也可看作一道彩虹,寓意架设在世界屋脊的空中桥梁。
其四,转经筒,藏语称之为嘛呢廓罗。它是以六字大明咒为核心的藏区特殊的宗教法器。其在宗教仪轨中在于隔与助,隔开世俗世界,消弭人与佛的界限,达到助人修行的目的。转经筒使用起来简单易行,口诵六字真言,顺时针转动藏经筒,随时随地为藏民暂时隔开世俗世界,满足了他们在俗世间修行的需求。
西藏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基金会是藏族文化保护研究的慈善公益事业,利用藏族文化——转经筒这一元素,并提取为具象的符号,寓意其致力于保护和发展西藏文化,维护人权,促进西藏各民族的团结和睦和共同繁荣进步。
三、结束语
由此,藏族文化符号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是值得肯定的,藏族的文化符号价值和藏族、藏传佛教也是一脉相承。在重点阐述藏族文化符号元素在标志设计中应用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我国其他设计领域对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情况。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先认识到各民族符号元素的魅力以及民族文化精神本质之所在,并不是符号本身,然后从各民族的文化符号元素的特点出发进行反思和延伸,把握好各民族文化符号元素的内涵与形式,不是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符号元素本身,在设计中融入民族特色,努力增加设计的文化附加值,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中国式的现代设计作品,使其既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又具有巧妙的创意和新颖的设计理念,并努力使我们的特色成为国际设计领域中的一朵奇葩。
作者: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