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颐和园园林艺术论文范例赏析(共2篇)

2023-12-10 12: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颐和园园林艺术论文怎么写呢?颐和园园林是中国现在保存最完好和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同时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其兴建历经乾隆、光绪两朝,园林布局集中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之特色,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颐和园园林艺术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初探颐和园植物造景艺术手法


  1颐和园植物种类


  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皇家园林是由万寿山和昆明湖构成。元明时期的颐和园,植被群落茂密繁盛,一派天然山水地貌。据文献记载,仅万寿山地区就有10余种花果树木,包括柏树、丁香、山桃、柿子、红梅等。在《颐和园志》则记载了牡丹、太平花、芍药等名贵的花卉。现查得颐和园现存植物有3门83科216属300余种。颐和园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常见的野生观赏草坪植物有细叶苔草、异穗苔草、花黑麦草、草和马唐等;常见的野生观赏植物有枸杞、诸葛菜、薄荷等;常见的野生水生观赏植物有善菜、水葱、金鱼藻等;常见的野生观赏蕨类植物有银粉背蕨、陕西粉背蕨等;常见的野生药用植物有益母草、薄荷、地黄、车前、蒲公英等。各类野生植物不仅具有点缀景观的作用,丰富了物种还使颐和园的景色更加有自然气息。


  2颐和园植物景观特征


  文化、传统美学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对颐和园的植物景观发展过程中有着深深的影响,由此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颐和园规模宏大,种植范围广泛,完美地体现了乾隆皇帝包容天下的气势,展现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劳动力。全国各地的珍贵花木和盆栽都被引进,植物种类繁多。


  园中大量的栽植体现季相的乔灌木以及花草,春赏花,夏观叶,秋采果,冬看干,四季皆美景。此外,颐和园的植物景观除了注重美的体现也体现了其象征意义,通过不同植物的不同象征,体现了颐和园的整体气氛,气度威严,庄严肃穆,表现了乾隆皇帝的文学修养及美好的愿望等。颐和园仿西湖而建,是南方的美景在北方完美的体现,因地制宜,表现出了宛若江南水乡的美景,使人流连其中。


  3颐和园植物的配置


  在颐和园的植物造景中,乔木为骨,灌木为皮,花为装饰,以草坪及地被植物作为基础。在不同的区域由于其功能不同,选择的植物种类、搭配及其所营造出的效果也各有不同。


  万寿山以松柏为主要植物,松柏多为暗绿色,色彩凝重,大片的栽植不但体现了“长寿永固,高风亮节”的美好象征,[1]而且形成了山地的底色,增加了景深,与建筑的鲜艳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万寿山景观的气势与神韵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青松翠柏之间,间植着山枫、杏、桃、槐、栾等落叶树木和花灌木,给万寿山的景观增添了季相美,使其不再单调,赋予了色彩美,让万寿山的美景更加有灵气和生机,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在高大的乔木下种植矮小的花灌木,使得配置更加和谐,不突兀,在视觉上形成缓冲。碧波涟漪的昆明湖也别有一番美景,颐和园中的西堤、佛香阁、十七孔桥、知春亭在湖水中形成倒影,虚实对比,美不胜收。沿湖的堤岸大量种植桃、柳,一幅桃红柳绿的美景流露出宛如江南水乡的神韵。湖中荷花成片,水面芦苇挺立,岸边古桑排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昆明湖沿岸的建筑前的植物多采用对植或列植的方式,简单而大方。


  颐和园是皇室避暑之地,慈禧对其厚爱有加,曾经长期在此居住垂帘听政。在政治活动区,建筑量庞大、布局整齐、色彩浓郁,多选择以侧柏为主,油松、白皮松等为辅,对植和列植的手法被大量采用,配置中规中矩,整齐划一,排列有序,强化了君臣的等级意识。整齐成列的松柏与威严的建筑相互衬托,给人以庄严的气势,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生活区植物选择更加丰富多彩,采取植物名称的谐音,寓意吉祥,乐寿堂前玉兰,海棠和牡丹遍植,开的花十分漂亮,而且取其寓意“玉堂富贵”。在生活区的院落中,空间比较小,植物造景的空间也相对有限,配合建筑造景,采用对植手法种植少量的树木,基本都是选用花树,造景效果良好而且树形较小。


  谐趣园也是颐和园的代表景色之一,其仿造无锡的寄畅园而建,茂密的早竹园掩映着园子的入水口,微风拂过竹林一幅竹林环水绿的景象,颇有诗意。在谐趣园中,大量的千屈菜、芦苇、荇菜被种植在浅水区,而在深水区大量种植荷花及睡莲,湖面一片生机勃勃。迎春、地锦等点缀在湖石之间,还有一些小树苗在是缝隙中生长,使得土石及植物完美地结合,别有一番美意。建筑前海棠、紫薇对植,假山上树木繁生,相互掩映,形成幽静、生机的画面。


  4颐和园水景植物的应用


  昆明湖的水生植物可以分为水面浮叶植物、水中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从“昆明湖3500年沉积植物中的孢粉测定”[2]的结果可以看到昆明湖历史上水生植物非常丰富。昆明湖挺水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有荷花、香蒲、千屈菜、红蓼、芦苇等。很多年以来,这些挺水植物以其姿韵、色彩、线条的自然美态,形成了稳定的野趣横生的景观。昆明湖的荷花从元、明时期的西湖相沿至今,曾享有“莲红缀雨”的美名,[3]是昆明湖夏季的主要水景。而芦苇有很好的护堤作用,成片的芦苇不但可以美化堤岸,还与水中植物、岸上乔灌木一起构成不断线的景观层次。芦苇作为野生水生植物,其自然蔓延使人工化的昆明湖展现出更为野趣横生的艺术效果。在昆明湖中,到处可见的还有浮叶植物的身影,如睡莲、荇菜、萍蓬、紫萍等。颐和园的环境条件适合栽植莲,在颐和园院落中的小池中,常见几丛睡莲,景色清新秀丽、情趣盎然,衬托出古雅的建筑,让人更有舒畅自然之感。


  昆明湖滨水乔灌木种类很多,但从园林布局和观赏景观上以桃红柳绿的西堤六桥的植物特色最见功力。乾隆诗曰:“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琳琅三竺宇,花柳六桥堤。”桃花绽放,新柳如烟。“沿堤插柳”是古典园林水边湖岸常用的植物配置手法。如今,沿途那些有百年历史的古柳群落与色彩丰富的树林作为背景,增添了湖面的景深,挑起丰富的林冠线,将昆明湖划分为有收有放的南北两大层次。除柳树外,湖边还种有一些北京乡土树种,如榆、山桃、杨树。


  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会表现不同的欣赏价值,如初春的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盛夏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深秋的荷花——“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多种水生植物在配置时要注意突出昆明湖的四时美景,突出其季节特征。


  5结语


  颐和园是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是园林史上的佼佼者。在品种的搭配、种植的方式以及植物与建筑的搭配上都匠心独运,不仅完美地展现了植物造景的美感,而且巧妙地运用植物的象征意义,体现出颐和园的气势。巧妙地模仿南方园林,因地制宜,使得南方园林的神韵完美地展现。尤其是水生植物的大量运用,使得颐和园更加生机盎然。


  作者:刘红秀尹彤

  第2篇:颐和园的造园艺术之研究


  颐和园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其兴建历经乾隆、光绪两朝,园林布局集中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之特色,系我国园林艺术之典范。本文拟对颐和园的造园艺术做一综述研究。


  1颐和园的兴建过程


  颐和园的前身是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清漪园,乾隆皇帝为了给生母钮祜禄氏祝贺六十大寿,在北京西北郊的瓮山和瓮山泊兴建皇家园林清漪园,将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取母后“万寿无疆”之意,将瓮山泊更名为“昆明湖”,以此效仿汉武帝在长安城边上的昆明湖操演水师之先例。造园期间,乾隆皇帝多次造访江南,命宫廷画师将江南的美景绘制成图,回到京师后,乾隆皇帝令造园的工匠按照图纸在清漪园内仿建江南的美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江南各地的美景逐步荟萃于清漪园中。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清漪园惨遭劫掠并被焚毁。


  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慈禧为了给自己建造养老之所,决定重修清漪园。为了防止大臣们的反对,慈禧下令在清漪园耕织图的废墟上创立“昆明湖水师学堂”,以兴建水师学堂的名义,暗中挪用海军经费重修清漪园。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光绪皇帝下旨,将清漪园更名为颐和园,作为太后“颐养冲和”之地。颐和园的修建前后历经九年,园内景观基本按照清漪园的旧貌恢复。


  2颐和园的造园艺术


  2.1整体布局仿太极图


  乾隆皇帝兴修清漪园时,根据园林总体布局的需要,将昆明湖向东扩展,把西山一带的泉水全部汇入昆明湖中,使得昆明湖的面积和深度均增加了两倍。同时又按造景所需,将昆明湖水一分为三,在三个不同的水域中分别营造出三座岛屿,从而形成“一池三山”的布局。另外,在昆明湖中又营造南湖岛和知春岛,在昆明湖的西部筑造了一条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的长堤,取名西堤,西堤上修建有六座风格迥异的石桥。开挖昆明湖的泥土堆积在昆明湖北岸万寿山需要修饰的地方,使山体形成中间高、两翼舒缓而对称的格局。在万寿山的北麓开挖后溪河,后溪河西连昆明湖,向东蜿蜒流淌,流至万寿山东麓。万寿山北侧和西侧的后溪河与万寿山南侧和西侧的昆明湖对万寿山形成合围之势,仅留万寿山东南角与陆地相连。在万寿山北坡开挖两条山涧,分别叫做东桃花沟和西桃花沟,水流有明显高差,从山坡上潺潺而下,汇入后溪河。


  整个颐和园的布局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太极图,万寿山为阳,昆明湖为阴,昆明湖中的五座岛屿为阳,万寿山上的东、西桃花沟为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抱。


  2.2仿景艺术


  颐和园的总体布局仿造西湖。昆明湖的面积小于西湖,但是二者的平面轮廓基本一致。昆明湖中建有五座岛屿,而西湖之中正好也建有几座点缀性的岛屿。昆明湖的五座岛屿中,其中三座岛屿分别代表着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方丈、蓬莱、和瀛洲,而西湖中也有象征着这三座仙岛的岛屿。昆明湖的西侧建有西堤,堤上建有六桥,西湖的西侧则建有苏堤,堤上也建有六桥,而且两座长堤的位置完全相同,全部为西北至东南方向。


  万寿山位于昆明湖的北岸,而西湖的北岸是孤山,两山、两湖的空间方位完全吻合。万寿山南坡中轴线上建有排云殿,而孤山南坡的中轴线上则建有康熙行宫,二者同样为整个园区的主导建筑。万寿山以北有曲折狭长的后溪河,正对应孤山北面的里湖。颐和园以西是玉泉山、香山,正对应了西湖以西的群峰。


  此外,颐和园中诸多单个景点仿造各地的景点,譬如十七孔桥仿北京卢沟桥,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邵窝殿仿河南苏门山邵雍安乐窝,苏州街仿苏州水乡市肆,转轮藏仿杭州法云寺华严阁,凤凰墩仿无锡黄埠墩,涵虚堂仿武昌黄鹤楼等,


  2.3中轴对称


  颐和园有四条总轴线和四条次轴线,这些总轴线与次轴线南北、东西对称,将园林内各个分散的景点有序地连接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园林整体。


  四条总轴线是万寿山南坡的垂直中轴线、万寿山北坡的垂直中线、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的东西轴线以及万寿山北麓后溪河沿线的东西轴线。万寿山南坡的垂直轴线位于万寿山南坡正中,始于昆明湖边的“云辉玉宇”牌坊,经过排云殿、佛香阁、终于万寿山的最高点智慧海。万寿山北坡的垂直轴线位于万寿山北坡正中,始于智慧海,经过须弥灵境、三孔桥、终于北宫门。万寿山以南的东西轴线始于邀月门,终于石丈亭,以长廊为标志性建筑,将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分散的小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是万寿山景区和昆明湖景区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万寿山以北的东西轴线将后溪河两岸若干清幽的小景点串联起来,显示出景点明暗、收放、进退、高低的变化。


  四条次轴线分别位于万寿山南北中轴线的东西两翼,左右对称,南北对称。前山的东翼轴线自下而上是介寿堂和转轮藏,西翼轴线自下而上是清华轩和宝云阁。后山的东桃花沟和西桃花沟则是另外两条轴线。


  此外,在两条次轴线之外侧,还有一些景点随山势而排列,东面排列着写秋轩、重翠亭、千峰彩翠、无尽意轩、意迟云在、养云轩、福荫轩、含新亭、荟亭等建筑,西面排列着邵窝殿、云松巢、山色湖光共一楼、听鹂馆、画中游、湖山真意、贵寿无极等建筑。


  2.4儒、释、道的结合


  颐和园集合了儒、释、道三家文化。儒家文化主要体现在皇家园林的布局和建筑物的命名上,皇家园林讲究“先宫后苑”,进入皇家园林,首先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宫廷区,然后才是园林区,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提醒皇帝即便身处园林,也不要忘记自己皇帝的职责,更不要怠慢国事。宫廷区的正殿取名为“仁寿殿”,更是出自儒家经典《论语》,取义“知者乐,仁者寿”。昆明湖东岸的文昌阁是为供奉文昌帝君而建,文昌帝君是儒生们科举考试信奉的文神。释家文化主要集中在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智慧海、四大部洲等,这里既是皇帝和皇太后礼佛之处,也凸显了清王朝重视佛教,“以佛治心”的执政理念。南湖岛上的广润灵雨祠内供奉着西海龙王广润,是皇帝们祈雨的地方,万寿山东侧有“紫气东来”城关,其关名出自老子过函谷关的典故,这些都是道家文化的表现。


  2.5借景


  颐和园地处北京西郊“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周边风景秀丽。颐和园的东面是圆明园和畅春园,西面是玉泉山、静明园,玉泉山以西则是连绵的西山,北面是红山口,南面是大片的水田、村舍。颐和园除了在万寿山北、昆明湖东岸建有围墙之外,南面和西面均无围墙,颐和园同周边的美景连为一体,周边的景物自然融为颐和园的一部分,这就是造园艺术中的借景手法。最突出的实例是玉泉山上的玉峰塔,站在昆明湖东岸向西眺望,玉峰塔清晰地矗立在眼前,仿佛玉峰塔就建在颐和园内。


  2.6象征寓意


  颐和园广泛地应用象征手法来营建园中的美景。修整成蝙蝠形状的万寿山与寿桃形状的昆明湖寓意“福山寿海”,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阁与供奉关羽的宿云檐东西对应寓意“文武辅弼”,南湖岛上的龙王庙与凤凰墩上的凤凰楼南北相望寓意“龙凤呈祥”,众多佛教建筑寓意“佛法无边”,“一池三山”的布局寓意“人间仙境”,耕织图一派田园分光寓意帝王重视农桑,石舫寓意大清江山坚若磐石,买卖街象征四海升平。


  3结论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其造园手法既汇集了中轴对称、仿景、借景、象征等园林艺术,又将儒、释、道等文化融入园林建筑,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


  作者:党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