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敦煌艺术对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影响
在我国西部有一块极其古老文明的区域叫敦煌,在其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内产生了一种震惊中外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就是敦煌艺术,其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将中西方文化完美的结合到一起,为中国灿烂的艺术文化增添了一份精彩。辉煌的艺术成就也就使得众多学者对敦煌艺术充满了兴趣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这也对我国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促进了学者对美术创作进行更深入有效的理论研究。
一、敦煌艺术的发展历史与特点
1.1敦煌艺术的发展历程
敦煌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敦煌艺术便逐步形成并演变成为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灿烂多彩的敦煌艺术中,敦煌石窟艺术是其的点睛之笔,这是一种由敦煌学研究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与壁画艺术三中不同的艺术形式紧密联合起来的综合性艺术创作。因此,在敦煌艺术中,专家们主要研究的就是敦煌石窟艺术,当然还包括经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纸画、麻布画、绢画等画作与写本,与此同时还有在敦煌地区的其他艺术品,例如古墓壁画,画像砖与汉简书法。在敦煌艺术中,重要的起源地:莫高窟又称为“千佛洞”,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保存着石窟原型多达492个,彩塑佛像等艺术造型则有2100多身,是我国保存敦煌艺术创作品最大最全的聚集地。敦煌艺术也就是随着十六国时期莫高窟的建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北魏、西魏与北周时期,由于得到了统治者与王族贵权的信仰与崇拜,敦煌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与提高。在隋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设,敦煌成为了中西方经济贸易的重要聚集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敦煌艺术发展达到顶峰,是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好景不长,在唐朝末期安史之乱的爆发后,莫高窟受到了牵连,随即敦煌艺术文化便受到了巨大的损害。直到清康熙年间,莫高窟才得到统治者与人们的重视,敦煌艺术文化才得以重新发展。敦煌艺术的发展历程真可谓是历经波折。
1.2敦煌艺术的发展特点
在敦煌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敦煌石窟艺术。其不仅是彰显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繁荣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保存完好、历史悠久、表现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等特点深受国内外艺术家的赞叹与欣赏。
1.2.1内容丰富,富含中国特色
印度是佛教石窟的起源地,经过历史的不断变迁与发展,美妙的石窟艺术传播到了西域,其所包含的表现内容也会随之不同。在西域,早期的石窟形制上就已经完全体现出中国的土木结构特点。在发源地印度的禅窟通常所见的是起居室样式,而传到西域后就变为了两侧仅容一人打坐的小禅室,相比于印度的规模更小。在北魏时期,其中心柱窟与廊柱佛塔式大厅也有所不同。
1.2.2女性化特点浓厚
在传统的印度石窟中,其所雕刻出的人体比例,动作表情与姿态形式都是符合人眼认知规律的,合于理想状态;而对于男性与女性的刻画都是十分逼真的,男者就是面相丰厚,姿态有形,强健有力;而女性则更多地通过裸体形象展现出阴柔之美。在敦煌艺术中的龟兹石窟上,裸体形象的雕塑已经大大减少,更多地是从面相丰润,身材妩媚与姿态优美上体现出女性的柔性美。
二、美术创作深受敦煌艺术的重大影响
在著名的艺术家心中,只有同时具有高超的画工技术与细致的理论研究才能将两者充分地结合起来创作出绝妙的艺术作品。敦煌艺术作品充满了浓浓的历史美与艺术美,只有对其进行深入持久的艺术作品的理论研究便可以有助于艺术家形成一套具有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方案。在对敦煌艺术进行不断地深入了解后,艺术家心中的理论体系会变得更加的明细与富余生命。
敦煌石窟壁画是敦煌石窟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所展现的浓浓的艺术美感与新异的画风特点能够给艺术家内心真实的灵感碰撞,使其根据壁画所包含的巨大魅力与美丽风貌创作出更多精妙绝伦的艺术作品。然而敦煌石窟壁画的画风有很大一部分是深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油画画风的影响,在那个艺术盛行文艺复兴活动快速开展的年代,我国许多优秀的画家不惜一切远渡重洋去巴黎深造,例如著名的绘画家徐悲鸿与张大千。但是专家对敦煌石窟壁画中的经典之作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后,惊奇的发现早在隋唐时期我国的敦煌艺术就已经深深的渗透了西方绘画艺术的手法,因此,从此看出敦煌石窟艺术无论如何都展现出绝妙的时代发展性。
在敦煌艺术作品的创作初期,由于北魏时期深受历史变迁的发展,外来民族与汉族的大融合使得大量的艺术作品都来自拓跋族人之手,其豪爽大方的性格特点与汉族好客谦逊的性格特点完美融合,使得敦煌艺术作品发展出另一种别样的韵味。与此同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材料选择上,除了深受印度发源地所带来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大量的佛像、飞天风情也完美的通过石窟艺术展现出。使得我国早期的美术创作出现了创新点,促进了我国早期的美术创作朝着个性化,民族化的特点发展。然而发展到隋朝时期,更多豪爽大气的景物特征逐渐被女性所特有的细腻的特点所取代,使得敦煌石窟艺术发展更加的全面与完整,促使其发展到黄金时期。现如今,敦煌艺术仍然是许多著名的艺术创作者潜心研究的重要理论教材之一,对其进行了深入持久的研究便可以在西方艺术创作与中国艺术创作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通过采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使艺术创作更具有吸引性,更加符合创作者内心真实感受。
三、敦煌艺术促进了艺术创作理论体系的发展
在上世纪的欧洲经历过思想启蒙与文艺复兴运动后,其艺术发展便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倡导解放人性,利用理性思维看待世界的主旨思想也更加明显,这每一次的艺术改革活动总是在旧的艺术创作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形成了新型的艺术创作理论体系。当欧洲文艺复兴传播到中国后,在社会以及艺术创作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与配合。尤其是在“五四运动”的产生后,我国的绘画宗旨也到了更深层次的改变与发展,由绘画展现思想才能逐渐发展为反思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思想主旨,因此许多画家由浪漫绘画风格逐步转变为了现实主义风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敦煌艺术对我国的艺术创作理论体系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与辅助作用,在上世纪20年代初,敦煌艺术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并提出了创新性的艺术创作手法。更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敦煌艺术的发展使得中国优秀的民族艺术创作形式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并且使得一些艺术创作者懂得更加珍惜中国优秀的艺术作品并积极承担起维护中国艺术创作史发展的艰巨任务,为我国的艺术创作增添了活力,注入了持久发展的动力。其艺术发展过程也为中国大众文化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并使得每个时代发展的特点更加完美的融合到艺术创作中去,使得艺术创作理论体系更加贴合现实社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不同核心内涵的更新与发展。
四、结语
美妙绝伦的敦煌艺术为我国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充实的灵感来源,给我国的美术创作理论体系注入时代发展的新灵魂,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对珍贵的敦煌艺术的保护与维护,使其在中国优秀艺术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永远绽放光彩。
作者:霍永良
第2篇:浅谈敦煌石窟艺术对中国美术史的重要影响
敦煌作为中国佛教圣地之一有着传承千年的文化和艺术。佛教艺术是中国美术发展领域关系最密切的部分之一。宗教与艺术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表现方式等诸多方面是相似、相近甚至是相通的。通常情况下,宗教通过哲学文化展示体现自身的存在,佛教里存在艺术,没有艺术活动宗教就不可能存在。敦煌壁画和泥塑艺术,是以佛教作为题材的艺术。以莫高窟为中心的敦煌石窟,上起十六国,下迄元、明、清,历时千余年,现存洞窟570多个,壁画五万多平方米,帛画近千幅,彩塑近三千身,织染刺绣一批。敦煌石窟在以佛教作为题材在建筑、美术和音乐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中国艺术文化大放异彩,进入崭新的阶段。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画,可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和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等。对研究敦煌地区佛教史和中国佛教艺术史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敦煌石窟艺术其中最具有代表的符号即飞天形象。在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了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艺术文化才渐渐停滞。在这千余年的历程里,由于朝代不断交替,政治中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各种历史变化,飞天的形象特征,故事情节的表达,绘画的表现手法,都在不断地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创作者,都流传下不同的飞天形象。在千余年敦煌石窟艺术文化发展的同时,以飞天形象作为代表的石窟壁画艺术发展史看,飞天形象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
1.传承时期:飞天形象的传承追述到十六国的北凉到北魏时期,大约170多年的历程。此时期的敦煌飞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飞天形象。但这一时期两个朝代的飞天特点也略有不同。莫高窟北凉时的飞天多画在窟顶的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中,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的头上。其造型和艺术特点是:头有圆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头束圆髻,或戴或蔓,或戴印度五珠宝冠,身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在造型、面容、姿态、色彩、绘画技艺上都十分相似。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传承印度和西域飞天形象。
2.改造时期:从西魏到隋代,大约80余年。在这个时期的敦煌飞天,正是西域飞天与中原飞仙形象相交流,并且加以创新变化的阶段。也是中西合壁的时期。通过考证得出西魏时期的莫高窟飞天,所画的位置与北魏时期基本相同。只是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特点和风格截然不同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西域式飞天延续的依然是北魏时期飞天的造型形象和绘画表现风格。但最大的不同是两位天神合二为一,改造成了后来的飞天,也就是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其代人物形象体现的是中原“清风秀骨”形象以身材修长、面瘦颈长、额宽项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和微含笑意作为特点展示给世人。飞天已经完全改造成中国化形象。在形象变化上向中国化方向发展,为后来唐代飞天形象完全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3.融合时期:贯穿唐代,从初唐到晚唐约300多年。敦煌飞天是在本民族传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印度飞天的成分,融合西域和中原飞天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到了唐代,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和西域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形象。
4.稳定时期:从五代至元代,包括五代、宋代、西夏、元代四个朝代大约460余年,在这个时期的敦煌飞天还是继承唐代余风,形象和动态姿势都趋于不变,逐步走向稳定。不再像隋代时期不断创新,也不像唐代时期吸收和融合。而是在飞天形象上走向稳定。
敦煌石窟的千年历程也同时印证了中国历史上从两汉的分裂,走向民族融合。从疆域的统一,到唐代鼎盛至颠峰的历史。在这段发展史中,正是中国艺术的逐步走向繁荣的历程。同时在印度佛教与佛教艺术传入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佛教理论与佛教宗派。同时佛教艺术成为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石窟艺术内容丰富,艺术作品数量巨大,其艺术形式既继承了中国本土艺术传统风俗,又不断传承、改造、融合域外印度、西域的艺术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一部佛教艺术史以及佛教形象中国化的渐变过程,是中国艺术与西域艺术交流往来的历史记载。对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都有重要的意义。敦煌石窟壁画数量众多,都可成为独立的人物画史、山水画史、动物画史、装饰图案画史。它大量丰富的实例,是世界各国博物馆藏品无可比拟的。敦煌壁画中有音乐题材的洞窟达200多个,不同类型乐队有500多组,各类乐器40余种,共4500多件。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也有曲谱和其他音乐资料,也有大量的音乐图像资料。在研究中国音乐史,为中西音乐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可查阅资料。敦煌壁画中有反映人间社会生活,民俗民风的生活场面和乐舞形象,有皇宫贵族庆典的场景,有天宫仙界的舞蹈形象,还有藏经洞保存的曲谱及艺术资料。无数美妙的舞蹈技巧和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同时代表了各时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敦煌石窟壁画记载中有丰富的建筑史资料,有数以千计不同形式的建筑壁画。
敦煌石窟艺术,是以佛教经典为依据和以飞天作为标志性元素,参照现实生活和佛教文化为创作素材,而产生的伟大艺术宝库。由此看来,历经千年艺术发展的敦煌石窟艺术,对中国美术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敦煌石窟艺术表现的是千年古代前人们的生活,展示出了千年内涵的中国文化,它不仅是璀璨的艺术宝库,更是世界蕴含丰富的文化宝库。
作者: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