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论艺术理论的发展及其教育功能

2016-03-29 14: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

  

  1. 从人的自身去阐释艺术。第一,艺术就是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19世纪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一书中,给艺术下了这样的定义“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这种观点还认为,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舞蹈、雕塑等等,都是运用不同的艺术方式去表达人的情感。针对这种观点,俄国文学家普列汉诺夫在《一封没有地址的信》中提出了批评,他认为,

  

  “艺术既表现人的情感,也表现人们的思想”第二,艺术是人基于情感的表现。19世纪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指出,艺术是表现、直觉、情感。它是一种情感的符号,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西方哲学家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学说来解释艺术的涵义,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无意识的表现。这种无意识表现在无意识、婴儿性欲、恋母情结、抑制、转移等五个方面。他认为艺术家是一种能够借助艺术创作使被压抑的性本能欲望表现出来并转移到作品中去的人,而艺术创作则是艺术家的原始性本能欲望转化到一种新的方向上去的升华过程。这与我国古代的文人画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元代文人画家倪云林说过“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2. 从人们主观思想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解释艺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于理念的模仿。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艺术就是对现实的模仿。无论是绘画、雕刻,还是文学、戏剧,都是对自然的模仿。只是戏剧是用情节去模仿,绘画用线条色彩去模仿,音乐用音响形式去模仿。达?芬奇认为,画家应该像镜子一样去反映自然、表现自然、再现自然。所以,在观察自然时,他主张认真观察、细致观察,并利用科学去准确地把握自然。除了绘画艺术外,文学、戏剧也同样主张真实地再现自然。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戏剧有史以来就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在中国画论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例如,古人绘画强调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指艺术家的修养来源,行万里路指艺术家要认真观察自然。五代山水大师荆诰说“度物象而取其真。明代画家王覆《华山图序》中说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其能图耶”、“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这些都是在说明,艺术来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3.从艺术形式的方面来解释艺术。西方绘画强调形式,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形式主义艺术论”。早在古希腊就有毕达格拉斯学派,就是从形式的角度关照艺术。在这一时期人们发现了黄金分割率、圆球形状是最美的图形等。而达?芬奇继承地提出平衡、对称、多样、统一等形式范畴,并将其运用到绘画艺术中。他不仅注重自然、更注重形式,他对绘画的色彩、形体、空间关系等形式方面有很多的观点、论述。18世纪英国画家赫加斯在《美的分析》中强调:美、艺术就是形式,最美的线条就是波纹曲线——蛇形线。他的这一主张在当时和以后的艺术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在当代,形式也同样重要。20世纪初,英国理论家柯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指出:“艺术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他在评论、介绍法国后印象主义大师塞尚、高更、凡高时,就是从形式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并加以评定的。艺术首先要被人的感官感觉到。音乐是听觉的对象,而绘画首先付诸的是视觉的对象,在艺术形式的背后一定蕴含着一定的意义。这种意义包括情感意义、文化意义、审美意义等等。在这个意义背后的线条、色彩,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某种方式神秘地组合在一起的一种成功,就是艺术。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理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分析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时认为,艺术就是媒介物质材料,物质媒介呈现在画面上这本身就有它的意义。颜料在画面中的可流动性,物质、媒介、材料等形式本身己是艺术。美国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大量分析了形式的意义,视觉形式在形式之间外在的物质存在着一种形式,和人的视知觉和人的情感有一种联系。

  blob.png

  二、现代绘画中对艺术的定义

  

  在艺术发展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抓住艺术的某些特点对艺术定义做了各不相同的解释。到了现代、后现代主义,对什么是艺术的阐释和过去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现代主义还是架上绘画,还是在原来的范围内审美和定义艺术。而后现代主义己把原来的艺术准则全部打破。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都有了崭新的理念。如1917年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杜桑认为,一切都是艺术。另一位德国的行为艺术家博依斯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人体行为艺术家柯莱茵搞人体行为艺术。甚至还有人拿尸体做文章,用尸块、内脏搞装饰艺术等等。总之,后现代艺术是观念艺术,它己不把审美作为一种判别艺术的标准,而是以观念为主导,支撑着艺术的行为,通过反传统解构、消解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权威、真理等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消解它的体系。这在本质上是对很多现实问题的不满,是对西方社会的否定和反叛。

  

  三、艺术的教育功能

  

  1. 提高受教育者辨别美丑的能力。美与丑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无论在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美丑以及各种形态都是纷纭杂呈的,要从中把真正的美的对象分辨出来,开展正确的、健康的审美活动,就必须要求审美的每个人都要具备辨别美丑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遗传的产物,它是每个社会成员通过较长的审美活动的实践,并在正确世界观的指导下逐渐形成的。美育作用的理智成分很浓,因此,除了以真正美的对象去熏陶受教育者之外,还应辅以必要的、生动的美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加速这种作用的发挥。人的审美需要是肯定要求得到满足的,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不予以真正美的对象使之真正得到满足,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就无法形成、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

  

  2. 培养对各种美的感受能力。美有各种不同的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有内容美和形式美;有壮美、崇高、幽默、悲剧性的美,还有滑稽、喜剧性的美等等,丰富多彩,变幻莫测。为了使受教育者能够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形形色色的审美对象都能产生应有的美感体验,就必须以丰富多彩的美的对象去引导我们的青少年,培养他们的感受能力。要使青少年的审美感受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多方面的审美教育。审美一定要注意审美主体,否则面对再美的对象也会无动于衷。给受教育者移入审美灵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人们引入美的境界中去加以熏陶,这便是审美的教育。

  

  3. 发展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应该说,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创造美的潜在能力。高尔基说:“我确信每一个人都具有艺术家的禀赋,在更细心地对待自己的感觉和思想的条件,这些禀赋是可以发展的。”⑨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把每个受教育者的这种艺术家的禀赋发展起来,为发展这种禀赋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我们的审美教育就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发展、提高青少年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才可以当他们在某一方面有突出创造力表现时,施以适当的教育,培养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或者是培养出一个真正创造美的劳动者,以适应日益扩大的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的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当然,我们的审美教育并不仅仅是培养出一些画家、雕塑家等专门人才,而是要普遍地提高每一个受教育者创造美的能力。

  

  4. 塑造优美的心灵。审美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在仍然存在和需要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我们并非要去超越历史,塑造一种在每一行当和艺术门类都有杰出成就的通才和全才。审美艺术教育的具体作用就是在总体上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综合,使得受教育者对美的辨别能力、感受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使他们的感觉力、观察力、想像力、理解力、创造力等等一切人类本质能力得到发展。一句话,就是要在塑造优美心灵、和谐心灵的同时,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三方面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