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本文强调道德文化的建设,认为它是其中一股根本、强大、不可替代的力量,应该在政府、民间、学校等各个层面形成生机盎然的文化氛围,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和谐社会与道德文化
“和谐社会”是指公正、秩序、融洽、宽容、文明、美好的社会状态,包括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之间的和谐。“文化”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可特指精神财富。本文强调精神财富中的道德。和谐社会与道德文化通过“人”而联系起来。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而人首先自身要品行和谐,即要“修身”,尔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让人顿悟“道”。儒者认为,道是日用事物当行之理,也就是行为的规范,通常释为道德。孔子说:“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①这就是说,道如同人的性命一刻也不可离开。君子一旦找到自己信仰的真理,就会将它如同生命一样珍视,每时每刻把它作为生活的指南。具体“道”的内容,西方有个叫西塞罗的人启发我们:从历史上看,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尤其是社会中的人,其中有一些是基本品质:诚实、正义、公平、慈善、宽容、友爱、乐观等,对这些人们会由衷地尊重与信从。如果我们承认一切科学与知识都蕴含并不断探索着一种共有的东西,那么这种共有的东西应当是包含上述道德本性的基本品质。可见西塞罗是把基本品质归到“共有的”“道”,并强调了这些品质的重要。wWw.133229.Com的确如此:
第一,“道”是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20世纪初美国有个叫罗迪的小银行家,由于被盗破产。虽从法律上讲破产不必还债,但罗迪要认帐,认为信义上的债务一定要还。从此,他白天杀猪,晚上为人补鞋,夜以继日地挣钱,逐步还债。31年后他终于还清了全部的欠款和利息。于是他对孩子们说:“我幸福,因为我无愧于我的承诺。”罗迪为什么如此一生守信?因为他视“信用”为生命。无疑当一个人的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都会悟出道的宝贵。
第二,“道”是人应具备的,可以说不具备道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们称不孝敬老人的人为“畜生”;说德、意、日法西斯“残无人道”;说贪污受贿者是“人的败类”等等都说明了“道”的必需性。
第三,人们由衷地尊重与信从“道”。一位女法医在公共汽车上瞥见小偷在掏别人的包,她不喝令小偷,也不沉默,而是抓住小偷的手说:“同志,我是法医。你的手有病,而且病得不轻。”同时把工作证显示给他。到了汽车站,她即以“看病”为由拉其下车。尔后教育其用双手辛勤劳作,做一个自尊的人。可见,女法医对小偷并不疾恶如仇,反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友爱和善良确能打动每个人,并使人自发地把这种友爱和善良加以扩散和传递。
这种对“道”的尊重和信从,往往能成就伟大事业,如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隔离就以道德取胜。他的方式是用爱的力量去对付恨的势力,他虽死在暴力之下,但他那同情、宽容、正义等道德品格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任何政治的、经济的、动武的力量都不可比拟的,从而赢得了世界对美国黑人运动的关注和同情,甚至打动了包括总统在内的白人的心,以致从法律上结束了美国黑人被歧视的地位,甚至还影响了英国的反种族歧视和反性别歧视。这就使他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良知的代表。
无庸置疑,具有“道”的人能加强自身修养而受人尊重并成就事业。相反,违背“道”的人,其行为悖理,其内心对立,使自身陷入混乱和痛苦之中,即使也有成功那是短暂的。综观今日世界,一个没有诚信美德的企业或组织,是注定要垮台或自行倒闭的;一个没有诚信美德的人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这正如《旧约全书.茂言》所说:“正直人的纯正,必引导自己;奸诈人的乖僻,必毁灭自己”。总之,个人品德文明理性,社会就增添一份和谐,个人品德粗暴无理,社会就增添一份纷乱,使社会不和谐乃致纷乱的人多了,势必导致许多紧张和冲突,而使人人自危。为避免此种景象,是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因之一。
二、不和谐音符与道德文化缺失
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改革开放,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但是不和谐的音符反而有所增多了。吸烟、喝酒、自杀、劫财害命、离家出走等现象在青少年中更显日益严重;考试作弊、拖欠助学贷款、论文票窃等不诚信现象在高校时有发生;坑、蒙、拐、骗现象在经济界层出不穷;政府官员中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分子经常被曝光于媒体。总之,犯罪现象日趋上升;同时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趋尖锐,野生动物物种迅速减少,污染排放量远远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水土流失、沙化速度加快,资源越来越捉襟见肘和人类生存环境日趋恶化。其实这些不和谐都和道德文化的缺失有关。以下就从主导文化、大众文化和学校文化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一、对主导文化把握上的缺失:我
国的主导文化是马克思主义。这支文化是我国最有力、也是影响最大的文化形态,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面也与时俱进地得到了发展。但在人与自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关系的处理上,不可否认存在某些缺失。例如过去我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可摆布和征服的东西,并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发出过“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的“豪言壮语”乃至采取无节制地贪婪甚至是灭绝性的“征服”行为。这种行为长期以来误以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却与其相悖。恩格斯曾教导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就明确地指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是极其有限的,对自然的索取更应有所节制,而不可随心所欲,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再如以上提到的不和谐音符也说明了我们没有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及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二、大众文化的缺失。大众文化的优势在于民间性强,受众广大,几乎无所不在,它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既深又广的作用。但我国的大众文化却处于弱势地位,例如,第一,我国的传统大众道德文化由于多次受批判被推翻,以致使它在民众心目中面目全非。而且千百年前的古老文化,在缺乏文言文知识的民众中普及起来也相当困难。再如宗教,它们的教义都有深厚的道德内涵,为了建设和谐社会,使之释放,而打压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尽管我国法律保护宗教自由,但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致使一些正常的宗教活动随时都会被当地有关部门打压甚至禁止。于是人们在缺乏大众文化的精神荒原上,往往因精神空虚而采取一些不理性的乃至极端的行为。总之,民间道德文化建设的选择权远远没有交还给大众。
三、学校文化的缺失。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培养人应当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精神与文化,其二是知识和技能。两者不能偏废,但重点是在前者。人生像一棵大树,知识和技能是树干和绿叶,精神和文化则是大地,。没有大地,树干就会倒下,绿叶就会腐烂。因此中外著名教育家全都注重精神与文化。可我国目前的教育后者普遍重视,前者则处于缺失状态。小学和中学围绕考试分数转;大专院校则围绕技术和专业转。学子们不考虑学识修养和人格完善,而是学好外语、计算机和一门专业技术,为将来的出国或就业准备条件。学校这种忽视伦道德文化甚至忽视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势必引发一系列不和谐问题。这正如著名学者陈越光先生所言:“今天的青少年往往只希望模仿牛顿那样站到巨人的肩上去,而不懂得如果没有巨人那种崇高的情感和心灵,即使站上去了,也只是一个站在巨人肩上的侏儒而已。”
三、促进道德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构建和谐社会
文化缺失给人类精神世界带来了严重的危机,从而产生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感。那将如何做呢?
第一,利用各种形式弘扬珍贵的传统文化的精华。首先,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炎黄子孙的必读之书,并力求把做人与治学融为一体。如小学阶段可读“论语”,做到:“,忠”于国家,“孝”敬父母,懂得“礼”貌,力倡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要谦虚地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高中或大学阶段的哲学教材应当增加孔子及老庄的文化思想,例如学习孔子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等中庸思想;学习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天地之美及其变化莫测需怀有敬畏、虔诚的态度;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应效仿“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水那样,以柔弱、低位的姿态出现。并让学生“收藏起真理、顿悟到精神”,并成为能充分动员精神力量并能驾驭自己的精神,向最高贵的理想奔驰而不至于成为那种让精神失去控制、坠入低谷下贱的深渊中去的卑污之人。其次,要使传统文化通俗化,把词语、典故、句子编成故事和电视节目等,使之大量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再次,可借用节日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如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和元宵五大传统节日,让人们体会中华民族的和谐理念。另外可在西方节日里注入中国文化,如将母亲节定为孟子出生日,以颂扬孟母三迁;又可改教师节为孔子诞辰日等。如此,使全社会的人耳濡目染,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层次。
第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外来文化蕴涵着不少用今天看来仍是十分精华的东西,我们仍需认真汲收,其必要性有四:
一、现在的我国,已经不同于“半部论语治天下”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需要汲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以丰富共产主义理想。二、伴随着丰富多彩、自由选择的物质生活的提高,也应当满足人们多元的精神追求。马克思曾嘲讽思想专制制度说:“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的形式呢?”②三、民族文化总是有局限性的。如君子式的儒雅缺乏竞争和愤世嫉俗的气慨;孔子“仁者爱人”的爱缺乏西方的博爱精神等。四、是自我文化创新的需要。在当今的时代浪潮中,因为打破“自我为中心”乃是人类走向成熟的标志。打破自我是为了更新自我。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中国文化虽然经历过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但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系统和风格,保持着特有的情致和韵味。这正像学者秋风所说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建立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他踏进麦当劳,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麦当劳的文化霸权,而是在主动地创造本民族的文化,他每吃一口巨无霸,每喝一口可口可乐,都是在为本民族的文化增加新的内容。③可见,任何民族文化都需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而迅速发展,茁壮成长。
第三,充分认识和利用宗教文化。中共十六大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因为宗教所倡导的仁爱、勤劳、诚实、和好、忍耐、克已、与人为善等,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经济发展起良好的作用。宗教的作用源于信仰中的神圣感和敬畏感。神圣感会激励人做出勇敢的义举。如我国革命先烈的义举产生于共产主义信念,马丁.路德金的义举则产生于基督教等。可见神圣的精神之强大。而敬畏感则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人们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有宗教信仰,这是因为,立一个宗教,就是立一个可以值得畏惧的东西,并以此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和维护社会的秩序。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多多了解,深入研究宗教,从而对宗教活动向积极方面引导而不应横加压制。在人的精神信仰方面,总是压而无效,反而会引发对立情绪。当然,肯定宗教思想文化的同时,务必反对封建迷信,打击危害社会、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邪教活动。
注释:
①《礼记.中庸》
②1843年《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③秋风:《麦当劳与消费者的神圣权利》《万科周刊》2001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