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于戏曲舞美的“大制作”问题,学术界展开了讨论与争论,肯定与否定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对此,笔者作为一名戏曲舞美设计者,拟根据个人多年积累的艺术创作实践与理性思辨,发表几点肤浅之见,以作引玉之砖。
我的总观点是:对“大制作”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它的优势与长处,也要看到它的值得商榷的问题。因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有利的、积极的一面,又有不利的、消极的一面。而这两面又是并存的、同步一体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两分法来分析、考量、判断、评价戏曲舞美的“大制作”。
首先是戏曲舞美“大制作”值得肯定的一面。应当承认,许多戏曲舞美“大制作”都是成功的。这些戏曲舞美“大制作”,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如电脑三维动画投影布景、电脑灯、激光灯、干冰、电脑调音台、话筒(耳麦、胸麦等)等各种声、光、化、电的技术手段,打造出动态多变、绚丽多姿、气势宏伟、色彩丰富的舞台美术,对于塑造演员形象、表现人物思想感情、营造戏曲舞台环境、渲染戏曲舞台气氛等等,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这些戏曲舞美“大制作”,以别开生面、具有鲜明的新时代新特点的艺术特色,吸引了广大戏曲观众的眼球,受到普遍的赞赏。Www.133229.COM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视角考量,能向观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那就是艺术创作的最大成功。
其次是戏曲舞美“大制作”值得商榷的一面。毋庸讳言,戏曲舞美“大制作”的确有值得讨论、值得怀疑之处。
一是经济效益严重失衡问题。认真考察所谓“大制作”,其实是“舶来品”,它源于美国电影大片,动辄就斥资数亿美元,搞所谓“动画大片”。此风很快传入我国,张艺谋、冯小刚等电影“大导”,也耗资数亿元人民币,搞出了一批电影大片。但无论是美国大片还是中国大片,它们以高投入都换得了高回报,都狠赚了一大笔。而我国的戏曲舞美“大制作”,虽然投入数百万元,回报率却低得可怜,有的剧目只为了晋京参赛,上演几场便告夭折,票房收入无法提起,数百万元基本上都打了水漂。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无论如何也应当认真考虑、认真思索的大问题。虽然艺术产品是特殊商品,要讲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有时社会效益还要放在首要位置。但是谁也没有讲过,可以如此慷国家之慨,浪费纳税人的钱,搞如此赔本的“大制作”。
二是有违戏曲表演艺术本体美学特征的问题。众所周知,戏曲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艺术,即所谓“角儿的艺术”,故表演艺术是戏曲的核心与灵魂、亮点与支点。而戏曲舞美“大制作”,破坏了戏曲舞美简约、凝练,以一当十,以一总万的美学原则,颠覆了戏曲表演艺术虚拟、程式化的美学原则,大有喧宾夺主之嫌。也就是说,戏曲舞美的“大制作”,淹没了演员表演的位置与分量,不是舞美为演员服务,而是演员为舞美服务。这种本末倒置现象,形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理所当然地遭到质疑。
三是不利于戏曲走向广阔的文化市场。戏曲作为俗文化形式和通俗艺术形式,属于平民艺术、“草根文化”,其主要市场在民间,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然而其舞美的“大制作”,设备量大,耗电量大,既不利于装卸、装置,又常常无法应用(农村缺少大剧场)。失去了大市场,戏曲将如何以存活?国家可以花钱养戏曲工作者,但金钱养不活戏曲艺术,戏曲要振兴、要发展、要繁荣,希望在民间,而绝不在“庙堂”,戏曲“兴于民间,毁于庙堂”的历史规律,是不灭的铁的事实。某些戏曲舞美“大制作”的创作目的,只是为了拿大奖或评为“精品”,目光瞄准的是领导和专家。如此下去,戏曲何以振兴?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大问题。
四是戏曲舞美“大制作”本身存在的问题。诸如以技术代艺术,以电脑代人脑,生搬硬凑、花里胡哨,甚至,成为高科技的大杂烩,只见科技含量,未见艺术含量。如此等等,都是不争的事实。
总而言之,戏曲舞美“大制作”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用多视角、多层面的方法,予以正确对待。这并不是折衷主义,而是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