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网络流行语为何流行_特点

2015-11-19 10: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导读::因此认识网络流行语这种语言现象。因而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社团的特点。从语言视角看流行原因。
论文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点,流行原因

  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我国的“网民”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这样,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索绪尔指出“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在社团内部,由于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密切,交际频繁,因而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社团的特点。这样,各种言语社团就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①]网络语言就是这样一种由“网民”这个言语社团所使用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作为社会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发展都与我们的社会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忠实的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语言不仅改变了网络用语,并正在以其惊人的传播能力和强大的适用性改变着大众传媒和人们的日常用语,乃至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认识网络流行语这种语言现象,进而认识网络流行语广泛传播的原因是十分有意义的。
  1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与特点
  1.1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
  认识新生事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采取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认识也不相同特点,对网络流行语来说也是这样。百度百科给网络流行语的定义是“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也有学者把网络流行语定义为“网络流行语可以理解为由网民自己创造、在互联网上广为流行和使用并可以延伸到现实中的各种符号、词汇、短语及句子等等。”[②]但目前大家对网络流行语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核心期刊目录。我认为网络流行语首先应是在网络上使用并广为流传的语言成分;其次网络语言作为全民语言的一个语言分支,它与全民语言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用词和用句上,因此它的成员应包括网络新词和新句;最后从来源看,它部分来自网民的创造,同时也有很多从其它媒介借入的成分。总结起来,我们可以将网络流行语定义为:由网民自己创造或借用,在网络交际中广泛使用的词、短语和句子。因此,我们所讨论的网络流行语不包括“—)”(笑脸)、“?—?”(茫然)这些网络符号。要想更充分地认识网络流行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1.2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从“网络流行语”这一名称来看,我们将一个语言单位叫做“网络流行语”,它首先应具备“网络”和“流行”两个基本特点。“网络”是说它由“网民”自创或应用于网络交际,而“流行语”则是说它应被“网民”普遍认可,在一定时期内被网民频繁使用、快速传播并产生巨大反响。并且由于网络流行语是适应网络交际的需求而产生的,所以它还具有以下特点:
  1.2.1 时尚性
  时尚性源于网络社团年龄结构的潜在要求。因为当前创造和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主体是年轻人,时尚是他们的普遍追求。这种对时尚的追求表现于语言上就是在语言的运用中求新求异,在语言的内容上要求快速反应社会事件和文化热点。如网络新词“Hold住”(不慌张,尽在掌控)之所以被广泛使用就在于它的时尚,而它的时尚同时体现在形式和意义两方面。从造词形式上看它融合了中英两种语言,体现了国际化,满足了时下年轻人用语时尚的需求。从意义方面来看“Hold住”取“Hold”“把握、保持”的意思,然后以“住”加以补充,进而组合成一个完整、崭新的意义。其它如“打酱油”、“俯卧撑”、“杯具”等也都体现出了时尚性的特点。
  1.2.2 文化多元性
  网络流行语所以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还因为其具有文化多元性。网络流行语是互联网络时代的产物,因此网络语言必然要反映这个互联的世界,这就决定了它的文化多元性。在网络流行语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也可以看到外来的文化元素。如“神马都是浮云”中“神马”是“什么”的谐音特点,而“浮云”是出自《论语》“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句子,指转瞬即逝的事物,二者相结合就是“什么都不值一提”的意思。从这里能看出网络流行语虽然新颖却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只不过这种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更多的表现于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之中,如“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问君能有几多愁,天上下雨地上流”。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则更多的体现了外来文化的渗入,如“斯巴达”(指进入极端脑残的状态),原自美国电影《这不是斯巴达》,又如“很好很深刻”来自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sehr gut, sehr beeindruckend, sehrharmonisch”一句。网络流行语多样化的来源,导致网络流行语具有了文化多元性。
  1.2.3 随意性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总是始于个体的言语活动,因此网络用语在本质上也是任意的。比如网民在创造新的网络流行语时广泛采用谐音替代的方法,即用语音上的相似性进行成分替换,如以“鸭梨”代“压力”,以“杯具”代“悲剧”等。我们无法解释人们为什么选用“鸭梨”二字指称“压力”,选用“杯具”二字指称“悲剧”。因为“鸭梨”、“杯具”在这里重在摹音,甚至可以看作虚化的记音符号,因而它们对字形的要求是次要的。所以从本质上看这种谐音替代是随意的。但这种随意性同样不是绝对的,这些网络流行语也同样能体现出语言的理据性,比如能够用“鸭梨”代替“压力”的一个基础是二者在语音上相似性,并且“鸭梨”作为一个具体名词给听话人的感觉比“压力”这个抽象名词更加实在,因而用“鸭梨”替代“压力”又具有一定的理据。
  1.2.4 变异性
  网络流行语不同于我们日常交际的语言,这种差别常表现为对我们使用的惯常用语的变异。网络流行语的变异性集中表现为:语音的变异、词汇的变异以及语法的变异。
  (1)语音的变异
  许多看似陌生的网络流行语实际是对日常表达的变调,这表现了语音的变异。比如“肿么了”实际就是“怎么了”、“有木有”就是“有没有”,这种新用法带有了可爱、诙谐的感情色彩因而被网友广泛使用核心期刊目录。语音的变异性还表现在对外语词的语音改造上,比如已经为大家熟知的“砍柴”(can’I)、“噎死”(yes)、 “纳尼”(日语“なに”)等,甚至还出现了变异英语语音以表示汉语语音的“Me too”(我吐)。
  (2)词汇的变异性
  词汇的变异主要表现为新词的仿造和旧词新用。新词的仿造是说一个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类推仿造,这种仿造会保留原始词的大致形式而在内容上则换用新的成分特点,从而表达新的意义。比如“裸X”始于“裸捐”,进而衍生出“裸考”、“裸婚”、“裸官”等一系列用法。所谓旧词新用是说对原有的词语进行扭曲的解释以赋予其新的意义,如“可爱”是“可怜没人爱”,“蛋白质”是“笨蛋、白痴、神经质”。
  (3)语法的变异
  网络流行语中语法变异最常见的是词类活用,比如“今天你百度了吗?”中把名词“百度”用为动词;其次,还有对方言语法的借用,如“你走先”就是粤语的用法;还有就是从英语中借用汉语中没有的形态并将添入的形态融入汉语发音中造成“汉语英文词”,如“给力”加上英语里形容词标志衍生出“给力able”,而在读音上英语词缀则受到汉语读音的改造读为gěi lì e bǎo ,相似的还有“un给力able”、“恋爱ing”。
  至此我们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和特点已有了大致了解。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生的极具生命力的语言现象,其产生与发展也必然是多种原因合力的结果。
  2 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
  2.1 从语言视角看流行原因
  2.1.1 用语新颖,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我们在介绍网络流行语特点的时候提到了变异性,正是这种变异性使网络流行语具有了用语新颖的特点。比如“给力”一词以其新颖的构词方式和广泛的适用性得到了社会认可,广泛流行,甚至登上了《人民日报》。从词源上看“给力”在南方方言中早已有之,“给力”之所以能够进入普通话的词汇系统一方面依靠着自身新颖的组合,另一方面则因为“给力”符合普通话的构词规则并具有丰富的表达功能。“给力”在普通话里既可以做形容词,意为“很带劲”;也可以做动词,意为“给予力量”。总体看来,“给力”在构词成分上比普通话中常见的“带劲”、“很棒”等表相同意义的词语更加新颖;而从表达效果上看,“给力”带有更加诙谐、轻松的感情色彩,其所表达的程度也要比常见词深,从而使自身具有了更强的综合优势,得以广泛传播。而随着“给力”的广泛使用,它的新颖性和特殊的表达效果也逐渐受到磨损,所以现在也出现了“很给力”的用法。
  2.1.2类推效应
  网络流行语往往会引发类推效应的产生,目的是使自己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一个经典流行语的背后往往追随着一系列类似的用法,从而形成一个词族或语族。比如人们在网络流行语“很好很强大”的基础上又造出了“很傻很天真”、“很黄很暴力”、“很虚很飘渺”等新的流行语。又如人们从“哥抽的不是烟特点,抽的是寂寞”类推出“哥玩的不是游戏,玩的是寂寞”、“哥吃的不是面,吃的是寂寞”等。类推性使网络流行语不再是为了表达某一时一地的感情而造出来的新成分,而是成为了一个所指宽泛、具有极强实用性的成员,从而加强了自己的稳固性,方便了更广泛的传播。
  2.2从社会文化视角看流行原因
  2.2.1 时代的召唤
  网络流行语首先是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的普及、网民群体的壮大、网络交际的流行都要求我们的语言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交际方式。同时我们也处于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文化的接触、交流已成为常态,随着英语的普及和汉语的国际化,各种新颖的表达形式也层出不穷。这些新的表达形式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却能依托于网络的开放性和随意性而首先出现于网络交际中,这也是网络流行语不断出新的原因所在。还有就是我国当前所处的时期正是改革的关键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爆发期和文化心理的转变期。因此热点事件频出,这些事件自然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加之网络恶搞的推波助澜,大家已不再甘心只听他人的声音,而希望能发声于社会,让他人听到自己的声音。网络语言自然成为了大众调侃、娱乐或表达个人爱憎的不二选择。这些语言得到大众认可之后,再流传到现实社会中,成为虚拟、现实通用的流行语。
  

  2.2.2 大众文化心理
  大众文化心理对网络流行语的风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里我们只谈两种大众文化心理: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对流行语的影响。从众心理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之所以称一个词为流行词就是因为使用它的人多,而这种使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传染的核心期刊目录。一个网络新词因为新颖而被看到它的人争相使用,而用的人多了又再影响到其他更多还未看到人,这些人看到很多人都在使用这个词,也会有意或无意的加入进去。最后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扩大影响。求异心理也是这样,人们总是会对新奇的东西产生好奇,趋之若鹜。人们渴望在求新立异中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特点,正是这种个性意识促使了一大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
  2.2.3 与传统媒介的交互影响
  我们已经提到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已经延伸至现实生活中,比如“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但这并不是说网络流行语处于强势地位,正如我们不能因为网络的快速发展就断言网络媒体在与传统媒介的较量中处于强势地位一样。社会与语言一样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复杂整体。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影响了传统媒介的语言,反过来传统媒介的语言又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并扩大着网络语言的影响。比如“不差钱”这个网络流行语,它来自于电视小品《不差钱》,而“专业水鬼”、“纯爷们”则出自喜剧电影《夜店》,它们的出现丰富了网络流行语的来源。而电影、电视同样会借用网络流行语以增加其时尚感,这样又促进了网络流行语影响的扩大。最终就形成了网络与传统媒体交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局面。
  3 结语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及其影响的扩大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而使用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合理地使用网络流行语能使言语交际更加幽默、时尚,也能更快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内心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促使新的语言成分的不断涌现,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适应了这个时代的要求,同时,新鲜语言元素的加入也为语言注入了新的生机。通过对网络流行语本身的认识以及对其广泛传播的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发展是语言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也会随着语言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陈原.陈原语言学论著(卷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王瑞.关于网络语言的类型例析[J].文教资料,08月号中旬刊,2011.
[4]王清杰.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8卷 第4期,2011.
[5]李慧.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演变[J].新闻世界,2010(6):168-16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