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_冲突

2015-11-16 12: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导读::第三折是全剧戏剧性最强的地方。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如果冲突在屠岸贾与赵朔、公主或者什么人物之间展开。调节了全剧悲剧情调。
论文关键词:戏剧性,矛盾,冲突,悲剧

  《赵氏孤儿.》是元代戏剧家纪君祥的代表作。自从这个杂剧剧本问世以后,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去年陈凯歌导演还将其改编成电影搬上了荧幕。到底赵氏孤儿有什么样的魅力能保持如此的青春活力。
  《赵氏孤儿》一剧中涉及的人物很多。如果冲突在屠岸贾与赵朔、公主或者什么人物之间展开,那显然不是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安排很鲜明,屠岸贾要陷害忠良,程婴等人要保护忠良,这是一场“害忠”与“卫忠”之间的冲突,是一场邪恶与正义之间的冲突。剧中人物动作的意向是很明确的。这些有着明确目的、集中而又迅速发展得动作,把他们之间的冲突及发展进程具体、直观地再现在我们面前,形成了《赵氏孤儿》的主要冲突。而冲突最激烈的无疑是第三折。
  第三折是全剧戏剧性最强的地方,也是戏剧冲突组织的最精密的地方。这一折中,反面人物和正义人物之间的冲突交织在一起,人物性格内部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交织在一起。各种冲突波澜起伏,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结合的天衣无缝,产生了丰富而生动的戏剧效果。这一折一开始,屠岸贾便叫嚷:三天之内若搜不到赵氏孤儿,就将全晋国婴儿都杀死!这时已不再是简单的保全赵氏孤儿了,而是变成如何去拯救全晋国的婴儿,新的紧张气氛导致戏剧新动势。可是,当程婴前去告发时,这个急切搜孤的屠岸贾不仅不喜形于色,反倒是冷峻的审问冲突,程婴言之凿凿的回答后,他竟大声呵斥:“你这匹夫,和公孙杵臼无冤无愁,因何告他?说不对就先杀了你!”这意外的盘查使戏剧之弦骤然一紧,形成本折的第一回冲突。这时程婴的回答要稍有闪失,不仅要自己命丧当场,且使煞费苦心筹划的唯一救孤计划,全部付之东流!幸而程婴不慌不忙地诉说了原因。只因你严令,若不出首,我自身小儿送命,还要损坏一国生灵!使得屠岸贾不得不信,以为程婴必然是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了论文提纲怎么写。这回的冲突以屠岸贾狡诈多疑和程婴的处变不惊互为映衬,和谐均衡。
  第二回是屠岸贾拷打公孙杵臼之时。公孙杵臼既是忠直之人,势必不肯屈服于屠岸贾的毒打。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屠岸贾突然下令:“程婴,这原是你出首的,就着你替我行杖!”猝不及防的再次考验程婴。接着作家没有写程婴如何举杖行刑的暴力血腥场面,而是巧妙的写程婴选杖的两难境地。选细的,屠岸贾指责程婴“只拣着那细棍子,敢怕打的他疼了,要指攀下你来?”而程婴要拿粗棍子,他又不准,说是“三两下打死了呵,”你就死无对证。捉弄的程婴“两下难做人也”。穿插了一幕别出心裁,啼笑皆非的闹剧。在这第二回冲突中缓冲了前后的紧张气氛,调节了全剧悲剧情调,增添了诡异的韵味。
  接着屠岸贾对公孙杵臼一再嚷道:“是程婴打你来!”其实潜台词是“你何不指攀他呢!”又把这二人推向矛盾的风口浪尖。果然年迈体衰的公孙杵臼在受刑的昏头晕脑中竟说出“俺二人商议要救这小儿曹”屠岸贾马上追问“那一个是谁?”,并立即反扑程婴“这事敢有你么?”立刻激起了戏剧的新波澜、新悬念,形成第三回冲突。幸好老丞相马上就理智清醒地把“来到舌尖上的话”给咽了,并高唱出宁可粉身碎骨决不妄攀他人的誓词,从而使这场冲突慢慢的从弦崩欲断的情形缓和了下来。但到此,恰如山横水堵前无路,戏剧的冲突矛盾似乎走入了死胡同,不知下一步该往哪发展。
  然而,此时纪君祥显示出结构运用和矛盾冲突设计上的大家风范。出乎意料的送来了新人物和新剧情——卒子抱着婴儿来向屠岸贾报喜!“土洞中搜出个赵氏孤儿来也!”由于此时观众早已知道这并非真正的赵氏孤儿。所以,随着屠岸贾的一笑,舞台气氛也就由张而弛,窒息氛围随之而缓解。这前后跌宕的巨大反差,使戏剧节奏感更强烈,韵味更浓烈。但紧接着无辜孤儿被抓,使得观众随着这无辜婴儿的命运,又跌进了深渊,不知屠岸贾将如何对付这可爱可怜的呱呱婴儿。果然屠岸贾一连“剁了三剑”,这就形成了惊心动魄的第四回冲突。由嘱孤、托孤、搜孤、藏孤和殉孤,剧情步步深化,压力层层递进,终于发展到这里的杀孤冲突,形成全剧高潮。在这里,作者没有着太多的笔墨去书写杀孤之戏,只借凶手的简单宾白一带而过,没有妄感官刺激以招揽观众。这也显示了中西方文化在对待“暴力美学”的不同态度。最后,公孙杵臼在痛斥屠岸贾和程婴,高唱绝命词之后,撞阶而死,结束了第五回冲突。
  本来,戏剧至此,剧作家只要按照惯例稍加个尾声,戏就可以结束了。但是,别林斯基说过“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颖的,独创的“;”独创性……是天才的必要属性“纪君祥在这穷山断水之时,又在结构和冲突上开辟了新天地。屠岸贾欣喜之下,心血来潮,竟要六程婴做门客,并收养程婴的假儿为“义子”,迫使程婴不得不暂时的顺水推舟。这就使得戏剧矛盾在无风无浪中又推向了新的高潮,使得观众刚刚平静的心田上,又涌来了一股激流漩涡:这个未脱襁褓的赵氏孤儿,未出虎口又逢狼窝,落于随时暴露、随时被杀的境地。这第六回冲突,又给人们送来了无限的惊讶,无穷忧虑的悬念。同时也为第四、五折留下了足够的伏笔。现在有人认为,后面的两折是整个戏的败笔,而我则认为这恰恰是纪君祥精湛的艺术开拓。这个赵氏孤儿由尊屠敬父,到恨屠擒屠,这巨大的变化,既鲜活了人物形象的层次感、脉动感,又促进了戏剧情致的曲折化。深落化。屠岸贾寄予厚望、倚以谋反的身边骄子,却原来是送自己走上断头台的铁面侠士论文提纲怎么写。纪君祥自铸新意,把程婴和孤儿安排在虎狼身边,这奇绝险绝而有合乎情、顺乎理的情节,既创造了更高的艺术真实性,又造成了审美张力,给人们的想象和再创造拓展了广阔天地。纪君祥构思奇异,蹊径独辟,善于在层峦叠峰的情节铺层和场景的烘托中,将戏剧冲突张弛有致地顺势转进,从而使舞台产生跌宕多彩的韵律美,产生更强的艺术引发力和回味力。
  然而真正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并不是这样的《史记》中记叙:程婴带着“赵氏其孤”“俱匿山中”“居十五年”。并不是生活在仇人身边,而且也没有韩厥公孙杵臼等人的牺牲。剧作家为什么要刻意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这样呢,又何以改编后获得如此大的反响呢?联系一下当时的历史就不难得出答案了。公元1276年一群来自蒙古高原的人,骑着高头大马挥舞着手中的圆月弯刀,踏破了临安城的繁华和宁静。让南宋这个偏安一隅已经一百多年的帝国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从此广大的汉人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之下冲突,饱受着蒙古人和色目人的蹂躏。人们纷纷怀念着已经灭亡的宋朝,所以这部《赵氏孤儿》也就应时而生了。读过这部《赵氏孤儿》当时的人都会想到其中的“赵氏”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姓氏了,而是前朝尊贵无比的皇室之姓,救赵孤,存赵孤,扶保赵氏复兴,使人们自然地联想起宋代的史实。而且早在南宋初年,高宗为褒扬“程婴存赵之忠”,在临安立庙祭祀,封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为侯,后又封此三人为王,可见南宋皇帝早就已经把赵氏孤儿认作自家人。所以,剧中的程婴等人的行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更是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他们的所做的牺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救助一个姓赵的婴孩和保全赵氏的血脉,而变成了恢复宋室江山,保全汉人尊严。这样的故事情节当然比《史记》中简单的复仇更具有悲剧性,也更为当时的汉人所接受和喜爱。
  《赵氏孤儿》让人们品尝到博大宏深而又珠圆玉润的艺术美,在高格的美感享受中,潜移默化地陶冶着每个人的心灵,从而赢得它在戏剧史上不朽地位。这恐怕就是《赵氏孤儿》永葆青春生命力的原因吧。无怪乎王国维评价说“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参考文献:
【1】俞为民.中国古代戏曲简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5】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