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随着语用学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话剧分析的研究更加深入。在话剧中间接地使用语言的现象很普遍,听话人只有借助语用推理机制推导出话语的隐含前提和隐含结论, 从而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意图, 完成语言交际。本文试图研究语言的间接性和关联性,对话剧《雷雨》的一个片段进行分析,通过观察戏剧话语是否连贯和对特殊会话含义的推理,从语用学的角度,加深对剧本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人物性格、戏剧主题的理解。
论文关键词:话剧,推理,间接性语言,关联
一、语言的间接性与话语分析
Thomas(1995)认为间接性是语言的一个普遍特点,据目前的研究,所有人类自然语言都存在间接性这个特点。Searle(1979)丰富和规范言语行为理论。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概念通过实施另一个言外行为而间接地实施一个言外行为。他认为话语意义才是说话人真正的意图,也是研究焦点。美国社会学语言学家Labov(1972)指出话语分析的根本问题就是要说明一句话如何以合理的、受规则制约的方式出现在另一句话的后面,换言之,我们如何理解连贯的话语。总之,何兆熊(2000)指出话语分析的目标之一是要解释自然语言连贯性,语言交际的各个参与者所说的话是如何构成一个连贯整体。间接语言是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功能之间不一致的语言,也可以从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语言的话语意义之间的关系去解释,当这两种意义不一致时,语言的使用便是间接的。何兆熊(1984)提出语言的间接性是指人们未在句法上或词汇上直截了当地表明说话的意图,继而在《新编语言学概要中》指出语言使用中的‘拐弯抹角'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性(2000)。
二、语言的关联性和推理
其实在证明间接语言是否连贯的过程中,包含着推理模式,从而确立整段对话具有关联性。何兆熊(2000)认为推理是对听话人而言的,听话人凭说话人所提供的显映的方式进行解码,并将解码所得到的证据作为前提的一部分,再结合听话人本身的认知语境(旧信息)对话语信息(新信息)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推理,最终达到对话语信息的正确理解。事实上也就是说,只要有语言交流过程就有推理过程,是听话人识别说话人意图的过程,这一过程依赖于语境,通过推理而获得的语境能够判断话语是否具有关联性。
三、理论指导分析话剧
文章将使用曹禺话剧剧本《雷雨》中的对话为语料,具体阐释间接性话语在对话中是如何推理使其连贯,从而确立整段对话具有关联性。
大:你们这些混帐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萍:你这种混帐东西!
大:你,你
朴:不要打人!
大: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萍:把他拉下去。
鲁:哦,这真是一群强盗!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萍:你是谁?
鲁: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这样的例子,究其表面文字而言,两个人所说的话之间似乎并不连贯,或者说大海所说的话和周萍的话之间没有任何连接性,可以说是间接的,但从人物关系而言,这两人所说的话是有联系的,因而我们本能的感到这些对话是连贯的。鲁大海说的第一句话从字面意义来看,鲁大海在控诉周朴园,对周朴园的所作所为充满了愤怒和憎恨。但从语言的话语意义推理的话,鲁大海并不仅仅是在控诉指责周朴园,而是体现一种反抗精神,因为面对周朴园的欺压剥削,鲁大海带领部分工人奋起反抗,他说:“你现在还-”,其实他想说“还扣押我们的工钱,加长劳动时间,不公平,今天我来就是向你讨个说法,还工人合理要求。”后面的话还没说完,被周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说:“你这种混帐东西!”鲁大海控诉的是周朴园,又不是周萍,但我们知道周萍是周朴园的儿子,儿子维护父亲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鲁大海控诉周朴园被周萍重打责骂是顺理成章的,两个人看似互不相干的话语,了解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后,就能推出两人的对话是连贯的,具有关联性。鲁大海非常愤恼地说:“你,你”。说话人鲁大海表面上指明要跟你(周萍)说话,实际上可能实施了多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表达的真正意图也可能不大一样,诸如:
A:你敢打我!(愤怒)
B:你跟你爹是一路货色!(鄙视)
C:你凭什么打人?(责问)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在较小的语境中找不到关联,就借助大一些的语境,直至找到话语的关联,使话语在整个语境中连贯起来。周朴园结合语境,推导出他们的话语所隐含的浓浓的火药意味,提供了制止“不要打人”的话语。此时的鲁妈看着自己亲生的两儿子互相殴打责骂,痛不欲堪。她想制止在她面前上演的悲剧。她的第一句话是:“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第二句话是:“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她叫了一声“你是萍”,又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们一般人说话不会说“你是凭什么”,而是直接说“你凭什么”这里是故意使用同音异义字。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使句子的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构成对应的语码系统。然而,句子的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有时不可能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就看听话人是如何理解的。从整段对话来看,每组对话看似牛头不对马嘴,其实他们之间通过上面的推理显然是连贯的有关联的。
四、结语
以上的话语分析,除了加深戏剧冲突和情节发展的理解之外,还对人物性格有了更深的认识。周俊清等人(2006)认为直说往往表达不出委婉、礼貌、间接等社会含义,另外从语言修辞方面考虑也是使用间接语言的一个原因,有时间接表达方式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多采。
陈刚(2008)认为间接性语言在人类语言交际中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人们使用间接语言是有特定意图的。间接的语言可以使说话人避免唐突,获得委婉效果,可以避免损害说话人或他人的面子,还可以掩盖说话人的真实意图等等。他认为,只要根据语境因素、语用知识和听话人的推理能力。就可以合理地推导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通过对间接性语言的研究,作者深受启发,提出几个问题。间接性语言和隐喻性语言同属一类语言吗?它们之间有何区别?这些问题还有待再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Labov, W.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its social context. In Giglioli, P. (ed) Language and SocialContext,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299.
2 Searle,John 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79:31.
3 Thomas,J.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95:119.
4 陈刚.话语的人际意义与间接言语行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院,2008(12):42.
5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39,119.
6 何兆熊. 英语语言的间接性[J].外国语,1984(3):9-10.
7 周俊清,张光敏,邹勇.间接语言的语用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6(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