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唐诗的浪漫与宋诗的现实风格初探_比较

2015-11-13 10: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潮,保存下来的数量要比唐诗、宋词还要多。唐宋虽然都有好诗,但风格上却是大不相同。唐诗呈现出一种浪漫情调,宋诗则是一种平实自然的现实主义诗风。简言之,唐诗突出一个“情”字,而宋诗则追求一个“理”字。受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宋代大量诗歌更深刻地反映了宋时期的政治、社会状况。宋代从北宋建国到南宋亡国,内忧外患,战争不绝,国家的生死存亡一直受到严重的威胁,因而诗歌中表现出的感叹国势衰弱,反对妥协投降,要求杀敌复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要炽热和深切得多。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促使爱国主义独占鳌头——成为这一时期诗歌的基调和主题,因而以如何保卫国家、收复国土为基本出发点的爱国诗大量涌现。很多重大的政治斗争,战乱都被及时、明确地反映在诗中。这样的古诗在反映其思想内容上也就更为自觉、更为深刻、更为本质了。
论文关键词:唐诗,浪漫,宋诗,现实,比较
  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潮,保存下来的数量要比唐诗、宋词还要多,这足以证明曾经繁盛的诗歌历史。虽然词在宋朝十分盛行,但在当时人们的心中,诗比词有更崇高的地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唐宋虽然都有好诗,但风格上却是大不相同。唐诗呈现出一种浪漫情调,宋诗则是一种平实自然的现实主义诗风。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提出了“诗分唐宋”之说。他认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简言之,唐诗突出一个“情”字,而宋诗则追求一个“理”字。
  受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宋代大量诗歌更深刻地反映了宋时期的政治、社会状况。宋代从北宋建国到南宋亡国,内忧外患,战争不绝,国家的生死存亡一直受到严重的威胁,因而诗歌中表现出的感叹国势衰弱,反对妥协投降,要求杀敌复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要炽热和深切得多。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促使爱国主义独占鳌头——成为这一时期诗歌的基调和主题,因而以如何保卫国家、收复国土为基本出发点的爱国诗大量涌现。诗的内容也自然而然地与政治挂上了勾,很多重大的政治斗争,战乱都被及时、明确地反映在诗中。而这种反映并非旁观者的论述,而是真正参与这些斗争的人将它们的种种背景、过程与内幕,直接融入到诗中。这样的古诗在反映其思想内容上也就更为自觉、更为深刻、更为本质了。例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在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体现出了精忠报国、死而无憾的爱国情感。尽管说,杜甫、白居易等诗人也写了不少有关反映当时社会,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政治诗,特别是被誉为“诗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所写的有关反映社会的诗,还被称为“史诗”。但杜甫这类诗人大部分是从被贬或辞职后的角度上去写的,从个人主观的判断与感受上去描绘的。退一步讲,就算有些诗人是在位的时候,也因任期短、官位低而无法直接参与大事。而宋诗人在这方面就比唐诗人略胜一筹。因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大批的高层政治家兼诗人都被卷入其中。比如一零三六年的庆历党争中,范仲淹所作的《彼鴷吟》、《猛虎行》、《闻尹师鲁谪富水》等。
  唐朝文化繁荣,国家强盛,经济空前活跃,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呈现出国泰民安的景象。周围的事物在人们心目中显得分外亲切美好,反映在唐诗中,表露出来的总是进取、乐观、开朗和昂扬奋发的情怀。因而唐诗在集体面貌上给人以神行语外、语浅情浓、丰神毕现之感。李白的浪漫使我们感受到酣畅淋漓的情韵。他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有“千古丽句”之誉,文字绮丽,意境优美,烘托出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氛围,透露出盛唐时代繁华昌盛的时代气息,隐含昂扬激越的向上情绪。杜牧的清丽让我们领略到风华掩映之美。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高度概括了千里江南一片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春色,有鸟语清脆婉转之愉悦,有绿树红花掩映生辉之美感,在浅近清新的文辞中,蕴藉隽永。孟浩然的平淡则让我们领悟到另一种情境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上句近景,绿树环抱,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青山依依,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刘禹锡的诗歌又令读者感悟到慷慨昂扬的情绪。“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改伤感低沉的情调,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即便是送别诗吧,唐诗也一扫哀伤与悱恻之气。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诗人对朋友的真挚之情,有离别的难舍和对友人今后孤独寂寞生活的关怀,真是百感交集,表面平静,内心激荡。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豁达开朗,独辟蹊径,自铸伟词,情辞佳妙。这种开阔的胸襟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宋诗主要特点是以议论为主的言理性诗歌。因此宋代诗歌从欧阳修评价友人诗歌风格的《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到黄庭坚叙议前朝历史事件的《书磨崖碑后》,从苏舜钦针砭时弊的《感兴》到陆游述陈民病的《书叹》,从梅尧臣勉励后辈勤政爱民的《送王介甫知毗陵》到刘克庄赞美师长仗义执言的《送真舍人帅江西》(其一),从王安石要求抑制豪强的《兼并》到文天祥表现坚贞气节的《正气歌》,从苏轼论书法刚柔相济的《和子由论书》到杨万里谈创作关系生活的《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其二),有滔滔不绝的雄辩,也有娓娓到来的叙说,有慷慨激昂的陈词,还有细致入微的剖析,都不同程度地向“议论”倾斜。似乎宋人总要借诗明确表示政治观点、讽喻意图或政治主张。宋诗用哲理的思索来蕴育诗歌形象的特点也就慢慢凸显出来了。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千百年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把抽象的理论用诗的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言简意赅,寓意深邃,成为历久不衰的名句。

苏轼诗中的智慧叫我们常读常思,常思常新。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富于哲理意趣,耐人咀嚼,回味无穷,表达了一种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事物是始终关不住的。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诗则让人感受到另一种理趣:梅雪俱佳,各有千秋,暗喻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各有长处,但又是美中不足的。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直给人以信心和鼓舞。用来比喻人在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鼓励人们在貌似“无路”时仍要奋力前行。这就是诗人留给人们的启发,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堪称唐诗代表的是李杜,堪称宋诗代表的是苏黄。我们以李白、苏轼两对不同的山水诗来谈谈唐诗与宋诗的区别。
  李白: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轼:
  题西林壁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比较可以看出:同样写山,李白把我们带入一片美景中,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尾两句则是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让我们随他一起感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美景,好像我们也置身其中。而苏轼写庐山的景象,到了结尾却在做“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叹,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加入其中,议论包含着感情,使议论有血有肉,做到“理”与“情”的结合。
  同是写水,李白用了自己的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那种雄壮的气势写得淋漓尽致;苏轼则不同,结尾处加上一句自己的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就是以文学和才学为诗的一种表现。诗中议论包含在情境之中,使议论带有情韵,做到理与景的结合,使议论具有高度概括性,唤起人们无限联想,做到理与事的结合。西子就是战国时有名的美女西施,这也是苏轼的一个经典的比喻,后来许多诗歌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例如:南宋建都杭州,荒淫奢侈,亡国之后,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十四《问西湖》就有:“谁将西子比西湖?旧日繁华渐欲无。”苏轼似乎很自负这首诗,所以把它的词义几次三番地用,“水光潋滟犹浮碧,山色空濛已敛昏”(《次韵仲殊游西湖》);“西湖真西子”(《次韵刘景文登介亭》);“只有西湖似西子”(《次韵答马中玉》)“西湖虽小亦西子”(《再次韵德麟新开西湖》)等。
  通过以上分析,李白与苏轼二人诗作的异同可以说是一目了然。李白之诗,清新飘逸;苏轼之诗,奔流狂放。唐人写景诗,纯粹的写景,就算李白把想象容入诗中,也只是对景的一种烘托。而宋诗则不然,苏轼的豪放,在很大程度上加入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李、苏二人分别是自己那个时代诗界的泰山北斗,极具代表性,所以他们的不同大体上可以体现唐宋诗的差异。
  为了使这种差异更鲜明地显现出来,下面我们再来对比分析几首杜甫与黄庭坚的作品。此二者诗风相近,而且黄庭坚明确表示自己是学杜的。把这样两个诗风相近的诗人的作品比较一番,更可于同中见异。
  先看看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再看黄庭坚的《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二诗均为登高望远的遣怀之作,又都是诗人为人称道的佳作。所以将此二诗进行比较,更能看出诗人的整体性差异。杜诗首句即写景,“风急”、“天高”、“猿啸”三组意象紧密排列,在一个“哀”字的点染下,构成一个表现凄冷的深秋景象的集合意象,作为能指意象,它暗含着凄怆悲哀之情,从而为全诗定下基调。紧接着第二句的“渚清”、“沙白”、“鸟飞”三组意象相连,进一步构织出一幅清冷的秋景图,也进一步渲染了凄怆悲哀之情。第三、四句依然写景。两句各有一个意象:一是落叶,一是江水。这本是写秋景最俗最滥的两个意象,但经杜甫的点化,就成了千古名句。“落木”之前冠以“无边”,后面连以“萧萧下”,则其势开阔无比,远非一般写秋叶之句可以相媲美,又暗含了深秋肃杀之气无所不在之意,从而表现了悲凉之情至深至巨的深层意蕴。“长江”意象虽无甚新奇之处,但用以表征哀伤情绪的无尽无休,亦极富感染力。此二句进一步为前二句所勾勒之秋景添上一笔浓重的色彩,从而使一幅气势宏大的深秋图景以及其所负载的深沉绵长的悲哀情绪活灵活现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诗的后四句直抒胸臆,具有强化前四句所含情感的重要作用。


  黄诗起手用典,令未读过《晋书·傅咸传》者颇感突兀,然亦勉强知其所欲言。第二句呼应诗题,其中“倚晚晴”这个集合意象值得玩味一下,它不仅仅点出了时间,而且为全篇隐含的情感意蕴定了调。一个“倚”即呈现出一种轻松偷快情绪,与杜诗恰好相反。三、四句是景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落木”、“千山”、“天远大”三组意象联合,亦构成一幅秋景图,可以说境界开阔,也较为恰当地显现了诗人那种轻松愉快的情感。虽写“落木”,却无“悲落叶于劲秋”之常套。“澄江一道”、“月分明”两组意象相连,也给人以朗净宏阔、赏心悦目之感。然而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句相比,黄诗的这两句明显的是精心雕琢而成的。杜诗仅仅有“落木”、“长江”两个基本意象,而黄诗则有“落木”、“山”、“天”、“江”、“月”五种意象;杜诗意象背后的意蕴极为清楚,那就是悲哀忧愁之情,意象与意蕴结合得极为完美,显得十分自然。黄诗则既包含了“了却公家事”之后的轻松愉快,又有对自然景物的审美观照,显然还有创造“佳句”、“名句”的意识与匠心融于其中。所以,杜诗仿佛是“流”出来的,黄诗则好像是“作”出来的,差别是明显的。黄诗后四句几乎句句用典,表达的意义却含混不清,又似是知音难觅之叹,又似是愤世嫉俗之情,还流露出归隐江湖之意。诸般含义聚在一处,活泼泼的真情实感就隐匿不见了。与杜诗的真情流露,直可感人肺腑相比,黄诗就显得过于注重技巧了。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已然看出,尽管杜甫在唐代诗人中算是最讲究声律与文字的了,但与黄庭坚相比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杜黄之间的差异与上文李苏之间的差异大体相同,这种差异基本上反映出了唐诗与宋诗的主要不同之处。当然,唐宋诗歌的差异是从整体风貌上说的。唐诗中亦有饱含理趣的,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宋诗中也有以神韵称道的佳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唐诗的情态毕肖、丰神润朗和宋诗的思辨理趣、索求缘由,给了我们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品格。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 钱钟书,《读艺录》——《诗分唐宋》,北京:中华书局,1984.
3 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 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山谷集》[M],四库本.
6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
7 李白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