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丹阳方言处于吴方言和江淮方言两大方言区的交界地带,历来有“吴头楚尾”之称。凡属交界地区的方言,大多具有一些醒目的特点,极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主要介绍了丹阳方言研究的现状,以期能对后来者略有帮助。
论文关键词:丹阳方言,综述
丹阳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东经一百一十九度二十三分至一百一十九度五十三分,北纬三十一度四十四分至三十二度零八分之间。东邻武进,南接金坛,西北与丹徒交界,东北频长江,与扬中隔江相望。京杭大运河、沪宁铁路自东向西贯穿全境。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丹阳方言处于吴方言和江淮方言两大方言区的交界地带,历来有“吴头楚尾”之称。
“凡属交界地区的方言,大多具有一些醒目的特点,极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两大方言区的分界线从丹阳境内横穿而过,把丹阳方言一分为二,这种情况不是太多的。所以丹阳方言本来就有可能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一个热点,更何况丹阳诞生了一位语言学大师吕叔湘。”[1]本文即将从吕叔湘先生谈起关于丹阳方言的研究。
《丹阳话里的联词变调》吕叔湘先生1947年在成都《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七卷发表《丹阳话里的联词变调》,这是最早研究丹阳方言变调的文章,也是吕先生方言研究方面最早的论文,同时也是最早研究丹阳方言的文章。《丹阳话里的联词变调》一文主要讨论了一般的两字变调,没有涉及到多字组的声调。
《丹阳方言的声调系统》吕叔湘先生1980年在《方言》第2期发表论文《丹阳方言的声调系统》,这是《丹阳话里的联词变调》研究的继续。吕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指出:丹阳方言处于吴语和江淮官话的交界,读书音接近江淮官话,说话音接近吴语,文白异读的字多。读书音有四个调,分别相当于古音的平、上、去、入四声,连读不变调。说话音有六个单字调(四个跟读书音的字调相同),连读多变调。两字组有六种调式,根据两字连调跟单字调的关系,可以把前一字分成甲、乙、丙、丁四类,把后一字分成A、B两类,这种分类遵循古音的四声和声母清浊分别。三字、四字联调各有六种调式,是两字调式的延长,应用的选择主要决定于首字的子类。此外,与数词、副词、助词、后缀、叠字、衬字有关的连读变调,各有或多或少的特殊情况。
《丹阳方言的指代词》吕叔湘先生1980年在《方言》第4期发表论文《丹阳方言的指代词》,这是最早讨论丹阳方言语法的论文。该文把指代词分成人称代词、有定指代词、无定指代词三类,以次列举,说明每个词的语音和用法特点。语音和用法都以丹阳城区话为准。本文把每一类指代词列为一节,每一节末尾引邻近方言做比较,并对语源略做推测。
《丹阳方言语音篇》吕叔湘先生于1991年出版《丹阳方言语音篇》,这本书全面描写并讨论了丹阳话的语音问题。至此,吕叔湘先生对丹阳方言语音的研究,奠定了丹阳方言语音研究的基础。吕叔湘先生对丹阳方言语音的研究着力最多,贡献最大。在声调的描写和分析方面,吕先生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二:一是在声调研究中要区分读书音和说话音的差别,二是在声调研究中要重视字调和字类的区别。吕先生根据丹阳方言单字调古今演变的规律,还率先提出了“单字字类”的概念。丹阳方言的单字声调不仅不但跟古声母的清浊有关,而且还跟古喻母有关。吕先生提出:“得从古音出发,按照四声和声母性质分成十六个基本字类,就是平、上、去、入四声各分清声母、次浊声母、喻母、全浊声母四类。”
《丹阳方言的分区》蔡国璐先生1984年在《方言》第2期发表论文《丹阳方言的分区》,这篇文章首次明确提出了丹阳方言的分区问题。该文把丹阳方言分为三个派:丹阳派(指城区及城郊的方言)、官话派(指与丹徒交界地区或邻近长江的方言)、常州派(指与武进和金坛交界地区的方言)。该文在论述三派的地域分布及主要区别之后,还首次提出了丹阳市内存在的方言岛问题。该文指出,丹阳市内存在有苏北方言岛、河南方言岛、湖北方言岛,但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此外,该文指出埤城、后巷两镇部分地方的方言较为复杂,因为地处丹阳、丹徒、扬中及武进几县的交界处,各地方言的特点在此都有所反应,很难把它归于哪个派别中。
《丹阳方言词典》蔡国璐先生1995年出版《丹阳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这部词典主要记录和描写丹阳市区云阳镇方言(吴语)的词语条目。在词典的《引论》里,蔡国璐先生介绍了丹阳方言的内部差别(包括四个片区的差别、城区及城郊的差别、城区话老派及新派的差别),丹阳方言的声韵调(丹阳话有包括零声母在内的22个声母、48个韵母、6个单字调及连读变调)并列出了丹阳方言的单字音表,丹阳方言的特点(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角度谈起)。这部词典是蔡先生对丹阳方言的重大贡献之一,也是蔡先生对方言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对初学丹阳方言的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丹阳方言本字考》王建军先生2000年在《镇江师专学报》第3期发表论文《丹阳方言本字考》。该文在蔡国璐先生《丹阳方言词典》的基础上酌加补丁,考索了丹阳方言中的26个常用字,提出不同于词典中相关内容的些许看法,并着重与江淮方言和吴方言作了比较说明。但文中展示的丹阳市城区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和蔡先生词典中的内容并无差异。
《从丹阳方言看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顾黔先生2006年在《山西大学学报》第5期发表论文《从丹阳方言看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该文首先讨论了丹阳方言的共时分布及其过渡特色,总结出了丹阳方言的清浊演变规律。该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语言地图展示了丹阳方言与江淮官话和吴语的分界,尤其是通过否定词“弗[feˀ]”“不[peˀ]”的区别来探讨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
《丹阳方言三音节词构词理论——兼议汉语词汇的双音化机制》王建军先生2007年在《常州工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论文《丹阳方言三音节词构词理论——兼议汉语词汇的双音化机制》。文章指出丹阳方言的三音节词不仅构词方式独特,而且在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的分布上具有强烈的极性倾向。文章立足于丹阳方言三音节词的构词特征,对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部机制作了适度的揭示。
《丹阳市埤城的河南方言岛》郭熙、蔡国璐先生1991年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发表论文《丹阳市埤城的河南方言岛》,该文是首次正式探讨有关丹阳市内方言岛的文章。这篇文章介绍了河南方言岛的形成,河南方言岛的语言概况,重点是方言岛方言与光山(方言岛人的祖籍)方言和埤城方言的声韵调系统的对比。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代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为丹阳方言尤其是丹阳方言语音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蔡国璐先生的《丹阳方言词典》对丹阳方言的语音做了系统的研究,有着不可磨灭的首创之功;蔡先生的《丹阳方言的分区》为后来顾黔先生的《从丹阳方言看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和郭熙先生的《丹阳市埤城的河南方言岛》埋下了伏笔;吕叔湘先生的《丹阳方言的指代词》是研究丹阳方言词汇的先驱,王建军先生的《丹阳方言三音节词构词理论——兼议汉语词汇的双音化机制》则是从音节角度讨论丹阳方言词汇的开拓者。
参考文献】
[1]张振兴.吕叔湘先生与丹阳方言研究[J].方言.2004.(04):28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