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对电影《荒野生存》中“荒野”的解读

2015-11-12 10: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对电影《荒野生存》中“荒野”的解读
论文关键词:荒野生存,荒野,解读
  由肖恩·潘导演的电影《荒野生存》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乔恩·科莱考尔(Jon Krakauer)的散文集,是一个真实事件。电影《荒野生存》向我们再现了现实生活中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虽然是讲述一个愤世嫉俗者的荒野生存经历,影片在展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时也穿插着现代社会的种种现状。自然生活与社会事件的交替出现凸显出荒野自然那单纯而自由的美好,暴露出现代社会种种繁琐与虚伪的弊病,从而鲜明地揭示了主人公追求本真自由存在的的心灵理想。显然,荒野自然就是他理想中的家园。一言以敝之,荒野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一.荒野——自由的象征
  荒野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的部分,顾名思义,荒野就是荒无人烟的野外自然,并不是与我们人类生活联系密切的自然。正因为人烟稀少,与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才成了愤世嫉俗的克里斯丁理想的栖息之地。影片中的阿拉斯加就是美国著名的一毛不拔之地,因为远离美国繁华的都市而成了克里斯汀义无反顾的最后目的地。镜头随着主人公的足迹,再现了许多荒野自然的奇异之景,加之配上清脆悦耳的音乐,给人以极大的视听上的愉悦。主人公克里斯汀毋宁是一个想要超脱现实的完美主义者,所以影片中的大量荒野风光的出现不仅仅是作为美的风景而存在,更应是为主人公的生命理想而存在,也就是为克里斯汀而美。“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即不是为它本身,也不是为着要显现美而创造出来。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即为我们的审美意识而美。”([1]所以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并非只是任意地向我们展示大自然的魅力,而是有意识得选择了典型的自然景物,即“典型意象”来向我们传达克里斯汀的理想。比如第一个镜头就是日暮降临时分蜿蜒曲折地流向前方的密西西比河,宁静幽远,极富象征意味,暗示主人公的悲凉结局。影片又借主人公的妹妹之口说出了克里斯汀是一个绝对自由者,所以要以空间广袤的大自然为家,相应地,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出现了多个“自由”意象。比如白茫茫一片的冰地雪原上只潇洒行走着克里斯汀一个人,显示出主人公追求自由的豪情,以及那在汹涌澎湃的海浪中间自由翱翔的海鸥,显示出大自然无比鲜活的生命力,而这一切让克里斯汀那颗被病态社会压抑的心得到了“此在”释放的自由。另外在穿插的社会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克里斯汀出生在一个婚约关系并不正常的家庭中,童年的阴影与青春的激情使他比常人更加渴望真实与自由的生活。在完成荒唐乏味的大学生活后,他终于勇敢地实践了自己酝酿已久的想法——去荒野中寻找自己实际的存在。为此他选择要去荒无人烟的阿拉斯加,影片中多次重复他的话语:“我要去阿拉斯加!”,仿佛阿拉斯加就是他的上帝之城。其实阿拉斯加是一片白雪茫茫的不毛之地,因为稀有人在,离虚伪的人情社会遥远,所以这里存在着克里斯汀渴望的真实,成为了他的信念所在。因此整个“阿拉斯加”在影片中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意象,它象征着克里斯汀存在的最高信念,为了到达这个理想的天堂,他就像去西天取经的唐僧那般虔诚执着,甚至不惜舍弃一份美好的爱情。因此导演别有用心地把克里斯汀刚刚走进荒野入住神奇巴士的开始一段称为“我的诞生”,意味着为追求本真存在的克里斯汀——亚历山大.超级流浪者的诞生。
  二.荒野——克里斯汀的精神家园
  从西方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克里斯汀事件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的社会根源,反映出现代社会扭曲了的文明对人的精神生活造成了不可忽略的创伤。然而在社会里受到创伤,又去哪里抹平这种创伤呢?依旧像前人那样在上帝那里寻找心灵的归宿吗?可是时代上演的一幕幕假、丑、恶告诉人们“上帝死了”这个事实。现代西方社会科技的高速发达把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在异化了人的精神的同时也异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时代,人们像沙粒一样搅合在一起的。”([2]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那种有机和谐的关系,而是机械冷漠的为了自己的生计而互相存在的。“一个想要向上爬的人必须能够讨人喜欢。他必须不厌其烦地寻找理由,必须显得忠厚老实,必须善于在某种场合诉诸人们的感情,必须能够以讨上司喜欢的方式来工作,必须避免显示出独立性......”,[3]这就是现代社会虚伪通病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普遍虚伪的生活方式为克里斯汀这类敏感又有觉悟的青年所深恶痛绝。为了避免这种虚伪的生活方式,人又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本真的存在呢?卢梭呼吁的“回归自然”似乎成了现代人的最好出路。与贫富不均、矛盾重重、程序复杂的社会相比,自生自长的荒野自然似乎要单纯美好的多,花开草长、鱼跃鸢飞、日出日落、风起云涌,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和谐自由,彼此似乎不受任何他物的束缚,大自然的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在以最本真的方式存活着。所以克里斯汀毅然弃绝了缤纷但却繁杂的社会生活只身走向美国最原始的荒野之地阿拉斯加。在影片中,克里斯汀确实也体会到了自然带给他的自由与愉快。为了表现克里斯汀对自然的情有独钟,影片中特意做了几次镜头的对比。当他爬越火车隧道穿梭到人来人往的街上上,他表情就不由的茫然凝重起来。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令他眩晕,灯红酒绿的夜市似乎也让他惊慌失措,透过那闪烁的玻璃橱柜,他似乎看到自己的影子在那里虚伪的大笑,所以很快他就向收容所退了钥匙,拎起自己的包裹像逃难似的飞奔出这个城市。相反到了大自然中,克里斯汀的神情也随之轻松起来,他可以一个人肆意地在旷野中大喊大叫,可以跟动物对话,可以愉悦地欣赏黄昏日落。在这里没有人伤害他的感情,没有人强制他做违心的事情,更不需要登记交钱等程序就可以去与水里划船等。在阿拉斯加的荒野里,没有任何强加在他身上的压力与束缚,他完全为自己而存活,此刻他才是实际存在的。他一个人在神奇巴士里念着卢梭的话:“无需爱情,无需金钱,无需信仰,无需名望,无需美貌,我只要真理!”。而这个真理就是本真的存在,只有在大自然的荒野中才可以找到和实现。从小在优越的经济条件下长大的克里斯汀能够克服爬山涉水的艰难,忍受餐风露宿的艰苦只身来到荒无人烟的阿拉斯加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勇气,如果没有坚强的信念力量的支撑是很难走下去的。况且沿途他舍弃了一切“情”的诱惑,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没有迷失和动摇过自己的信念——走向阿拉斯加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家园。
  三.荒野——现代人潜在的生存方式
  在现代西方社会,工具理性的极大发展导致传统价值的丧失,上帝也不能摆平日益复杂的社会弊病带给人们的极大伤害,于是惊慌失措中人们的目光又投向了祖先早已崇拜的大自然。现代社会正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但越来越多的人却倾向于牧歌式的乡村自然生活,希望在喧闹的都市生活之外找到一块安静的栖息之地。所以荒野不仅以它那奇异的景色吸引着现代人的目光,更以那广阔的自由空间改善着人们不合理的生存方式,于是现代人一受到社会的压抑,大自然就成了他精神的寄托和向往的理想之地。《荒野生存》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预设的生存方式,只是在克里斯汀身上,这种单枪匹马的方式还没有完善,所以有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局。我们不能说克里斯汀付出了生命代价的野外冒险之旅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似乎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短暂自由很不值得,而关键在看到于克里斯汀单独把这种潜在的生存方式变成了轰轰烈烈的行动,在这个意义上说克里斯汀的荒野之行是一曲自由生命的赞歌。

在当今这个科技越发达,压力越巨大,人情也越冷漠的时代,克里斯汀这样的人或许不在少数。有多少人不是处在“恐惧”的现实当中:“在不远的将来他将无能得到生活的必需品。由于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如此受到威胁,他的注意力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专一地盯住这些物品;同时,他也充满另一种与此非常不同的畏惧,也就是,对于他的个体自我的畏惧——他不能正视它。”[4]德国的雅斯贝斯深刻地道出了现代人的恐惧的生存状况。人的生命短暂而又脆弱,在这繁忙的时空中去哪里找到一块安静的栖息之地呢?“回归自然”早已由敏感的卢梭提出来,多少人其实在心里渴望着要去实践它,无奈大多数人不能脱离这个复杂的社会人情圈,不能躲避一切正常的责任义务,或许还被困在七情六欲的圈子里纠结着,于是“回归自然”就成了一种美丽的遐想,抑或实现了皈依自然的理想,可能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以“荒野”只好成了现代大多数人所渴望的一种潜在的生活方式。只是年轻气盛的克里斯汀勇敢而坚定地实现了这种潜在的生活方式而已,相信他不是唯一的一个。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60
[2][3][4]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7;19-20;2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