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海明威作品中的亨利与圣地亚哥硬汉形象比较—

2015-11-12 10: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作家,他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开辟了美国“迷惘的一代”道路,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喜爱。在此将对海明威的作品《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分析这两个硬汉形象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来探讨海明威本身与海明威小说之间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硬汉,悲剧意识
  一、硬汉形象
  在海明威的这两部小说里,可以发现作者塑造的小说主人公形象,都是极具勇敢斗争精神的硬汉形象: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一连八十四天没打到鱼,终于在第八十五天在海上遇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与它搏斗了三天三夜,“有一回,那条大鱼掀动了一下,把他拖倒在地,脸朝下,眼睛下给划了一道口子。鲜血从他脸上淌下来……”[1]70,好不容易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把大马林鱼征服了,又迎来了许多鲨鱼,“老人把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交叉点扎进去,拔出来再扎进这鲨鱼的黄色猫眼。鲨鱼放开了咬住的鱼,身子朝下溜,临死时还把咬下的肉吞了下去”[1]128,筋疲力尽的老人最终回到岸上时,巨大的马林鱼只剩下一副空骨架,圣地亚哥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却仍然没能把大马林鱼带回来,但是他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在与鲨鱼搏斗时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1]122这句话激励了多少人去奋斗,去拼搏。
  《永别了,武器》则讲述一个美国青年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抢救伤员,爱过一个人,受过一次伤,目睹军队里种种残酷状况后毅然脱离部队,永别战争。亨利原是个热衷参战的热血青年,即使受了重伤后仍想回到前线:被一颗大型迫击炮弹打中,导致“左右大腿、左右膝盖和右脚上多处负伤。右膝和右脚有深伤。头皮炸伤……”[2]64,亨利始终保持着坚强不屈的姿态。重伤过后,亨利目睹了身边的战士一个个战死,好朋友雷那蒂口中“我不思想,我只是开刀”后终于放弃了作战,与爱人凯瑟琳一同逃往瑞士。
  在海明威笔下的亨利和圣地亚哥都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是众人眼中的英雄、硬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亨利与圣地亚哥硬汉形象的不同之处,可以说亨利是力量上的无所畏惧奋勇直前的硬汉,而圣地亚哥老人则是精神上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英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句话就是圣地亚哥的个人信仰。
  二、真性情
  老人圣地亚哥热爱大海,热爱钓鱼事业,尽管他八十四天没有钓到鱼了,但他不顾其他渔夫的嘲笑,坚信着自己可以钓到鱼。圣地亚哥对鱼有着非比寻常的感情,他热情的赞美着这条大马林鱼,执着的:在海上与大鱼搏斗时,“我巴望也能喂那条大鱼,他想。他是我的兄弟”,[2]78“于是他替这条没东西吃的大鱼感到伤心,但是要杀死它的决心绝对没有因为替它伤心而减弱。它能供多少人吃啊,他想。可是他们配吃它吗?不配,当然不配。凭它的举止风度和它的高度尊严来看,谁也不配吃它”[2]94,“我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更崇高的东西,老弟”[2]112,可见圣地亚哥十分了解鱼的行踪习性,由衷地赞美鱼的坚强执着,这是一种纯真热烈的情感,英雄主义的赞歌。
  而《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在意大利救援队期间,认识了一位英格兰护士凯瑟琳,两人最终陷入热恋。亨利在受重伤期间得到了凯瑟琳的悉心照顾。在随意大利部队撤退目睹战争残酷的本质时,凯瑟琳是他强大的精神支撑。亨利对凯瑟琳的感情至真执着,尤其是两人商量逃往瑞士后,凯瑟琳在医院怀孕难产,亨利受尽了煎熬,“可怜又可怜的好凯特啊。这就是你同人睡觉的代价。这就是陷阱的尽头。这就是人们彼此相爱的结果”[2]330,亨利看着备受折磨的凯瑟琳开始这样自责,可见他对凯瑟琳的爱情之深,又如:“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是的,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是的,不过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我告诉你……是的,不过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她没事。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嗨,那怎么办呢?倘若她死去呢?”[2]330这一段亨利痛心疾首,不厌其烦地反复问自己,可见亨利担心凯瑟琳已麻木得不能思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执着感情呢!
  古谚云:英雄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英雄总是在强大的外表下隐藏着最真的性情,最深的感情,圣地亚哥如此,亨利也如此。只是,一个面对的是大自然,一个面对的是自己的爱人。
  三、悲剧意识及其根源
  比较《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海明威的小说结局都充满着悲情的味道。《永别了,武器》是一种圆满中的遗憾,亨利好不容易脱离了军队,摆脱了战争,又拥有了完美的爱情,最后凯瑟琳难产,妻子婴儿都离他而去,可怜的亨利又一个人活在世上;《老人与海》则是一种遗憾中的圆满,圣地亚哥经历了三天的海上磨难,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马林鱼被鲨鱼等啃完,但他坚持与鲨鱼们搏斗,虽然只带回了一副极大的空骨架,但是圣地亚哥不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让遗憾中增加了些圆满。
  综观两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其中透出的的悲剧意识,这和海明威本身的生活背景、自身的创作背景分不开。海明威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说,“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3],海明威将写作与大海上的航行作比,应该锲而不舍、离群索居,《老人与海》的第一句话就是,“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1]27,引以自喻,在这种孤寂的生涯里,一个人不甘寂寞,勇敢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使结果未遂,“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从海明威自身的经历来看,他曾经积极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在一战中受过重伤,双腿几乎要被截肢,在美国疗养期间,他受到了一位英国护士的悉心照顾,两人相爱并订婚,可惜后来这位护士另嫁他人,海明威伤心欲绝。海明威的自身经历与《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亨利与凯瑟琳相爱并在一起了,但最终难产而死,似乎作者有意将故事结局设定为悲剧,亨利终究还是一个人孤独于世,其中有对战争的痛恨,还有对那位英国护士的悲痛与记恨。
参考文献:
[1](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第1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美)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林疑今,译.第1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董衡巽,编选.海明威谈创作[M].第1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