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蓝色旅店》作为斯蒂芬·克莱恩著名的短篇小说是一部关于人的本性之一一恐俱心理如何主宰人的命运的悲剧小说。本文对恐惧主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洞悉作品的内在涵义和种种暗示,并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论文关键词:斯蒂芬·克莱恩,《蓝色旅店》,恐惧
克莱恩生活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和其他许多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作家一样,他不
写传统的、浪漫主义的主题,而是把他所看到的真与伪、美与丑、善与恶都写入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一方面是现实主义的,另一方面却又带有较浓厚的决定论的色彩。他对作品中的人物不作好与坏或对与错的评价,没有道德说教。克莱恩侧重描写自然、环境及遗传对人的影响。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普通的小人物。作者把他们当作科学实验的对象,把他们置于不同的环境之中,对他们进行生理和心理的分析,探求他们在自然法则决定下的活动规律,探求自然、环境及遗传对他们的决定作用,自然主义色彩十分浓厚。此外,克莱恩的作品反映社会的黑暗面较多,基调是悲观的。
《蓝色旅店》实质上是一部关于人的本性之一一恐俱心理如何主宰人的命运的悲剧小说。但是作者在小说中没有直接地议论或评价,而是让自己的观点从小说的事实内容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它取材于作者在美国西部的新闻采访经历,叙述了作者亲眼所见的真实的故事。作者让读者通过追寻故事的来龙去脉,深入了解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内心活动,真正找出瑞典人被杀的原因,并目因此获得一些人生的感悟。小说通过暗示的手法,含蓄地告诉读者:瑞典人之死是人的本性决定人的命运,人类受神秘的自然法则或自然力支配的结果。
许多读者在读完《蓝色旅店》之后,都觉得这是一则让人不可思议的故事。读完故事之后,在惊愕之余大家都会情不自禁地去思索如下一些问题:从情节看,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平地风波,无端惹出的是非。那个瑞典人是怎样招致这么一场杀身大祸的?谁是这场凶杀的真正罪人? 除那个赌徒之外,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应对这一罪行负什么样的责任……这说明《蓝色旅店》绝非为传统意义的犯罪故事,作者的用意也绝非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而是引导大家循着故事的线索,通过解剖不同人物的心灵,去寻找犯罪的动因。故事最终暗示:真正的杀人元凶并非是那个手握尖刀杀死瑞典人的赌徒,而是隐藏在每人心灵深处可怕的恐惧感。
《蓝色旅店》的真正主题是恐惧。作者通过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向人们展示
作为人类本性之一的恐惧的强大驱动力量。小说着力表现的是各个人物如何在恐惧心理的作用下作出这样那样的不同反应,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小说对由不同心态促成的恐惧感都有合乎逻辑,恰如其分的揭示。如按人物归类的话,可以看到有如下一些表现:
瑞典人:似乎被一种莫名的恐惧所笼罩,这种恐惧使他陷入孤立和绝境,他随时在提防着什么不测的事故,惶惶不可终日。他无端猜疑在那家旅店里以前肯定有不少人被杀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小说用暗示手法间接让读者明白,他的疑虑和恐惧感很可能是受了一些廉价小说中关于美国西部的歪曲描写的影响,对西部地区存有许多明显的先入为主的看法。他的印象仿佛依然停留在上个世纪初叶的认识上,将广大的西部地区想象成一块充满暴力流血事件,尚未开化的野蛮疆土。瑞典人一开始就被强烈的恐俱心理折磨得焦躁不安。他脱离群众,行动怪异,出言不慎,处境十分孤立。这种莫名的惊恐与随之而来的一连串不理智的言行实际成为引发整个悲剧的祸根。对他的被杀,自己是需要负一定的责任的。
斯克利:作为店主人,他最最关心的是自己旅店的声誉和形象,他千方百计挽留那个瑞典旅客,是因为他害怕要是就让他那样悻悻而去的话会丢他的面子,影响到该旅店的名声,这自然对以后的经营不利。这就是说,他的格外热忱源自一种含有利己动机的恐惧心理。之后斯克利又主张用决斗这种看似公平的竞争方式来解决争吵双方的矛盾,也是因为害怕得罪顾客。店主斯克利出于害怕得罪了顾客而影响他的旅店生意的心理,极力挽留瑞典人继续在旅店呆下去,这便使以后的故事发展有了可能性。
约翰尼:店主的儿子,跟三位旅客玩牌纯属消磨时间的娱乐,而非正经的赌博。即便如
此,他也要耍花招,搞欺骗,这是种虚伪的表现。他的把戏被瑞典人察觉并予以揭露之后感
到丢了面子,为了维护自己根本不存在的所谓“自尊心”,竭力否认自己的所作所为。正是
这种怕丢面子的恐惧心理促使他接受了和瑞典人打架的挑战,导致事态的进一步发展。约翰尼害怕丢面子而拒不承认自己的作弊行为,从而引起了一场本可避免的搏斗,他是使事态恶
化的关键人物。
东部人:在那场牌局中明明亲眼目睹了约翰尼的作弊行为,却因害怕招惹是非得罪人而始终保持沉默,在关键时刻不敢站出来作证。故事结尾处有一段他自己的表白是颇说明问题的:“不管是闹着玩还是正经的,”“约翰尼是在作弊骗人,我瞧见了,我是知道的。我看见他在作弊,可我不想站出来象个男子汉那样说话,我让那个瑞典人自己去争个明白.”事情很清楚,恐惧使他变得胆怯、世故和狡猾,事事采取了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这对事态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东部人生怕惹是生非,不敢出而为瑞典人作证,也起了帮凶的作用。
牛仔:举止粗犷,头脑简单,在整个故事发展中虽非关键人物,但他的表现是明显地缺
乏理智和头脑的。譬如说,在瑞典人跟约翰尼打架过程中,牛仔就有相当“精彩”的表演。两人打架他在一旁拼命煽风点火喊加油,并且对着约翰尼大喊“杀了他,约翰尼,杀了他,杀了他!”此刻他的心态是唯恐这架打不起来,或者打得不够意思。这种歇斯底里的狂叫其实也是一种源自恐惧心理的变态表现。等到故事结尾处,他和东部人再度相逢,听说那个赌
徒最终因杀人罪被判三年监禁时,此时的东部人似有所反省,认为在这桩凶杀案中人人都
扮演了一个角色,都有一定的罪过。而牛仔却依然装成不以为然地回答说:“我啥也没干过。”其实,在内心深处,他是害怕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此时,他是采用这种貌似轻松的回答来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负疚感。
赌徒:表面上,他是杀死瑞典人的直接凶手,但他和瑞典人可谓素昧平生,这个杀人的
动机缘何而来?这是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从整个事态看,这显然不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凶杀,
而是产生于顷刻之间的突发事件。赌徒的杀人念头,是在当时被瑞典人抓住衣领的那一刻
突然萌发的。他认为自己正遭受到突如其来的侮辱、威胁与攻击,怕自身受到意外的伤害
而迅速采取的行动。这就是说,这一犯罪的举动是一种受恐惧心理支配的本能反应。
上述各个人物形形色色的恐惧心态,犹如一根链条上的各个相关的环节,它们环环相扣,紧紧相连,共同促成了事态的发展,将故事情节逐步推向高潮,为最后悲剧的产生作了逐级的铺垫。小说中各种角色的不同恐俱心理是他们各自行为的原动力,人们的恐俱感共同促进了事件的发展,带来了故事的悲惨结局。可见作为人类天性之一的恐俱心理具有多么大的毁灭力量。小说体现出的这种关于人的本能决定人的行为结果的思想是自然主义的生物决定论。根据这种理论,人类只能对他周围的力量及内在压力与冲动作出反应而无法控制它们。这样靠本能、天性生存的人类无法避免地会遭遇许许多多不幸,人类的命运因而变得多灾多难,这便是《蓝色旅店》想要说明的道理。
归根结底,这种无形的恐惧才是这场暴力行为的真正元凶。表现作为人类天性之一的恐惧的神秘莫测的巨大力量,是克莱恩写这则故事的真正目的。
将恐惧作为人的行为的内驱力来加以描绘,以揭示本能与行为之关系的,正是美国早
期自然主义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我们说《蓝色旅店》是自然主义小说,主要原因也在于
此,它具有习见的自然主义因素。在十九世纪末叶和本世纪初的美国主要自然主义作家中,至少有德莱塞和克兰的多部作品集中探讨这一主题。《蓝色旅店》生动地再现了克莱恩自然主义小说创作遵循的人类本性决定人类命运地模式,深刻地反映了美国早期自然主义作家对人生、对命运的消极悲观态度,充分地体现了克莱恩超凡的写作技巧,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此小说不愧为美国早期自然主义的杰作和美国短篇小说的珍品,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Phillips,Jayne Anne. 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 and Other Short Fiction by Stephen Crane.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6.
Quinn, Edward.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and Thematic Terms.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1999.
常耀信.美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二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李丽瑰.对史蒂芬·克莱恩生活与作品的存在主义研究[M].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
杨晓峰.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先驱:斯蒂芬·克莱恩[J].许昌学院学报,2006(4).
张祝祥.杨德娟.美国自然主义小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