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彩绘装饰的特征的简要分析说明,对其时期的各个朝代的装饰风格、技法等的一种概括。
论文关键词:彩瓷,装饰,特征,绘画
一、明朝永乐、宣德时期
永乐、宣德这两个时期的青花瓷,色彩浓厚艳丽,很好的传承了元青花的特征,是起到了对传统元代青花装饰特征的传承作用;其风格特征以装饰饱满、器型肥硕为主,但是其青花色泽不如元青花的浓翠,大多数偏淡灰色;图案装饰也以花卉纹为主,纹饰单一。
二、明朝成化时期
成化年间出现了新的成就,用红、绿、黄等色彩在青花瓷器上进行绘制,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形成了色彩丰富的装饰效果,实际上可分为“斗彩”、“填彩”两种。“斗彩”在成化年间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它是以青花作纹饰的轮廓线或作局部图案,再缀填以艳丽的色彩;而“填彩”的方法是先在胎上用青花料画出花纹的轮廓,然后在花纹轮廓内填以彩色釉料。即《南窑笔记》所说:“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经低温二次烧成,,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的鲜明对比。因此,在成化斗彩的装饰中,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成化瓷器富于秀丽清雅的艺术特色,装饰性强,花纹多图案式,器型的内外“夹彩”,以及装饰从器里转到器外的“过枝花”,都是当时别具一格的装饰意匠。
三、明朝嘉靖、万历时期
嘉靖、万历年间的青花五彩瓷器风格独具特色,用色具有强烈的装饰性,颜色多用红、黄、绿、紫的饱和色,不用浅调的中间色,并以红浓绿艳取胜,用笔豪放不羁,线条挺健有力。造型繁多、画风拙朴,图案布局巧密、饱满,疏密变化有致。嘉靖时期装饰纹饰多用云藻纹和花捧字。由于这一时期的道教流行,所以也常用八仙、云鹤、璎珞纹和卍字纹等作装饰。万历时期则大面积敷彩,莲瓣逐渐图案化,并常用婴戏作题材。其在色彩的运用上相对前时期浓艳,对比强烈。
四、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康熙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发明使用了釉上蓝和黑彩,因此在彩瓷创作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装饰方式,形成了康熙釉上彩的独特风格——康熙古彩。康熙时期,在大明五彩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釉上彩料的制作工艺,使五彩色料呈玻璃状,具有透明坚致,鲜艳明亮,能耐火,不褪色,不剥落的理化性能。同时又能把五彩常用的红、黄、蓝、绿、紫等基色调配出各种深、浅、浓、淡的多种色阶。其中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代嘉靖在矾红、霁蓝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在五光十色的画面中,往往起到增添富丽娇艳的效果。康熙古彩的绘画风格受当时文人画影响,构图绘画性较强,讲究虚实均衡,按照画意主题需要,或者铺天盖地,密不透风,或者空旷开朗,疏可跑马。康熙古彩用色,追求的是沉静素雅,在边饰图案上,康熙古彩工整复杂而略显繁缛。
康雍乾珐琅彩瓷是清代彩瓷的另一创新。它创烧于康熙朝,杨啸谷《古月轩瓷考》谈到珐琅彩的起源时说:“洋瓷自明时已入流,康熙瓷胎画珐琅即仿洋瓷,用洋彩法,始以彩料行之……康窑彩款蕃莲、蕃菊及宝相花,皆以西法仿珐琅彩绘成,故即命名曰瓷胎画珐琅”。
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大多都用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用各色珐琅料来描绘刻划各种花卉纹纹样,其色彩、绘画和款式都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相同。所需要的白瓷胎是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的,经解运至京之后,在清宫造办处进行彩绘和彩烧。所需用的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然后交由皇帝审阅钦定,再由宫廷画家按照图示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器内,均为平净的白釉,不施彩。
雍正时期,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是釉上彩瓷器的一种,又称之为“软彩”。用“玻璃白”打底是粉彩的最大特点。用“玻璃白”打底,起到乳浊的作用,同时又运用渲染的工艺技法,能够更好的表现出明暗浓淡之感。用粉彩在洁白的瓷胎上进行创作描绘,能够更加凸显出清淡素雅的圣洁感。在粉彩没有发明之前,我国彩瓷都是单线平涂,所作花卉缺乏立体感。自从发明了玻璃白以后,使用玻璃白,并在其上面渲染各种颜色,使画面都有明暗深浅和阴阳向背之分,从而使物象画面增加层次而显得更加柔和并富有真实的立体感,由此形成了清代粉彩艺术瓷画那种寄深似于形似,所画人物、走兽、花鸟无不充满精细、淡雅、柔丽的画风。雍正时期的陶瓷逸丽清秀,富有装饰性。这一时期我国能自行制造珐琅彩料。这样一来,雍正珐琅彩的色彩更为丰富,仅一种颜色都有七种之多的色阶。雍正珐琅彩以富丽繁缛著称。其中有一类黑地的梅花小盘和胭脂紫地白梅花小碗,装饰风格颇为特殊,色彩凝腻苍古,尤能显出珐琅料的立体感。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就进入极盛期。器型的样式种类都十分丰富,在装饰方面也追求华美艳丽,虽极精工之致,但过于圆熟,反不如雍正时期的淡雅宜人。乾隆时期的纹饰题材多样化,在原有的图案、绘画题材上增加了婴戏、西洋幼妇、十八罗汉、八宝等二十多种。表现方法也不拘一格,装饰形式繁复而富于变化。
总言之,明代的陶瓷彩瓷装饰具有端庄、敦厚的特点。充实而不浮艳的特点;概括而不繁杂。装饰性强,使人感到美的样式化、程式化、图案化。而清代的陶瓷彩瓷艺术特点是繁缛、精巧,绘画式的装饰占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程金城,《中国陶瓷美学》,2008年6月第1版,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 熊寥,《中国陶瓷美术史》,1993年8月第1版,紫禁城出版社;
[3]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1985年1月第1版,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