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浅析《失乐园》

2015-11-12 10: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失乐园》是弥尔顿的杰作之一。全诗由12部诗篇组成,是用无韵素题诗的形式写成。故事来源于圣经旧约。讲述了基督教《圣经》中撒旦(Satan)化身为蛇,引诱亚当和夏娃(Adam and Eve人类的始祖)违背上帝意旨,偷吃禁果,最后失去上帝的恩宠,被逐出失乐园的故事。即使在地狱里,撒旦及追随者仍没有泄气。就象是的开头所讲的那样:这首诗是评判上帝对人的方式,意味着人对上帝的顺从。作者通过对圣经故事的改编反映了其在王政复辟后内心的痛苦以及对资产阶级始终不渝的态度,文体雄伟庄严,这是弥尔顿终生研究《圣经》的结果。
论文关键词:失乐园,革命,宗教,人物形象
  王朝复辟后(1660年),这时弥尔顿双目失明,变得衰老、落魄。这时,他开始了一部伟大著作的创作,希望它能表现出他心中一直渴望实现的雄心壮志。为此,他写下了这部伟大的史诗——《失乐园》。这套12卷本的素体无韵诗大概写于1658—1663,于1657年出版。
  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那样,《失乐园》是想评判上帝是如何对待人类的。第一部:全诗总纲,讲述了整个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第二部:撒旦与众叛逆天使讨论如何同上帝作战,夺取天堂;第三部:讲述上帝决定如何赐予人类恩惠;第四部:描述撒旦在天堂见到亚当和夏娃,撒旦在夏娃的梦中施展引诱:第五部:天使警告亚当要当心恶魔的引诱;第六部:描绘天使与撒旦一伙的战斗;第七部:亚当向天使询问有关创世的许多问题,并一一得到回答;第八部:他接着又询问有关天体运行的问题,但对所得到的回答并不满意;第九部:撒旦化身为蛇,躺在伊甸园里,并指引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第十部:上帝因此震怒,亚当也后悔不已;第十一部:圣子代表上帝宣布将亚当和夏娃逐出天堂,并向他们指点未来;第十二部:天使向他们叙述拯救之路,亚当和夏娃终于离开天堂,失去了乐园。这部长篇巨著的想象力是以惊人的博学为基础的,其中恢弘独特的诗句及对语言音韵的非凡捕捉力令人赞叹不已。作为一件宗教作品,《失乐园》可以和米开朗基罗的西延斯教堂的穹顶画齐名。
  弥尔顿赋予自己的构思以圣经传奇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反动的资产阶级文学研究中就把这首长诗看作一首“圣教史诗”。撒旦对上帝的反抗,展示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而撒旦失去天国的乐园和亚当、夏娃失去人间的乐园则寓意着资产阶级的失败和封建势力的复辟,这些可以通过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1639年,英国革命形势紧张,他回国参加反对国王和国教斗争。在1641—1645年间发表过许多政论小册子,1649年共和国成立,新政府任命他为拉丁文秘书。他写了不少文章捍卫共和国,因积劳过度,双目失明,但仍坚持斗争。王朝复辟后,他受到迫害,著作被焚毁,生活贫困。他用史诗的形式,通过他个人的体会,把他所处的英国革命时代反映进人类的悲剧:围绕对人的意志的考验说明人的自由、幸福。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神。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傲自满。诗人通过他们的遭遇,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是由于道德堕落、骄奢淫逸而惨遭失败。作为一位崇尚自由、民主的共和党人,弥尔顿对国王专制的君主体制深恶痛绝,同情自己也是其中一员的反叛者---失败了的共和党人;弥尔顿是虔诚的清教徒,生长在宗教社会,他一生都英勇顽强地卷入宗教与政治斗争的旋涡里去,他甚至基督教的传统教义---“上帝是至高无上的,永远正确的,而撒旦却是邪恶的化身”。然而,至高无上的上帝与君主专制下的国王何其相似;虽然被上帝击败却仍不屈不挠地想方设法报仇雪恨的“堕落的天使们”---撒旦及其追随者有几乎是失败了的共和党人---弥尔顿和它的同志们的影子。难怪有人评论说,弥尔顿“无意识地站在魔鬼的一边”(He was of the devil’s Patty without knowing it. )他通过长诗宣泄了王朝复辟后的内心苦楚与无奈以及对资产阶级革命始终不渝的态度。
  弥尔顿的技巧特别明显地表现在长诗中的人物描绘上。弥而顿逐渐揭示那些主人公的多面形象。比如,弥尔顿先把亚当和夏娃在一起表述一番,然后用特殊的缩小画面的手法把他们个别地加以描绘;起先是写整个伊甸园,后来写一块小草地,然后写到人,最后分别写到亚当和夏娃。亚当总是英勇、智慧和刚毅的化身。这些品质和生气勃勃的人的魄力结合在一起,这种魄力使他的谈吐举止充满了崇高精神。作者把威严、刚毅而有魄力的亚当表现为人的和谐的形象。和亚当并列在一起的,还有夏娃优美卓绝的形象。弥尔顿对夏娃的抽象品质(贞洁、美丽、善良、温柔)备加赞扬之后,同时也勾勒出她的活泼富有特性的外貌。诗人歌颂亚当和夏娃对这对夫妇的家庭幸福作了诗意的描写:他俩互相关怀,体贴温存;真挚而又纯洁;感情融洽,亲密无间;分担劳动、同甘共苦。诗中Whence true authority in man :though both not equal, as their sex not equal seem’d;这一句主要描述两人优美外形,强调男女外形上的不同表明男女生来就不平等。男人被造出来就为使他善于思考,充满勇气;女人被造出来则为使她柔和妩媚,文雅宜人。男女之间的关系是女人应顺从男人。弥尔顿固执地把他俩的关系称为“由上天主持的”婚姻,从这种意义上讲长诗有着一定的清教倾向。撒旦屈从于权势欲和妒忌心,“犯了法规”,亚当为了自己对另一个人的爱情而“犯了罪”,如果对清教徒说来这两种情欲是同样“不道德的”,那么弥尔顿却是以不同态度来对待的。诗人在谴责撒旦时颂扬了亚当。他所描写的亚当是他在跟自己的女伴一起反抗天堂和地狱的一切力量,而这些力量也正立刻起来反对他时,这确是显得非常美好。宗教的因素促使弥尔顿长诗中的人的形象那样地变了相,使他不可能成为真正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物,而这一宗教因素在上帝、他的儿子和天使们的形象中表现得倒更有力。弥而顿的那种理论认为:天使都是没有情欲的,在他们身上,同样的理智发射出同样的光芒。所以诗人笔下的众天使便缺乏个性,千篇一律。的确,天使们也表现喜怒哀乐,但这只是“美丽的”假面具上的假定性的丑相而已,这些丑相并不是由于情欲的触动而产生,因而是没有生机的。弥尔顿的天使在表面上像人,但实际上是没有人性的,因为他们彼此相似,是同一个观念的表达。在外表生动的众天使的无意识性和冷漠态度中,强烈地表现出清教派的反人道主义本质。这一本质促使弥尔顿颂扬那残酷地惩罚人的勇敢行为的上帝暴君。撒旦的好战、无止境地力求肯定自己的那种个人主义性格,成为长诗主人公精神沦亡的原因。
  随着自己的暴虐而放荡的性子的阵阵发作,撒旦在四周散布死亡,违抗“自然法则”,导人于灭亡,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屈从于那种折磨着他的为非作歹的欲望。他处在自私自利的情欲影响之下的心灵,就不可避免地丧失了自由。
  在撒旦这形象中,应当看到一个个人主义者的面貌,他认为自己个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是整个宇宙的中心,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对于他“一切都可容许”。

代替着封建制度的暴政,建立起全能的、孤单的自私者的暴政,这一暴政把世外桃源变为小商贩的国家,而把乌托邦变为奴隶主的殖民地。弥尔顿反对当时己经产生的资产阶级个性崇拜,这是深具人民性的。然而,在他对十七世纪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攻击中,也表现了清教徒神学者的观点,这就减弱和限制了批判的力量。的确,如果说弥尔顿为共和国政体而斗争,揭露了撒旦,那么在他对撒旦的蛮勇和无信仰的谴责中,不止一次地正好表现了以资本生义制度为基础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活动家所特有的那种虚假和伪善的态度。
  弥尔顿虽然没有亲身参加过当时反对君主专制的斗争,但是他善于在长篇史诗的范围内尽量写出了战争的威力、可怕的革命情怀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弥尔顿不仅仅是描述英雄们的宏伟的战斗场面而已,他同时还歌颂了他的同时代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失乐园》是一首不朽的英雄史诗,

参考文献:
1.桂扬清. 吴翔林《英美文学选读》[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6年
2.崔宝衡.《外国文学名篇选读》[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
3.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年 119
4.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 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年2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