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浅谈曹操形象的时代审美

2015-11-09 11: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出身于宦官家庭,却反对宦官专权。他在“天下大乱,雄豪并起”的时局中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地位。他审时度势,用人唯才,因地制宜,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远征乌恒,平定关中,为魏国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厉行法治,赏罚分明,建立了一支威武雄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他精兵法,善诗歌,是建安文学的领袖,而这样一个在封建统治阶级中少有的杰出人物,却长时期受到文艺作品中形象的影响,招致非议以及不公正的评判。
一、小说酿成的误解
      人们对曹操的印象评价大多来源于《三国演义》。其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夸张刻画都让曹操背上了白脸奸臣的罪名,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宁负天下人”的利己私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阴险野心,“梦中杀人”的虚伪狠心等等。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为了渲染人物形象而夸大了历史,运用多种情景突出了曹操的奸险歹毒。这些虚化夸张的故事固然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使三国中的人物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对反面人物中阴险毒辣的奸雄曹操、还是对正面人物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形象塑造,都体现了《三国演义》瑰丽无比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并非一部史书,因此我们应该将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和历史形象进行区别性的对待。凭借这些文学效果,世人为曹操戴上了诡计多端和残忍自私的帽子,这着实是一种天大的误解。
二、曹操的功与过
  一个历史人物在现代人的眼中该如何评价,论其丰功伟绩还是应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虽然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与农民阶级对立,发动战争、狠心杀害贤臣、处死神医华佗、毁灭医学宝典等等。但是,他的功绩同样是让人不能忽略的。他的聪明才智毫不亚于诸葛亮,诸葛亮也曾赞其“此诚不可与争锋”。
  首先,他是治世之能才,取得了 “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优势。曹操发动一系列的兼并战争,统一了北方广大地区,为今后民族大融合乃至中华的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又革去了一些东汉的恶政,依法治国、任用贤臣、整治风俗、严禁淫祀。他实行“兴屯田以蓄军资”的政策,不仅能够恢复生产还缓和了阶级矛盾。在用人上,他并没有唯我独尊,反而大力招揽人才,鼓励大臣们举荐贤士,可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在军事谋略方面更是与其政治才能不相上下。著名学者张作耀的《曹操传》总结了曹操的军事功绩,并在其中深刻的分析了曹操的军事战略。他严格的以军法管理军队,赏罚分明,在无形中使军队有了很强的纪律性,作战实力也必然提高。曹操在每次作战后都会总结战争的得失和经验教训,并且利用古代军法和军书,将那些经验注入实践中,形成了他独具一格却又丰富多彩的军事思想和理论主张。
  曹操的文学修养及其成就我们是有目共睹的,据史书记载“曹操昼讲武策,夜思经传,横槊赋诗,所作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丕称颂父亲“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曹操仿照汉代乐府诗体,但并未摒弃传统,不仅发展五言诗,更是推崇了四言诗,开辟了自由创作的先河。他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发展,更是其领军人物。曹操喜书法善音律,在建筑和土木工程方面也同样精通。他注重修生养性,喜结方术之士,不仅文学素养及其成就令人折服,他的多才多艺更让人钦佩。
三、古今名家品曹
  人们对曹操的功业及其为人处事,评论虽多但意见分歧也大。原任汉太尉的乔玄鼓励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历史上,第一个给曹操以肯定评价且是极高评价的人是何顒,专门“核论乡党人物”的许劭给曹操的评价是最为世人所重视的“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但是,在晋人孙盛《异同杂语》中,这句话被纂改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样一来颠倒了的评语,经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渲染,曹操的“乱世奸雄”的形象从此就深入人心。
  陈寿赞誉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句对曹操的评价史学家认为是很高的。而王沈的《魏书》书中对其评价却更胜一筹。唐太宗李世民在《祭魏太祖文》中也评价了曹操“帝以雄武之资,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之功异乎往代。”北宋年间耿直的历史学家司马光,“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 是他的治史态度。在《资治通鉴》中他以曹魏继汉统,即为“帝魏寇蜀”、“尊曹抑刘”,他对曹操公平看待并肯定了曹操的功绩。
  在近代,曹操因文学作品对人们的影响而成为生活中极典型的人物形象,引起很多学者的重视。大文学家胡适认为《三国演义》的亮点就在于它的“过抑曹孟德”,事实上,曹操的才干要远远大过刘备、孙权等人。近代第一个为曹操“翻案”是著有《魏武帝颂》的章太炎,他赞扬曹操高超的武功,称其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更是欣赏他节俭倡廉的精神。除此之余还称赞曹操的政治能力、军事才干以及聪明绝顶的智慧。鲁迅曾经说过:“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到:“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进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
  曹操可谓是由古至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众所周知,有成就的人是不应该被泯灭的。不得不承认在封建社会里,传统的价值观一直深入人心。忠义理念、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作风在当时理属英雄的形象。封建时代,人们只见其奸诈狡猾、阴险毒辣,却忽略了曹操的才干和功绩。他统一了北方,创立了魏国,改革东汉恶政,施行屯田发展生产、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民不聊生的荒蛮之地开始了稳定恢复和发展,这种种功绩是不会被历史所掩埋的。


参考文献:
      罗贯中.三国演义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陈寿. 三国志. 北京:中华书局,1959.
      曹操,曹丕,曹植.三曹诗集.张强,田金霞,解评.山西古藉出版社,2008.
      柳春藩.正说曹操.长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张作耀.曹操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冉云飞,李奎.重读曹操.四川:巴蜀书社,2010.
      王仲荦.说曹操.上海:中华书局,2009.
      章义和.说不尽的曹操.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张亚新.品曹操.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