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屈原的人格意识及其诗学

2015-11-07 10: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屈原的作品蕴含着强烈的人格意识。屈原生活在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最为频繁活跃的 战国中后期,从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圣贤意识、历史意识等思想意识 可以明显地看到南北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屈原身上的体现。屈原忧国、忧民、忧己的深厚的忧患意识以及他受儒家生死观的影响同时又有所超越而做出的对死亡的坚定选择是其人格精神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屈原;人格意识;忧患意识;死亡意识

  屈原一生历经磨难,留给后世的不仅是文学瑰宝,还把自己整个的生命溶入到诗里,忧
国忧民忧己、维护民族大义,也因此屈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者和塑造者。一
部《离骚》就是屈原热爱故国、追求真理矢志不移的真实写照,是诗人洁身自好、心忧百姓
的充分体现。然而,最使屈原成为人民热爱与崇敬的对象的是他的行义,不是他的文采。也
许正因为如此,屈原的人格风采被历代文学家备受推崇,自汉以来,直至近现代文学论坛中,
在忠君爱国的道德伦理层面评价屈原的文学家层出不穷,他们指出伟大的爱国主义就是屈原
的形象,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屈原的性格特点,并且对屈原的性格气质、
品行、人格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屈原人格意识的重要体现
1.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文化精神意识的一种,是一种人格魅力,是人类责任感的表现。已由最初的
因环境变迁而产生的个人惧怕因素,演变成了因国家、民族整体危机而产生的忧国忧天下社
会责任感。屈原生活在战国中后期,各诸侯明争暗斗,战争频发,社会动乱不堪,百姓饱经
颠沛流离之苦。整个社会生灵涂炭、遍地哀鸿,忧患意识存在于每个渴望战火停休,渴望平
和安宁生活的百姓心中。屈原虽放逐,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系心天下沧桑。其作品中也
无不透漏出屈原对天下苍生、对岌岌可危的楚国的忧国忧民之情,正如《离骚》所言"长太
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
顾而不行!"。屈原始终心系苍生,从未停止过忧国忧民的一腔赤诚。
2.死亡意识
  楚国朝政黑暗腐败,良臣疏斥,百姓心离,屈原又遭贬斥,流放江南。面对楚国难以挽
回的颓势和衰亡,屈原深感自己无力回天,便选择投身江水,与国同亡。屈原选择死亡,不
是为了回避逃脱,而是将自己的灵魂、生命紧紧地与国家系在一起。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
关系,其作品内容承袭了神话故事,其思维方式也无可避免的染上了神话的艺术色彩。在屈
原的作品中,屈原以神话思维的艺术眼光来描述和探索死亡问题,同时还多次提及自己的死
亡,明显的死亡冲动表现了强烈的求死欲望和以死殉节的坚定选择,以及对死亡价值的追求。
屈原用自沉殉节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将生命存在的最高价值与楚国存亡的命运捆绑在
一起,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的表现。
其一,屈原描述历史人物死亡的原因,并从道德理性层面评价其死亡的价值。对以残暴方式
剥夺他人生命的方式,屈原强烈斥责,如"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涉江》);对自取自
灭的暴君庸王的死亡方式,屈原说如"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离骚》);对以死
殉节的古圣先贤,屈原则高度评价如"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悲回风》)。
其二,屈原运用隐喻的手法诠释死亡意象。如"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思美
人》),"何芳草之早天兮,微霜降而下戒"(《惜往日》),屈原用隐喻手法来烘托死亡意象,
也表现了屈原对于死亡的独特领悟。
二、屈原诗学艺术特色
1、理论基础:美善统一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优秀的诗人不仅要有才华横溢的文采,还要能够
创造自成体系的诗歌体裁。屈原屈创立了被后世广为流传和鉴赏的楚辞文体,还开创了香草
美人的传统,是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中最有异彩的一等明星。屈原有着丰富的感性经
验和充满激情和幻想的思维模式,把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倾向化成文字和诗学理念,以极
其自然的方式带给大家诗词之美。同时,屈原受儒家思想形态的熏陶,其作品中也处处洋溢
着善的味道。屈原认为只有不断努力提升完善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达到善的境界标准,其
作品《九章*抽思》中,也有阐述说"善不由外来",就是这个思想。也许正是由于屈原自
身的正直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才促使自己成为善和美的执行者和宣传者。
 2、思想核心:发愤抒情
  屈原接受过儒家的洗礼,其作品中自然透漏着儒家思想的学说。同样,战乱时期的屈原,
其思想和作品也会无可避免的留下鲜明的当代烙印和个人价值所向。
屈原的心中是有个梦想的,他的理想是楚国统兵天下,战乱停休,百姓人人高尚纯洁。这个
理想与生灵涂炭、腐败至极的楚国现状形成强烈对比。巨大的落差所引起的感慨悲鸣,也被
屈原带进了诗歌之中。然而更大的悲剧在于,屈原深知自己的理想会被残酷的现实毁灭到灰
飞烟灭,却又为了达到毁灭的永恒,明知其不可为之而为之。同时,人生的悲剧产生的满腔
悲愤之情,也成就了屈原诗歌创作思想的伟大和辉煌,发愤抒情的思想核心使其作品带有具
有强烈的社会批判倾向和现实主义色彩的诗学精神。  
 3、艺术实践:个性鲜明
  屈原显赫的身世和良好的教育基础,是其诗歌创作的基础,同时也为屈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
滋生的土壤。无论从客观的家族背景,还是主观的个人素养素质,屈原都有骄傲的成本,正
如与天地兮齐寿,与日月兮齐光 所言,屈原也毫不忌讳的标榜自己的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
尚的道德节操。但是,屈原历经生活痛苦,其长期郁积而成的满腔怨愤之情,显然不是儒家
倡导的思想。这样鲜明个性化的思想特征,再经过屈原深刻而独特思想润滑,凝聚到作品的
字里行间,就形成了充满哀怨愤懑的个性化的情感内涵。因此,屈原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的
存在,则是对其整个创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其诗学精神所据以形成的
深厚的内在心理基础。
 
结论
  忧国忧民的屈原一生饱经磨难,却一直心系楚国,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有施展的余地。屈原的
思想具有超时代的独特性,其对死亡价值的追求,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以及鲜明的个性化思想、哀怨愤懑的情感内涵,都在其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参考文献:
唐祖敏. 论屈原人格意识生成的文化渊源和背景. 菏泽学院学报, 2008, (06).
赵佳丽. 屈原双重人格的文化思考.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02) .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