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人性的自我救赎--对康拉德的《吉姆爷》弗洛伊德

2015-11-07 10: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与本能伦,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了吉姆在\"帕特那\"号上那有悖道德的一跳的深层原因以及吉姆后期的道德发展给我们的关于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巨大影响,意在警示那些在面对死亡考验时畏于承担责任的人们:真正的困难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内心自我对死亡的恐惧。   

关键词:吉姆爷;人格理论;道德丧失;心理分析;生与死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崛起时的杰出代表,是一位承前启后,杰出而深刻的作家。他本人"反对将作品作为人们消遣娱乐的印刷品"的思想,深刻地体现在其丛林小说《吉姆爷》中,他认为"艺术的尝试是在宇宙物质乃至生命的事实中寻找基本的永恒元素--生存的真理"。《吉姆爷》成文于康人生的巅峰时期,它的独特价值在于展现了面对生死考验时人的本能反应:拥有巨大能量的本我无意识遵循快乐原则冲破"自我"的束缚,不顾现实原则的操纵,与代表社会道德力量的"超我"产生冲突。对于吉姆而言,"自我"的调节能力无法控制来势汹汹的"本我"的挣扎,于是那名誉扫地的"一跳"也就不足为奇,正是"自我"的不断协调与努力,使得吉姆最终为了"去证明他的权利,去征服这无奈命运自身"主动承担罪责,克服了潜意识中一直存在而他不愿承认的对死亡的恐惧,英勇死在头人的抢下,重建了一度失去的道德乐园,用死诠释了一个晦涩的人生哲理:似乎只有死才可以避免人类的堕落自私以及一切不可克服的恶习。
一、 "失乐园":道德丧失
     因惧怕死亡--"无底的深渊就来抓住了, 星光从他头上消失了, 上面漆黑得好比坟墓里的穹窿--他年青生命的反抗--末了那场惨淡的结局。"而从众的"一跳",让吉姆逃生上岸后瞬间臭名远扬,受辱终生,从此殚精竭虑只为弥补自己的那"葬送了生命的一切光彩"的罪一跳,重建道德乐园。
     从心理的角度看,弗洛伊德的"过失心理学"认为,人的所谓"微小的"过失或失误,不可小觑为"由于轻微的功能错乱,是精神表现的失调所致",事实上,"过失"所反映在心理程序中所指有深刻的心理研究意义。,这些与弗的"人格理论"和"本能论"密切相关,即"心理活动或外部行为的基本能量都来自于无意识,无意识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任何意识实际上都要受到无意识的缠绕"有关,然而本我作为最原始的无意识,有强大的心理能量,它按照快乐原则寻找出路"。"人格理论"中第三层次的"超我",与处于第一层的"本我",需要通过"自我" 的引导,如骑士(自我)和马(本我)的关系一样由自我来协调控制,以使"本我"和"超我"达到现实上的平衡。
  结合以上理论来看:吉姆是一个"超我"与"本我"精神失衡的典型。本能自我拯救了肉身 ,价值自我则要放弃肉身 ,寻找更高的 "满意的解脱" 。逃生是吉姆肉体得救、 灵魂受难的开始: "一切都完了", "我跳进了一个无底的深渊。 " 整个生命的光彩意义都在黑暗中随着大船沉没了。是他苛刻的道德准则导致本我欲望压抑后的瞬间迸发,体现为心理的天枰倾向了"超我",结果是:"本我"的报复使他本能地"一跳",实现了本我的"快乐原则",但也失去了长期构建的道德乐园。与《吉姆爷》异曲同工,弥尔顿的《失乐园》中 撒旦幻化成一条诱惑亚当夏娃的毒蛇,戏谑地让这一对懵懂的上帝的宠儿在咬下苹果的瞬间,被放逐到世间,并被原罪折磨得累世沉沦,同时也让伊甸园名存实亡,轰然倒塌,撒旦之如亚当夏娃,就如本我之于吉姆,在本我巨大能量爆发的瞬间,吉姆苦心经营的"伊甸园"支离破碎。
二、 "复乐园":自我探求与救赎
     受十九世纪最后二三十年的社会风气影响,弃船逃生时,水手们借口是:船上的英国人种以外肤色的游客,与船内物品无异。对外族人的弃之不管一如抛物保船一般理所当然,不受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约束。这种行为为吉姆所不齿,而同时他也存在困惑,"人生来就是一个懦夫 ,否则作人也太容易了。...... 但是 ,廉耻 ,廉耻 ! 那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个人与生俱来要面对的共同难题,"即在行动与价值、必然与自由、本能欲求与文化诉求的两难选择"为重建意义的王国 ,吉姆从一个港口逃到另一个港口 ,拼命寻找献身的机会 ,"勇敢得像十足的魔鬼", "一个不怕死的疯子"。吉姆艰难的自我救赎之旅从他疯狂寻找献身机会开始。这之前,吉姆也有潜心思过的过程,与支斯得尔的利欲熏心不同,吉姆的道德价值观既不是丧失人性的道德堕落,也暂未企及大义凛然境界,于是他在这一时期给了自己心灵的放逐,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法庭审判后,吉姆进行了长时间的自我探索:再三拷问自己私自跳船的原因,同时也回避内心对于死亡的恐惧。他的口头禅"我不怕死",反而证明了最深的懦弱:惧死。由此推知,吉姆不断寻找献身的机会,在模棱两可中渐渐明白自己"总是不能逃脱的,我得活在人间"。他带着巨大道德枷锁逃到陌生偏僻的巴多森岛上,为马来人办好事实事,捣毁流寇薛立夫的营盘,获得当地人一致好评时,别人称他为"爷"。当地人看到吉姆的努力,而吉姆自己则一次次拷问灵魂,从小说后部分看,吉姆本可以保护自己的生命, 但这个"隐晦的荣誉征服者" ,却要用死"去证明他的权力, 去征服这无奈命运的自身",他主动死在了头人的手中就已证明他在逐步走向人性的自我救赎,这种方式虽然让他在死前脸上"射出一道骄傲而无畏缩的光芒",但这种与白利厄殊途同归的超脱方式,无异于但丁《神曲》所提及的:人类无法得到救赎,唯一的救赎方式就是得到上帝的救赎,无异于一种逃避现实,将一切矛盾的结束方式归结为死亡或外力,而忽略了去试图祛除潜藏与人潜意识中的心理毒瘤,即充分调动自我的约束力与控制力,实现对本我和超我的良好协调平衡。
三、结语
   康拉德在《吉姆爷》中所体现的主题的教育意义因人而异,如何在符合社会观念和法律约束的前提下提高自我道德素养,自我约束和考验,以达到强大的内心世界支撑下的健康完善的文明人格,仍是我们都必须思考的深远问题。
  
参考文献:
弗洛伊德著;罗生译,《精神分析学引论·新论》.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7: 18-42.
康拉德,袁家马华译,《水仙号上的黑水手·序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康拉德. 吉姆爷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北京:198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