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浅谈日本青春残酷电影的特征

2015-11-05 10: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残酷青春电影是世界电影中的一种文艺类型片。在亚洲地区,它较早于日本生根发芽,并且在几十年间已经蔚然成风。本文将列举出日本电影史上几部具有代表性的青春残酷电影并对其所呈现出一些的特征加以分析。

关键词:青春残酷电影;日本;特征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听到"青春"这个词语,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希望、欢乐、浪漫和幻想。毛主席就曾经说过:"年轻人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永远在你们身上。" 拥有青春的人们似乎就可以拥有未来的一切,因而有关于友情、爱情、理想的青春题材电影一直层出不穷。然而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青春可以很轻,同样也可以很重,或者在青春鲜亮的光环下也有其灰暗的本质。
  残酷青春电影,是世界电影中一种文艺类型片,它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以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表现不同时代背景下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少年在生活和成长中的迷惘、彷徨、狂乱、张扬、激情、极端、阴暗、叛逆、恶劣,甚至是赤裸裸地将青少年的性、暴力、犯罪、毒品,以及他们或沉沦或理想的生活状态呈现在银幕上,以此表达自我对青春的眷恋,期待引起人们的反思。
  回顾青少年电影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自上世纪50 年代以来,性、暴力和少年犯罪一直是许多国家青少年电影的首选题材。在这其中,日本的青春电影尤甚,由于牵涉到日本复杂的政治、社会生态焦虑,包括对西方文化和军事帝国主义的忧虑,日本的青春题材电影更愿意涉及尖锐变动的经验素材,在未成年阶段不安的性欲、无因的暴力、越轨与反叛的冲动以及恶劣的家庭关系中来展现青少年的成长过程。
一、暴力和性之下的人性之光
  当人步入青少年时期,"身体在发育,情感在骚动,性器官在成熟,荷尔蒙液在增加分泌,肢体在寻求力量的发泄,父辈理性监控的匮乏,使得他们可以脱离社会生活的约束而心情放纵着青春期萌的各种生命欲望。"在这种条件下,青少年心理的燥动与不安导致他们往往会通过一种对暴力的模仿与对性的崇尚来实现成人的梦想。
  1960年,由日本新浪潮代表人物大岛渚导演的电影《青春残酷物语》以"残酷青春"的角度描绘年轻人面对社会、青春、学运的观念和心态,在当时的社会上取得很大的反响。
  《青春残酷物语》讲述了一对萍水相逢的青年男女真琴和阿清坠入了爱河,但是两人为了学费和生计,不得以干起敲诈的勾当,期间的误会又使两人分分合合,最后阿清终因得罪了流氓团伙脱不了关系而被殴打致死,真琴为了挣脱不怀好意的车主也跌车身亡。
     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暴力事件及暴力镜头,例如阿清对酒吧里骚扰真琴的流氓大打出手,阿清和真琴敲诈所运用的暴力手段,以及最后阿清被流氓团伙截住后想要暴力反抗却被殴打致死的段落。但是如果我们能透过这些暴力事件的过程去观察其动机的话,其实不难发现,这些暴力事件的发生都是迫不得已的,或者说,它们都是主人公被动做出的选择与行动。他们诉诸于暴力的初衷并不是有意伤及无辜,而是为了自我生存或者保护自己心爱的人。
  另外,影片中除了描写暴力的描写之外,性的主题也贯穿着整部影片。尤其是阿清和真子同居以后,他们肆意放纵着欲望,对性超过了对世界其他一切的关注。这不是他们的错,阿清曾这样自我辩护,是时代要求他们这样,他们只能选择了用性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的不满;用性的激情来替代对生活、理想、政治的激情;用残酷、勒索、通奸来替换工作赚钱。性成为他们对抗青春、理想、自由的武器,然而却是注定要失败的武器......如果再进一步深究,这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欲望,性独立,还有生活独立,如果再把这些元素进一步放大,其实就是人性上的独立。
二、"异化"行为背后的异变环境批判
  随着当代青春残酷电影日益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越来越多的青春电影也开始涉及青少年行为的"异化"。"异化"的出现使得青少年的成长由开初的反叛主题变得更为广泛和深远,它是暴力、性以及犯罪的进一步神话,它是一种成年之前的狂欢,在一种极端的越轨行为中体现其成长的深远意义。
  其实人的"异化"是个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前面提到青少年经常诉诸于暴力与性,往往是被动或被强迫的,其实他们的"异化"行为亦是如此,而强迫他们做出如此选择的原因正是他们赖以生存却不断异变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
  由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指导的电影《燕尾蝶》就是一个典型。本片的大背景设在经济鼎盛时期的日本东京,那时的日元是世界最强货币,人们蜂拥而至,到这里淘金的移民称它为"圆都" ,而当地人却称他们为"圆盗"。以固力果、凤蝶、火飞鸿、刘梁魁和阿龙等为首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来自世界的青年"圆盗",他们背井离乡来"圆都"淘金,却落入社会的底层,迫于升级,他们被迫合伙偷东西、卖身、斗殴、印假钞,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犯罪行为似乎数之不尽,但是在岩井俊二的眼中,他们却保持着人类美好的天性。无论是月夜下简陋而愉快的Party,固力果动人的浅吟低唱,还是阿龙对固力果的拔刀相助,固力果对凤蝶的收留、照顾,都闪现出一种质朴人性的光芒。其实导演真正所要批判的是与"圆盗"的友爱、温情相对立的人际关系疏离冷漠的日本主流社会,岩井俊二为我们展现了东京鲜亮的外表下的另一面--一个畸形的大型聚居区,在这里,"凝滞呆板的铁灰色建筑,嘈杂拥挤的街道,还有形形色色麻木地生存着的都市人:为还债而卖命的夜总会老板,为挖花边新闻不惜一切手段的女记者......正是在这样一种畸形的环境中,主流社会的日本人成为了一群缺乏人性、丧失了理想、终日为金钱名利而奔波忙碌的"病人"。正是由于他们对"圆盗"的冷漠、歧视与逼迫,才导致了"圆盗们"以上的异化行为的产生。
  值得一体的是,马克思认为"异化"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这句话其实也恰恰说明了在目前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人的"异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日本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这个历史现象的必 然,他们通过影视作品等形式对人的"异化"以及导致人"异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来进行批判,从而来消减和减缓"异化问题"的进一步深入。

三、爱的缺失及对父权社会的质疑和反叛
  在众多青春残酷题材的影片中,成人世界的概念都很模糊,父辈或是青少年反抗的目标,或表达的十分含糊,有的甚至干脆缺席,再不像从前那样控制着未成年人的世界,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威慑力和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在东方儒教的传统文化里,长期存在天地君亲师一体的思想,社会传统核心都以父权制思想为基础,并且一直到现在,整个社会的秩序体系仍然维持于已有的父权制状态。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运转使各种竞争愈发激烈,同时也带来了传统价值观的重大转变。目前许多中年人面临失业危机,导致社会和家庭里的"权威"逐渐消失。特别是生活在日本社会边缘中的男性,由于经济处境的困难,难以得到像样的"家庭",说起"父权",他们的力量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种成人世界的削弱理解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爱的缺失;另一个层次是对父权社会的质疑与反叛。
  由日本导演深作欣二导演的《大逃杀·东京圣战》这部电影可以说将这两个层次发挥到极致。本片讲述的是本世纪初,一个国家彻底崩溃了,失业率超过15%,青少年犯罪率上升,成年人失去信心,并且惧怕青少年,因而国家通过了一项名为"BR"的法案,每年都会有一班初三学生被抽中进行杀戮游戏或曰生存体验,他们会被带到了远离文明的孤岛上,为自己的生命进行你死我活的厮杀,最后一个存活下来的人为生者。由此可见,整部电影的内容就是在一个"父权社会"遭到极大动摇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另外,电影中的具体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构成了"爱的缺失"之现实。在电影开始不久,男主人公七原秋也的父亲就因为失业不堪生活的重负而上吊自杀,死去父亲的脖子上挂着一长条卫生纸,上面写满了"秋也努力!秋也加油!",这就意味着秋也将孤身一人承担生活的重负。影片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北野武饰演的教师、同时也是BR法案的一名执行者,作为父亲而言是受排斥的,他与女儿之间有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父亲对女儿而言是近乎缺失甚至仇恨的对象。
  其实,成人力量的消无,给这群半大孩子们带来了精神上的自由与无忌,也造成了他们与社会秩序的隔绝与断裂。在精神上,他们更像是流浪的孤儿或无羁的浪子;在行为上,由于他们必须要找到一定的寄托与依靠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于价值,因而他们会对现存的"父权社会"产生质疑甚至加以反叛,其具体表现就是打破社会的权威、法律体系、规范或者传统伦理道德、国家权力(社会秩序)等所有对欲望的压抑机制。
  《大逃杀》里参加游戏的那个班级四十多名学生,虽然被迫参与到杀戮游戏中,但是相当一部分人都是极力反抗的,他们当中有的拒绝将屠刀面朝向自己的同学朋友,有的集体的自杀,有的组成同盟破坏监控系统,有的设计计谋接近并狙杀北野武,总之,各种各样的反抗行为都是属于反叛"父权社会"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象征,只是以一种相对极端的方式来表达。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当中的几个年轻人能够在彼此身上互相看到自己所欣赏与向往的品质,并彼此激励,共同成长。对他们而言,这份友谊伴随左右,是他们成长的见证,更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于是他们组成了"同盟",共同栖身于"父权制"社会的夹缝中继续生存、探索。
  
                               结语:
  众所周知,在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青少年往往只是一个边缘化的人群。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决定了青少年电影在展现其成长的痛苦与烦恼时,为引起社会的关注,必须以一种相对极端的方式来表达,以便于对社会构成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同时,青少年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片,"和其他不同类型的故事片比较起来,它只有在引起争议或者获得极大赢利时才会受到认真对待。"这是青春残酷电影得以存在的关键,也为各国青春残酷电影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土壤。日本由于其国情和社会现状的特殊性,经过五十年的发展,青春残酷电影已蔚然成风。
  当然,青春残酷电影并不完全是批判,它记录的是青少年成长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过程,这些过程在这里被集中被放大,构成了一幅美与暴烈交织的成长画卷。而对于我们来讲,在每个人的成长时期,都会经历焦燥、无为、孤独、粗暴等一系列消极性情感,而青春,正是在这种消极与积极,或者说是否定与肯定的两极结构的互动之中,一步步地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因而,我们应该以一种包容和关切的眼光正视青春残酷电影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李瑞东,《观音山》:将残酷青春电影进行到底,《电影评介》,2011年第七期.
王平、汪献平,青春残酷物语--当代青少年电影的另类表达,《电影评介》,2007年20期.
范志忠,《世界电影思潮》,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2页.
刘磊,青春残酷物语,《电影评介》,1999年04期.
李炳(韩) "父法"秩序的制约与父权的弱化,《艺术百家》,2006年第5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