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浅谈子贡经商之道

2015-11-05 10: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子贡是无可争议的儒商始祖,作为一个儒者,能在商业领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与子贡的求学经历分不开的。我们认为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孔子所传的《周易》,其中的\"时\"、\"几\"思想对子贡的商业成就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子贡; 《易》; 时; 几

  子贡(前520~前456)早年就从事商贾,其经商之道影响深远,开历史之先河,是无可争议的儒商始祖。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几个商人中,子贡是他极力推崇的一个。并说: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1】
  这说明了子贡在经商过程中,依靠自己的经商之术,从商之道,谋商之略来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行情,大胆推测、把握市场物价高低的最佳时机,毅然做出决策,将储藏的货物以最理想的价格卖出去,从而获得可观的效益。子贡作为儒商始祖,我们试想这其中可能的原因,子贡从师于孔子,曾跟随孔子学习,而孔子传习六经,因此可以推测子贡有可能学习过《周易》。
  虽然《史记》、《汉书》所记载的先秦至西汉初儒家传《易》世系中没有子贡的名字,这从表面上似乎对子贡曾学《易》的说法构成挑战,但是,我们将在本文中分析并考证子贡与《易》的真正关系。
  案马王堆帛书帛书《要》载: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繁。'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榘方也,前羊而至者,弗羊而巧也。察其要者,不诡其福。尚书多于矣,《周易》未失也,且又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予乐尤于此乎?":"如是,则君子已重过矣。赐闻诸夫子曰:'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则是用倚于人也,而可乎?"子曰:"校哉,赐!吾告汝,《易》之道,良□□□□此百生之道□□《易》也。夫《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妄,渐人为而去诈。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避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知之。□□□之自□□。予何□其事纣乎?"【2】
  此段文字揭示出许多过去从不为人所知的研《易》史事:如子贡跟随孔子学《易》,两人就研《易》问题进行了辩论,这已成为子贡跟随孔子学《易》最重要的一条证据。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子贡确实学习过《易》。
  司马迁曾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这样赞美子贡:
  "子贡好废举,于时转资货。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3】
  《论衡·知实》:
  "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4】
  《史记》和《论衡》中记载的这几段关于子贡的材料,正是子贡学习《周易》中"时"这一思想的证据,这几段主要讲子贡经商与"时"的关系,而"时"正是《周易》所极力提倡的。
  在《易传·系辞上》中:"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5】《乾·文言》:"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亢龙有悔,与时偕极。......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6】《坤·象》六三:"含章可贞,以时发也。"《坤·文言》:"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7】
  而"时"的意义之大在《彖传》中均有所体现:
  《乾·彖》:"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8】
  《贲·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9】
  《恒·彖》:"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10】
  《损·彖》:"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11】
  《益·彖》:"凡益之道,与时偕行。"【12】
  《艮·彖》:"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13】等等。
  《周易》对时变哲学的探讨,目的是为人生提供一种指导,以提高生命的品质。正如王弼所说,"卦以存时,爻以示变",【14】就是要通过卦爻象及卦爻辞来理解宇宙人生不断变化的道理--"几"。《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几"就是宇宙大境遇的开显,就是吉凶的预兆,而"知几"才能随机应变,变通趋时。作为主体的人,应趋时而作,根据境遇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动,不可逆时而行。【15】而子贡正是深得《易》之"时"与"几"的蕴义,其成就才会如此之高。
  人生要想有一番大的作为,更要顺应大易之时。《文言传》说:"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顺应境遇之势而行,有利于君子进德修业。《周易》就是指导人既要提升自身精神生命之境界,又能直面现实人生,做出适当回应,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人德业俱进,生命充实完满。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中华书局.
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388-389页。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七,中华书局。
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2月第1版,第1095页。
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392页。
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7-14页。
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0-22页。
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4页。
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132页。
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187页。
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38页。
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43页。
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305页。
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8月第1版,第598页。
王贻社、李秋丽:《<周易>"时"的哲学管窥》,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22-24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