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饮宴是人们饮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用以维系共同情感和人文心态的重要手段。我国川南地区,名酒品牌集中,饮宴礼俗发展连贯,内涵丰富,近年来该地区出土的许多文物生动地展现了川南饮宴礼俗的演变历程,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川南酒礼俗的演变规律,充分印证了该区域浓郁而独特的酒文化氛围。
关键词:川南; 饮宴礼俗
宴,通燕、筵,本意是指铺在地上的坐席,后来延伸为宴。饮宴即宴会,是指人们在疗饥、品味之外为了某种目的而举行的具有一定仪式的、饶有风趣的集体进餐活动。饮宴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行为,是人们饮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用以维系共同情感和人文心态的重要手段。一个地区的饮宴礼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名酒品牌集中的我国川南地区,其饮宴礼俗发展连贯,内涵丰富,是该区域浓郁酒文化氛围的独特印证。近年来该地区出土的许多文物生动地展现了川南饮宴礼俗的演变历程,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川南酒礼俗的演变规律。
一、秦汉以来:席地而坐
从川南出土的文物可知,秦汉以来,由于所用宴席家具如筵( 用蒲、苇等植物编织而成的坐具)、席( 用草或竹篾等细料植物编织而成的坐具,面积比筵小)等低矮,川南古人多采取"席地而坐"的饮宴形式。举办宴席时,古人将筵(席)先铺于地上,再根据地位高低、身份尊卑而加席;筵(席)前再摆放搁置食物的几、案、榻等,与席地而坐的筵(席)相配套,这些几、案、榻也往往较为低矮,四角有粗而短的腿,承重能力较强。饮宴时,多采取分食共餐制,有一人独坐,也有两人对坐,遇有大型宴席时则通常伴之歌舞百戏。
二、唐宋以来:垂足而坐
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川南古代家具也经历了由矮到高的发展阶段,与之伴随的是饮宴礼俗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嬗变。西晋以来,随着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胡风南渐,一些类似胡床、交椅类易于折叠、携带的适合游牧生活的家具开始引入中原,中原饮宴礼俗开始发生相应变化,但席地而坐仍为此期主流饮宴礼俗。至唐五代至宋,这些家具结合了中原生活习俗逐渐发展为座椅、凳、高腿榻等并普及开来,由此改变了历史上"席地而坐"的宴饮方式,人们因此可垂足而坐、凭桌行宴饮酒。2002年川南泸县出土的宋代石刻浮雕中就有大量反映高型家具如交角椅、靠背椅、圈椅、桌子等画面的出现。其中的宋墓靠背椅石刻画面中,靠背椅左侧为一手持团扇的端庄侍女,右侧为一盛满美食的餐桌,充分反映出此期川南地区分食制向合食制的过渡,饮宴礼俗上则基本形成为一席制。
三、明清以来:围坐八仙桌、圆桌
明清以来,宴饮的桌子有了重大革新,此期广泛使用八仙桌、圆桌。八仙桌结构简单,用料经济,形态方正,结构牢固,它的出现使人们饮宴礼俗随之发生鲜明的变化。"八仙",顾名思义,此桌以坐八人为宜,且座次区分十分严格,一般以"面南为尊"。我国因地域不同,有南北两种座法。南北方座位虽略有不同,但上座、尊位则完全一样,以面南一方为上座、尊位。上座两边又有左右之分,并以右为尊。时至今日,人们沿袭古制,仍将右席视为上席。川南地区受中原移民文化影响,民间至今延续并流行北方通行座次的饮宴习俗,即上座右边为次上座,左边为次次上座,对面为下座,并在北向席位中设一"东道"。在此基础上,则又变通细分出若干宴饮礼仪。如桌子摆在室内,则以对着门一方为首席,入座者一般为尊者、长者。若遇特殊情况如面对门的座位较狭窄,则以最少受干扰的座位为尊,将贵宾安排于此座,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入席时,一般会互让座位。总之,饮宴时需依客人身份、年龄其依次就座,否则即视为失礼。圆桌据考证大致出现于康熙乾隆年间。此新型桌的便利之处即在于三五人、七八人皆可围桌而饮,即便有不速之客,临时加座也未有不妥,不像八仙桌有人数限制。其座次也大致按八仙桌中北方通行座次安置。此外,圆桌还有"团圆"寓意,尤其适用于家宴。至清朝中期以来,这种按长幼尊卑男女围坐圆桌的合家欢式饮宴礼俗就在各阶层逐渐推广开来,并随之传至酒楼。
需要指出的是,川南一带因偏处西南一隅,清末民国时期即在国内多数地方已经消失的酒礼饮宴之俗却得以在民间留存,并成为川南酒文化独具特色的重要内容。如川南古蔺、叙永等山区的宴饮习俗,受彝族等少数民族宴饮习俗影响,多有围坐火塘进食之规,其座次也多按八仙桌座次进行安置,饮酒过程中人们端着酒杯依次轮转(称为"转转酒")饮酒风格则颇显粗犷,体现出川南一带居民崇真求实、耿直豪爽的饮酒习性。此外川南农村至今流行在田间院坝里举行田席,田席宴饮座次方式也以八仙桌座次安置,并以门前八仙桌为主桌,最为尊贵,以此为中心,两边为次,离中心越近者表明其身份、地位就越尊贵。
从汉至今川南饮宴礼俗的历史演变来看,其演变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饮宴家具的变革得以实现的,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除此之外,建筑形制的演变、礼制观念的演进及地理人文环境因素等亦是影响川南饮宴礼俗变革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应成为学界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