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转向与面向--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新动向---评《认

2015-10-10 09: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应该结合着自然科学研究的已有成果,坚持科学化方向,重新面向审美经验问题的研究,对“审美认知机理”进行探索和揭示,切实地推动“审美认知”转向的生成。《认知美学原理》体现了这种研究动向。

关键词:认知神经科学;审美认知;《认知美学原理》
2011年3月,吉林大学李志宏教授的《认知美学原理》一书面世,该著作由教育部社科中心“高校社科文库”资助、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在“认知神经科学与美学”之间进行学科交叉研究的美学著作。作为一本美学专著,它的出版,在某种意义上标志了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中的科学化方向的凸显和“审美认知”转向的生成,也使得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在科学化方向上与国际美学研究中的认知科学转向得以接轨,达成对话。该书作者在复杂的美学史问题背景中,在对丰富的美学史料的理解基础上,结合现代认知科学的先进成果,对美学中的一些根本性理论问题,做出了系统性的思考,进行了原理性的探索,最终以“审美认知”为核心,创造性地阐发为认知美学原理。
  作者认为审美,就是“一种经由对事物外形加以知觉并形成非利害性愉悦快感的活动。”而“审美认知模式”是这部专著进行理论组织的关键词,正是审美认知模式,使得我们的知觉成为审美知觉,使得我们的活动,被实现为审美活动。作者以生物进化论、神经生物学、脑神经科学、发生发展心理学等学科为依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审美认知模式的形成前提是形式知觉模式的建立,形式知觉模式的建立是以生存的利害性、功利性为基础的,正是在这个功利性的生存进化、生活实践中,形式成了“有意味的形式”,理性积淀为直觉,“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审美认知模式建立之后,则具体表现了审美活动过程中的非概念性、非欲念性等非利害性特点。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的理论问题和现实表现,都能在以“审美认知模式”为中心的问题框架中得到相应的合理解释。
  当代中国美学的研究进程,从认识论研究方向之后,大致经历了实践论转向、存在论转向、生活论转向。这些转向,有力地推进、拓展、深化了当代中国的美学研究,使得一些问题在哲学层面逐渐辨明、澄清,但是,同时,这些转向也是一种规避,是一种绕道走的研究策略。因为这种研究思路很难面对美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即审美活动的发生问题和审美经验的生成问题。这个核心问题一度曾是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主流研究领域。但是,搁置了。其原因,在今天看来,是自然科学还没有能够提供出足以解释和解决审美经验、审美知觉的研究成果。回顾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尤其是其中的三大发现,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自然科学成就有力地冲击着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并越来越清楚地揭示出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性质。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正确解决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并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今天,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脑神经科学已经发展到足以再次对人们的认识进行一次根本性、革命性变革的程度,我们的美学研究也应该积极地、辩证地与自然科学研究相结合,从而完成美学研究的变革,这种变革,只要是基于事实,就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新的历史形式。
  目前,“认知科学与美学”在国外大学和美学界的研究已形成“审美认知”主题和转向,这一转向是当代美学研究不能回避、不能忽视的方向、动向。捷克查理斯大学的特瑞兹?哈沃瓦(Charles University, Tereza Hadravová)在《Approaching Cognitive Aesthetics 》一文中指出的:“认知美学”这个术语在二十世纪的历史中,它表示一种融合,即美学融入认知科学,反之亦然,即认知科学融入美学。”这种“审美认知”的研究和转向,一方面是美学史本身的问题日程。对审美认知的研究,是美学史尤其是经验主义美学发展到今天,必然提出的一个问题日程,从审美经验到审美知觉,再到对审美知觉过程的科学揭示,即审美认知。另一方面,也是认知科学发展所提出的日程,因为它要解决认知当中的一个复杂认知---审美认知。从目前国外“审美认知”研究的学科分布、人员构成来说,一部分是美学家,主要是经验主义美学家,一部分是认知科学家,凡是设有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的大学、科研院所,都不能回避审美认知,而必然有或应有审美认知研究课题组。
  在这个背景下,当代中国的美学研究似乎更应该在经过众多的“转向”之后,重新开始去学会“面向”。《认知美学原理》所建构的美学理论与世界科学化美学的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作为这种“面向”美学核心问题而开启的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审美认知转向的专著,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具有代表性:多学科交叉融汇、思辨与实证结合、理论与现实辨证,既注重美学理论史中的问题梳理、命题澄清,又注重解释的效力,有思想资源、有理论基础、有解释原则、有问题框架、有研究方法、有现实指向,是融汇美学基础理论与认知科学理论,而对美学进行的综合性的基础研究。它不仅仅是借用、移用认知科学成果,而是经过长期思考,所作出的整合。也体现了今天美学研究者所应有的一种多学科跨界视野和方法论寻求。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跃出瓶颈、突出重围,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领域,重塑了美学的理论形象。
  相应地,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从古代以“哲学”为基础的美学在实体论思维方式之下的“美本质”问题研究、近现代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美学在认识论哲学框架中的“审美经验”研究,转向了当代以“认知科学”为学科框架和研究基础的美学中的“审美认知”研究。在今天的美学研究中,这样一种研究思路,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现实指向,也具有学科建设意义。
参考文献:
李志宏.认知美学原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4页.
http://estetika.ff.cuni.cz/files/Approaching.doc.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