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学高深莫测,因为它是人类源远流长的审美文化所孕育的结果。美学学理高迈,所以它是德国古典哲学催生的思辨理念。美学风姿卓越,所以它是主流精神雅化了的青春型学科,学科品格即是一个学科自身素质的凝聚与疏通,也是它与学林众科的酝酿与斟酌。
关键词:美学; 人文; 西方现代哲学
美学作为一门自律学科诞生于德国美术家鲍姆嘉通《美学》一书的出版,此书出版标志着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从此自立门户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学科问题,从1750年美学诞生之日起就是人文主义的金字招牌,它不仅把审美文化的人文精神推倒极致,而且把启蒙运动从宗教神学那里夺来的桂冠带在人类的头上,鲍姆嘉通把感性学统一划分为美学,也就是说作为美学在人类的心理活动占据极大的地位。美学作为感情认知的科学区别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
在鲍姆嘉通后康德和黑格尔对美学理论体系做出积极努力,在感性学的基础上以感性的思考作为中心,致力于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的问题,他们各自的哲学立场构建各自的美学理论。康德抓住想象力这个中间媒介主要分析审美心理机制问题,黑格尔把艺术加上古希腊美学传统,对美本质的构建,这三种美学研究范式成为后来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典范。
之后,西方现代美学打破了黑格尔美学的形而上学体系,随之取代的是多元化演变的新局面。西方现代美学已精神主题回应美学问题,宣扬的是人类本身的欲望、本能、直觉,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主要论题是审美经验问题、艺术与审美经验问题,艺术与审美经验问题相辅相承,西方现代美学直接来源于西方现代哲学对大众审美意识无充分重视只具有学理价值。
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直接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所以构建自己的美学理论成为美术家的首要选择,上世纪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为批判美学研究课题中的唯心思想,确定了美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美学的论述不足对于当时中国美学家就有了阐述的空隙,这时所争论的不是美学问题而是主管或客观的非美学问题,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是50、60年代美学讨论的延续,提出了用实践结合认识美学的主体可客体的两分状态,用实践活动来为美学找一个可靠的根基。上世纪90年代初的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论争是中国第三次美学论争实际上两者的论争就是西方古典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的争论,实践美学依附于唯物主义也就是康德的主体性哲学,后实践美学依附于现代西方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
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核心是美学的逻辑起点,启蒙运动的科学主义思想是美学的精神支柱,启蒙运动的意识形态规范是美学的政治底牌。人文主义使美学自信是人类的福祉,科学主义使美学有了客观性的标签,意识形态化使美学得到了主流话语的嘉宾席位,围绕着人文主义的枢纽美学是一只放飞最高的风筝在美学的折光镜下人文主义的积极意义似乎发挥到了最佳的生存状态,深入透视它的自救自赎精神和出神入化的境界才能真正领悟美学的超凡品性,这种超越品性称作临界精神,美学具有清醇品性的原因是坚守与文史、哲学互根的学术基础、理论建树,坐落在大人文的广阔领域,保持了亚人文和超人文的原始脉络。自然生态和神圣文化给了它源源不断的两端思想,天人合一的境界构成其“原始以药终”的原点,回归而生生不息,开拓而头头是道。天人合一境界是中国学术对世界美学的贡献,在这一层面西方美学从中国文化中获益匪浅,美学对临近学科的兼通吸取和浅生和暗长主要以以下几种方式:1、渗透粘合—美学向文学艺术的蔓延与诗学的共通2、移花接木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与自然科学的联姻3、生吞活剥—美学对感性学的超越对丑学的鲸吞都有自我中心主义之嫌疑,从根本上看向他而生是美学成长过程中的入世的特征,一方面博采众长毅自强二和合众生已互补。
美学意味着人类独尊美学学科对人类爱美天性的独尊和对人类性本善的独靠,揭露出了学科稚嫩的可爱与可怕,美学是审美文化的升华美学与真实科学有一定的公度性,但根本的人文秉性与纯粹的理性之真有一定的差别与完全科学理论不同,审美文化之编张为真失正为雅失中为贵族唯美失和为高强度兼并失善,美学是人类文明的空隙添加漂亮的补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