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基于地域文化的 城市家具 设计研究

2015-10-06 15: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内容摘要:文章基于文化的角度探讨“城市家具”设计的地域特征。以武汉市为例,从楚文化、水文化和码头文化分析了武汉的地域特色,并以此为依托,为该市城市家具的设计提供了一些思路,以求延续城市文脉,提高可识别性。
  关键词:城市家具 地域文化 武汉市
  
  “城市家具”是被集中和使用于城市中的物体,如邮箱、果皮箱、电话亭、休闲座椅、公交候车亭、交通指示标志、广告牌、照明设施、花坛、宣传旗帜、书报亭等。它是现代城市环境中的重要元素,对它们的设计和处理,最能体现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质。
  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并带有历史传承性,能融合历史和现代文明,体现地方人文和自然特色的本土文化。由于地域、民族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民俗风情形成了本土特有的文化特色。在城市大同的浪潮下,一个民族历经多年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符号、艺术等,如果不被后人继承与传扬,就会渐渐没落至消失。作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记忆、提高识别性的“城市家具”设计,必须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其城市家具应体现出与重点城市相配的水平,设计要与城市的地域文化一脉相承,要与楚文化、水文化、码头文化相吻合,与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共鸣。
  
  一、楚文化
  “城市家具”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它的存在不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行为与活动要求,更在视觉上形成许多节点与记忆。www.133229.coM与人们近距离地接触,传达出最鲜明的城市语言,具有提供空间界定、转换、点景,甚至成为城市地标的作用。其设计能否体现出地域特色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要经过精心、系统的考虑,使“城市家具”成为足以凝聚能量、释放活力的区域象征。
  武汉位于楚文化的中心地带,其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通达的地域特征决定了楚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与东吴、南粤、巴蜀交融,是极其多元和包容的。楚文化的载体是考古发掘出来的如青铜器、漆器、绘画与雕刻、丝织与竹编以及玉器、玻璃器、金银器等。楚地青铜器有的结构严谨,铸造精工,气度非凡,如四羊尊、龙虎尊;有的在幻想与现实的交织中,设计别具巧思,如立鹤方壶;有的以结构奇巧取胜,如错金银龙凤图案。楚地漆器的线条是张扬的、活泼的、浪漫的、自由的,是狂放而奇诡的,它不像殷商漆器的狰狞、威严,也不像周漆器那么简洁、朴实,在气质上楚漆器有更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天真的自然气息,是典型的“原始浪漫主义”。其艺术风格瑰丽流畅,情感外露,富于抽象形式美感,是体现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艺术写照。它的独特的艺术智慧和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源于楚民族达观的生命态度,源于他们对精神生命的执著追求与热爱,以及对神秘未知世界和自由精神境界的忘我追求。它的创作既不是纯粹的自然,也不是纯粹的观念,在包容某些自然形式和观念意识的同时,它就是它自身。它所具有的超越模拟的象征意象构成手法,给艺术直觉和想象以极大的回旋余地,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观念的羁绊而获得新的文化价值。它代表了华夏民族文化中被两千多年的历史沉积物所掩盖了的一种传统和一种精神——楚骚、楚韵传统及其所体现的积极进取、发扬卓厉的文化精神。它提供了许多别具一格的视觉样式,不仅反映了古代楚国人的艺术倾向,同时也凸现着中国艺术在上古时期的一些观察特性和艺术感觉。
  从现存器物上反映出的楚文化具有恢弘的气度、精致绝美的品质、凌厉坚毅的风骨,在中华先秦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以符号的形式将楚文化渗透到城市家具中,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延伸文脉和场所感,是武汉城市家具设计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方向。
  
  二、水文化
  《管子·水地》曰:“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水是最无私的,它永远扮演着吐新纳旧的角色,永远都愿意给人们最好的一面。孔子倡导“智者乐水”,是因为水的透明让人想到圣洁与崇高,水的色泽让人感受生命的灵性,水的流动让人感悟它的活力,水的随物赋形让人联想其变通,水的平静让人体会其柔美,水的汹涌广阔让人惊叹它的威力,水滴石穿让人折服于它的坚韧。水似乎具有君子的德、仁、义、智、勇等所有品格。《堪舆漫兴》曰:“山旺丁,水旺财,只见山峰不见水,各为孤寡不成胎。”《管氏地理指苎》曰:“水深处民多富,水浅处民多贫。”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从3500年前古“云梦泽”旁盘龙城的兴衰,到三国时期占据长江天险的武昌城的兴起,再到汉水改道后汉口的繁荣,以及近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快速发展而成的“大武汉”。同全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武汉市的水资源优势突出。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点缀其间,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数第一。丰富的水资源为武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的人文历史就是水兴武汉、武汉兴水的历史。源水而发、因水而兴,其城市之根就是水,文化之根就是水文化。因水患肆虐而闻名的龙王庙、江河交汇的南岸嘴、山拥水抱的东湖风景区、全国最大的滨江景观江滩……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武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近几年来,武汉市建设了一批美丽的亲水景观,但在城市家具的设计中,水文化内涵还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课题。中国人爱水,更善于表现水,而水文化的真正内涵就在于它与人的和谐相处,与这个城市的融为一体,相存共亡。把武汉水文化的历史感渗透到“城市家具”中,挖掘和凸显其文化内涵。依托一定的材质、载体使水的个性有形化,寻找武汉之水不同于它地之水的特点,将使城市传承历史气韵,并展现出独有的风采。
  
  三、码头文化
  码头本身并不能称之为文化,但因码头而生的诸多民风习俗和因此带来的地域特征在人们性格中的表现则可以称之为文化。武(昌)汉(阳)双城作为重要的码头自汉末新兴而繁盛于唐宋, 而汉口自明朝成化年间汉水入江口改道固定后才因水而兴, 因码头而发展壮大, 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 继而成为中国四大商埠中唯一的内陆中部大商埠。可以说码头文化是汉口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武汉的两江三镇在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靠码头相联的,是码头让三镇居民有了联系的纽带,也是码头把汉口与全国各地联系了起来。对于四大商业名镇之一的汉口来说,码头就是码头文化的基石。武汉大码头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是汉源性,源于江汉流脉而有汉派特色;二是兼容性,转运八方而会通四海兼容天下;三是开放性,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其本身脉动与世界潮动同步;四是时新性,灵活机变而趋新致新,具有创化、创造、创新品格。表现出务实与豪放相统一、浑厚与精明相统一、谨重与灵活相统一、持守与变通相统一的文化品性;有包容超越的大气、风发激扬的豪气、顽强拼搏的锐气和机敏活络的灵气。码头的遗存、元素符号、长期形成的个性特征和其他的文化遗产一样在一定程度上与历史息息相关,同时还涉及航运贸易、滨水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人文社会、艺术美学等要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这种独特的城市文化,为城市家具的设计留下了许多可利用的元素,将这些文化的精髓所在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必将创造出极具当地风情的城市家具。因此,设计时应保护其遗产的历史原真性、完整性、易读性,同时强调科学性、最大程度的共享性、文化的可持续性。

  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活动的总称。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地域意识、区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受到人们普遍重视,不同的地域性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也是人们为了展示自己的本性,为了使人类经验能够被认识和理解而建造的符号世界。好的“城市家具”要能够使人通过它们了解这座城市。城市家具的形态不但可以暗示使用功能,还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起到传播媒介的作用。城市文化或形象特征代表性因素在城市家具中的引入,同样可以产生地域效果。 国内外不乏好的设计案例。巴黎向来以优良的“公共家具”而闻名,1980年又在传统基础上全面整修并建造新的公共家具。一方面重建那些已成为巴黎象征的“旧式公共家具”,使之成为花都不变的标志之一;另一方面反对规格化的都市生活,创造新时代风格的“都市家具”,让巴黎市民生活在自己的年代里。苏州2005年推出了特色鲜明的公共信息亭,山墙、屋檐、灰瓦构成简洁而淡雅的外观,鲜明的现代感透露出淡淡的古韵,与古香古色的苏州建筑相得益彰。西湖景区边的公交车站框架式的站体选用清透的有机玻璃进行装饰,表面曲线的造型既体现了西湖的漾漾水韵又与岸边垂柳相映成趣。武汉东湖景区磨山公园给来往游客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得益于设计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武汉与楚文化剪不断的关联。水元素的利用也将是城市家具创新设计的原点。还有那种生于斯、长与斯、守留于斯,最终归属于斯的码头文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把握武汉城市家具的设计方向。

  参考文献:
  [1]皮道坚.楚艺术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6.
  [2]周益民,仇海波.长江流域楚地漆器的美术特征辨析[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9(3).
  [3]袁北星.试论武汉码头文化的现代转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4]杜建国等.湖北特色文化资源的建构维度和精神特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5]林海,文剑钢.论城市景观的公共家具设计原则[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12):78
  [6]王思元,牛萌.本土文化对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j].广东园林,2009(3).
  [7]宋树德.街道家具——细节体现城市品位[j].中国建设报,2010(2).
  [8]唐志军.“文化码头”的中国期许[j].商周刊,2009.07.20:41.
  [9]陆邵明.“物——场——事”:城市更新中码头遗产的保护再生框架研究[j].规划师,2010.(9).
  [10]李茗怡.传承文脉构建未来——“上海老码头”创意园区带来的启示[j].上海企业,2010.(6).
  [11]涂文学.关于武汉城市文化个性的几个问题[j].江汉大学学报,2007.(2).
  [12]张一恒,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水”的分析及启示[j].江苏城市规划,2009(3):12—15.
  [13]周婷,晏国彬,习丽.试论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创性”价值取向[j].企业经济,2007(12):113.
  [14]孟月玲.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点浅析[j].山西建筑,2008(10):37,38.
  [15]陈准,胡玮.谈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家具的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8(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