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论张晓刚“老照片”图式的形成

2015-09-29 08: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张晓刚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中的代表性人物,风格注重内省的独白,其运用老照片进行的油画创作,创造出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老照片图式”,具有了典型东方文化内涵。

关键词:张晓刚;老照片图式

  1982年,张晓刚画出了自己的毕业创作《草原组画》。《天上的云》是其中的一幅,画面中突兀而出的三个人物,或躺或卧,撑满了整幅画面,形成了强烈的不稳定感。粗狂浓重的黑色线条勾勒出阔大的皮袍,背景中的天空和乌云,都采用了动感极强的粗大笔触,草地上吃草的马和地平线上黑色 的山坡,山坡上奔跑下来的羊群,创造出一种平静之中蕴含着躁动不安的威胁感。这幅画张晓刚运用了凡高的激情式的个人表现主义,还有米勒朴素的乡村感觉,带有种神秘的感觉,纯洁,真挚的色彩表现,青春的觉醒,朦胧的对性的渴望和未来的遐想……表现出的一种从内心而发的生命的赞歌,画家自己所宣称的“一种灵魂的力量”。这组作品是运用的很激情的表现主义手法,和后来的运用“老照片”图式的作品的理性冷静大不相同。
  张晓刚一直在寻找将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语言的结合,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人生的思考将自己的艺术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张晓刚开始关注到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开始不断的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但是张晓刚的气质决定了他的绘画进入不到社会重大题材中,而是对私密事物的关注。这一系列作品开始趋向与理性和对生死的思考,含有哲理性。偶然的翻看父母的老照片,给张晓刚带来创作的灵感,他于1993年画出了第一张运用老照片做素材的作品《全家福》,也就是《血缘:大家庭》系列。这幅作品是以五六十年代中国老百姓普遍拍摄的家庭照片做素材,也就是以全家福为基本图式创作的作品。作品中出现了一个三口之家:父母和孩子,三个人物造型略显夸张,凸显出那个年代人物的服饰和表情,黑灰的色调和超现实的色彩和光斑,象征性的红线,绘画的语言走向了平面化,一种理性和冷静的基本基调已经奠定,但还残留着少许的表现主义的因素。内涵上更加关注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从这幅作品开始,为张晓刚以后“老照片”图式作品的成熟打下了基础。


  张晓刚在1993年画出第一张“老照片”图式的作品《全家福》,也就是就是《血缘:大家庭》系列的第一张后,但是在绘画语言上还是不够成熟的,直到1994年《大家庭》系列的作品才达到了成熟,不管在语言还是内涵上都达到了成熟。《血缘大家庭》系列的《大家庭之一》,创作于1996年,画面呈冷色调,画中共出现了四个青年的胸像:构图呈棱形排列,三个男的一个女的,最中间是一个头戴灰绿军帽的男子,左右各两个男青年,左边的面部是粉红色调,右边的戴一副透明的眼镜,下边是一个女青年,四个人物统一穿的是中山装,只有女青年的衣服是灰黄色的,其他人都是黑白的。整幅画就像是一张老照片一样,统一的服装在文革那个奉行“集体主义”的时代里,是没有什么个性的,大家照相时都一样,人人平等,照片经过修饰,追求一种共同的模式,相对于现在的照片也要经过艺术化的修饰,为的是人物个性的呈现,而且人物脸型相像,性别模糊,呈中性化,如张晓刚自己所言“我正真想画的不是具体的个人化的肖像,而是画一种类型化、符号化的人,这个人是男人女人都没关系……我在‘大家庭’系列里画的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人”。 全画构图稳定,画面饱满。画面运用了不留笔触的平涂,多次罩染的技法,类似于一种民间的炭精画的技法,平滑而不留笔触,色彩呈中性灰色调,消解了画面的表现性,呈现出一种冷静的气氛。还有就是在人物面部的不同地方出现了淡黄色的光斑,给平静的画面气氛一点打破,偶尔出现的几块颜色让人不要忘记这是在现实存在过的,超现实的颜色又给人以虚幻,不真实的感觉,发人深思。在四个人之间有红线连贯,红线还延伸出了画面,这几根红线不仅仅是连接人们亲情的血缘之线,红线代表的血缘关系不可更改,正如画家说的“家庭不堪一击,血缘牢不可破”。 这和张晓刚从小自己家庭中缺少亲情,渴望家庭的感觉也有关。四个人物头部都被拉长,面部表情木讷,眼神中似有所想,若有所思。这张画以普通中国人全家福式的老照片图式,表达出了作者对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的怀念和反思,将这种私密化的照片形式图式符号化了,上升到了一个意识形态领域,也包含了对这一特殊意识形态反讽。


     在张晓刚06年的作品《大家庭之三》是老照片中的同学照图式,双人式的构图,斜穿出画面的少男少女,穿着标准的服装:白衬衣、黑裙子,阴柔虚幻的灰色调,唯有红领巾是鲜红的。人物冷漠麻木面无表情,透漏出一种幼稚无知但又单纯清澈的感觉。多层平涂的技法,薄薄的颜色,与面部用干涸的黄色擦出的光斑形成了肌理的对比。光斑体现出了一种旧照片的岁月积淀的怀旧感,黄色总是给人一种淡淡忧伤和怀旧。画面中还有几根细细的红线穿梭在两个人物之间,张晓刚自己说是借鉴的墨西哥女画家弗瑞达.卡罗( Frida Kahlo,1907-1954)画中的元素,但在他的作品中代表的是另外一种意义,是一种血缘的关系,人们都处在一个大家庭中。这里的大家庭已经不是局限在画家自己的小家庭中,而是中国这个民族的整个大家庭中,中国人的注重家庭观念,和各种的个人与社会、文化、亲情、友情错综复杂的关系。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的社会形态的特色。“1993年至今的“大家庭”系列,不仅是张晓刚的艺术成熟期,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某种成熟,这种成熟的含义是借鉴而不露痕迹,即在使用西方当代艺术的语言模式表达当代中国人的感觉的过程中,成功地转换为个人的话语。如他在使用旧照片以及作品如何表达某种怀旧感觉时,受到里希特的影响,画面人物之间的红色连线,受到弗里达的影响,乃至人物的“白日梦”的感觉与马格利特式的诗意感觉,以及对中国俗文化的借鉴,都体现出张晓刚在语言上能够成功转换的智慧……”—栗宪庭。1

  2006年的《里与外》系列作品开始由人物转向风景创作,同样的运用“老照片”的图式,描绘了社会主义的新风景——农耕开垦的场面。广阔的田野上几辆红色的拖拉机在前进,大面积的天空,顶天立地的旗杆和红旗,没有了人物,少了压抑的感觉,但还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时代的场景。作品由以前的灰色调还原了风景的真实的色彩,开垦中的农田 、拖拉机、红旗、大喇叭等等,模糊朦胧的画面效果。作品的观念性减弱了,增强了叙述性。在以上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张晓刚运用老照片的图式趋于了成熟,把老照片的视觉资源成功转化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并且将自己的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观念渗透其中,表现出作者对那个年代家庭、亲情、友情的独特理解,还有对集体主义的反讽,使老照片的运用具有了独特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文化大革命”十年史》.高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张晓刚·“内心独白”式的艺术家》.杨倩倩.四川: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
  《中国当代艺术史》.吕彭.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百年生活变迁:1900-2000》.王晓华,孙青.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张鸿渊,(1982-),男,山西代县人,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助教。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