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中国民间美术符号的观念形态

2015-09-28 08: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人们的对生命、财富和安全三大基本生活条件的关切逐渐上升为一种社会化的生活信念和价值标准,转化为规范和制导社会行为的文化观念。这些观念作用于民间美术创作的方式或途径不同,以至于构成作品符号的不同象征。自然地表现出求生、趋利和避害三种观念形态,影响和支配着民间美术的创作。

关键词:符号;象征结构;个性表现;观念;意识
  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将艺术视为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她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符号形式,有别于一般推理性语言符号,它是借具体真实的情感进行情感概念的抽象而创造的非推理性的情感符号。因此,艺术符号不表达超出形象自身的意义,而仅仅是诉诸于直接化的知觉的意义。
  受朗格符号学角度的启迪,我们发现了中国民间美术象征结构的特征。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生命、财富和安全三大生死攸关的问题,普遍表现出及为慎重。在漫长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人们的这种对基本生活条件的关切逐渐上升为一种社会化的生活信念和价值标准,转化为与此相适应的文化观念。因此在民间美术的主题中,也很自然地表现出求生(如瓜瓞连绵、麒麟送子、送子观音)、趋利(如连年有余、刘海戏金蟾、金玉满堂)和避害(如镇宅神虎、神萘郁垒、狮子滚绣球)三种观念形态。
  这些观念往往会影响和支配着民间美术的创作。不仅集中反映了个体的意愿,同时也集中反映了民间社会集体的意愿。这种意愿是靠“存在物与客体之间的神秘的互渗”(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来彼此联系的。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地域反映的民间美术符号不尽相同。如:中国北方草原民族远古时代反映太阳观念的鹿图腾崇拜符号,现在仍然是北方草原文化民间美术的图腾符号;辽河流域原始社会红山文化中猪与龙的图腾崇拜,至今仍然是这里的民间美术特征性符号;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中崇土崇地的黄帝氏族部落的龟蛇鱼蛙图腾崇拜与神祇崇拜,由陇东到关中平原的伏羲、炎帝古羌族氏族部落的崇天崇阳观念的虎、牛、羊图腾崇拜,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古越氏族部落的崇天崇阳的鸟图腾崇拜,及其向北进入山东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中形成鸟图腾崇拜,长江中游蚩尤三苗九黎部落集团的崇天崇阳的牛图腾崇拜,一直到长江上游,至今仍然是其地域性的民间美术符号。这些观念作用于民间美术创作的方式或途径不同,就造成作品符号象征结构的集体观念和个体观念。
  首先,作为集体意识的求生、趋利、避害观念,其中凝结了承传久远的集体心智,使这种心理包含有历史的和集体的成分,而且还在漫长的人类实践过程中通过主体历史实的情境中通过主体向客体渗透地向客体渗透,使那些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客观事物逐渐固定化为观念的代替物,成为特定的符号。例如:虎——驱邪、护生;鱼——富裕、生殖;麒麟——祥瑞、送子;桃——逐鬼、延寿;葫芦——生衍、制恶;方胜——同心、优胜等等。中国古代文献中亦有许多这类记载,如:朱雀“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萱草,“怀妊妇人佩其花,则生男”;“辟(避)兵及鬼,令人不病瘟”,等等。诸多这类符号在民间构成一个社会化的意义系统,形成一种不能为个体创造或改变的集体契约。
  由于这个符号系统的存在,乡民百姓便不可能摆脱传统势力去随意地参照或摄取客观对象。观念中的集体意识指导和牵引人们去关注那些切合目的的、具有“吉祥”定性的事物。因为祖先的经验证明了它们对人类的有益性。在老百姓心目中,用作艺术表现媒介的客观对象并不在于它自身的意义。譬如说人们乐于以鱼为造型素材,并不因为它形态美观或味鲜营养,而是凭它表征着繁衍生命、增进财富的神性和观念。出于对现实需要的关切,人们利用社会化的意义系统,趋同地选择那些“吉祥”的事物作为艺术媒介来表现自我的理想和意愿。正因为如此,民间美术的取材施色似乎“鬼使神差”地显示出相对的稳定性、规范性和趋同性。
  其次,符号本身并不成其为艺术作品,在被采用之前,它只是观念性的存在。只有当民间艺术家在求生、趋利、避害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下,将它转化为物化的可视性形式结构来表现作者自我的观念情感时,艺术作品方告完成。理想和趣味方面显出自己的个性,以致影响他们对求生、趋利、避害观念的理解和表达。于是社会化的意义系统便通过个体的操作,转化成富有鲜明个性的艺术符号。
  如无锡惠山泥人“大阿福”因能驱邪降福,所以又称“阿福”。“阿福”是一件集中体现民间美术象征结构特征和结构原则的典型作品。传说古代惠山曾有毒蛇猛兽为害,后来天上降下一对人形巨兽,名沙孩儿,其神力无比,只要微微一笑,猛兽立即俯首贴耳,任其吞食,从此惠山人们安居乐业。
  人类的意识领域正是一个符号的世界,民间美术符号作为一种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的独特的视觉符号语言,通过组合、转换、再生等过程来表达求生、趋利、避害三种社会化的生活信念和价值标准的视觉符号,来表达自己认识世界和参与社会,制导社会行为的文化观念。
参考文献:
、任玉萍、 胡艳珍.《浅析中国民间美术的发生及艺术特征》.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2期
、查加伍.《民间美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葩》〈中国民间美术丛书〉美术之友- 2000年3期
、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年版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修订本)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年版
、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0年版
、李振球、乔晓光《中国民间吉祥艺术》,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