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欧美工商业的复苏与繁荣,波普艺术开始在这些地区广泛流行,繁荣持续十余年,影响涉及到文化的各个领域,虽然目前波普艺术已经远去,至今却仍能感受到它给美国乃至西方现代艺术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将简要解读波普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工商业文化的关系,波普艺术现代市民特色以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关键词:波普艺术;现代市民;大众文化
现代日常生活是波普艺术诞生和兴盛的温床。“凡俗生活”是波普艺术创造的核心要素,艺术就是生活现实,艺术应回归到生活中,它是一种反美学的艺术理念。波普艺术家所要做的就是在物质世界中寻找精神世界的语言形式,不仅给大众视觉上的愉悦与冲击,更重要的是抹去了生活和艺术的天然鸿沟,这诸多的相似性,给予大众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共鸣。
一、波普艺术的历时渊源
波普来源于英语单词Popular缩略音译,波普艺术即Pop Art,此术语,在1954年首先由英国艺术家阿罗威所创设的。这类艺术描绘所使用的形象,多数从广告、电影、电视、连环画、市场海报等流行文化中取材,也就是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定大众传播媒介可以经常感知到的各种形象的一种再创造,所以波普艺术又叫做流行艺术。
波普艺术最早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英国。第一件真正的波普艺术作品是由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创作的,即是在1956年一次“明日”美展展出的《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变成如此不同,如此的有魅力》的拼贴画,这幅画真实再现了五十年代英国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环境:房间里放满了电视机、录音机等现代家用电器,墙上并排贴着一幅古肖像画和现代化海报。在房子中间站着一位健美先生。他右手拿着一根很大的棒棒糖,上面贴着“POP”字样,一个女工正在用吸尘器打扫楼梯,一位裸体女人躺在沙发上。这也使很多人认为波普艺术的名称由此而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波普艺术与现代城市商业文化密切相关的,恰当的反映现代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
尽管波普艺术最早在英国产生,但是成熟和繁荣期却在美国。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的霸主,工商业的极度繁荣为波普艺术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温床。大众消费的时代促进了大众文化的繁荣,美术上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尽管当时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但是抽象艺术不易为广大受众所认知,而大部分波普艺术作品由于所表现的内容与生活较为一致,对广大受众来说既容易理解又倍感亲切。著名的波普艺术家沃霍尔就曾经指出,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来源于日常的大众文化,浅显易懂,不用费心去思考,每个人在一刻钟内就能成名。也许这正是波普艺术后来战胜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关键所在。
波普艺术表现的就是大众文化。进入60年代,工业革命带来机械化生产,社会物质日益富足。机器批量生产出低成本的产品满足大众需求,艺术风尚随之发生改变,中产阶级的大众文化成为主流,艺术不再是少数精英和官僚阶层的专权,而是相对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而言在大众中流行的通俗文化,是流行、民主和机器结合为一体的文化,是Pop文化。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波普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同现代工商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波普艺术最终在美国兴盛,是与美国社会的高消费和发达的商业文化为基础的。我们可以从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中发现,里面所展现的题材元素再现现代繁华大都市生活场景以及大众所关心的社会主体等等。
二、波普艺术的创作特点
波普艺术直接挪用生活中的形象,采用绘画、拼贴、装置、印刷、现成品堆积等多种手段进行创作,选取极具代表性的视觉元素配合使用了写实手法,表达怪诞离奇和标新立异。例如安迪沃霍尔,他创作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机器生产式的复制手法的运用,突破传统单一的表现模式,以重复元素表达大众趣味。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绘画、印刷、摄影之间跨越使用,大胆尝试印刷、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复制技巧,以及形象的组合排列方法等。
波普艺术创造的元素来自于广泛的现代社会,波普艺术家也在不断尝试反映当时工业化和商业化特征的新材料、新主题和新形势,创作内容与消费主义、商业文化紧密相连。
三、波普艺术的现代市民本色
1957年,汉密尔顿为波普艺术作了这样的定语,即“通俗、短暂、消费得起、风趣、性感、噱头、迷人、廉价、能大批量生产”,正是从这个定语中可以看出波普艺术与商业社会具有相似的品性。
波普艺术站在抽象艺术主义的对立面,尝试新的材料、主题和形式,选取共时时尚的商业文化形象和城市生活情景作为创作的题材,利用类似工商业运作的表现的手法,如丝网印刷、复制连环画、组合拼贴、复制等。波普艺术家们认为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可以直接以现实生活中的物品为题材,而生活中的物品也可以直接作为波普艺术作品,两者具有共同性。
波普艺术家意图是消弭等级的差别,拉近艺术和现实的距离,因而他们的创作似乎撇弃艺术家的传统身份,把自己置身于现实中的某一角色,用这种方式体现了一种社会权利的平等,至少是消费上的平等,沃霍尔曾言道:“美国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它开创了最富有的人和最贫穷的人在本质上购买一样的东西的传统。你看电视,看见可口可乐,而且你知道总统喝可乐,利兹·泰勒喝可乐,想一想,你也喝可乐。可乐就是可乐,再多的钱也买不到比角落中的乞丐喝的更好的可乐。所有的可乐都是一样的而且都很好,利兹·泰勒知道这一点,总统知道这一点,乞丐知道这一点,而你也知道。”
波普艺术依附这个时代的繁华,不去试图刻意去改变或者美化现实,而是忠实的塑造和展现现代社会的种种的合理和不合理,认同和接受现实也许正是波普艺术家的追求,这也正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英国波普艺术家彼得·菲力普一段言论,即“我依赖这些机器、广告、大众传媒生活,生于其中,长于其中,自然而然地享用它们。我不可能像未身历其境的老一辈艺术家那样分析这些图像。”可见,波普艺术家已经融入现代社会之中,当然这种不可剥离的“出身”问题,也正是波普艺术形成的必然前提,这种不是把自己的艺术创造置于大众和人群之上,而把自身定位为芸芸众生的当下普通市民中的一员,他们的理念紧密契合现代繁荣工商业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以一个“现代市民
”的角色,来进行艺术的加工和表达。
四、波普艺术的当代影响
“波普”是一场广泛的艺术运动,反映战后西方社会中成长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观、消费观及其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波普艺术以直观的艺术形式同生活愈来愈近。波普艺术家通过广泛的艺术探索改变了世人评价世界、生活和艺术方式,审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使得艺术通俗化、普遍化,完全揭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王原,《波普艺术的“立场”:艺术与生活的模糊分际》,《湘潮》,2007.06
唐帆,《波普艺术之父理查德汉密尔顿的符号拼贴》,《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苗勇忠,《现代市民与波普艺术》,《艺术理论》,2008.01
马莉,《解读波普艺术》,《新西部》,2008.10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易英,《波普艺术——美国现代商业文化的旗帜》,《艺术思潮与流派》,2009
鲍玉珩,《高雅与粗俗艺术之争——波普艺术到波普艺术泛滥成灾》,《电影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