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服装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当千喜之年的钟声敲过不久,亚洲领导人集体穿着唐装亮相北京时,世界为亚洲着迷,为亚洲的服装业惊叹。旗袍作为中国的特色服装之一,在世界范围书写着五千年的文化乐章。本文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对旗袍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民族;旗袍;服装
服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们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又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装。这些绚丽多彩的服装是中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满族的旗袍不仅仅是满族的传统服装,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在世界服装界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誉为国服。她优雅的形制,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世界各国人民对它青睐有加,在世界舞台上刮起一阵阵的中国风。
一.旗袍的由来及早期特征
袍服由来已久,中华民族以袍为服,早在商代就已经形成,一直沿用到明代末年。那些潇洒、肥宽的袍服一直被宫廷作为礼服而沿用。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历朝历代的袍服都各有各的特点,风格特征也比较鲜明,但是存在着世代承袭的关系,总是在袍服的基本形式范围内加以变化。
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装,它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满语称“衣介”。努尔哈赤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于1583年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事业。在统一过程中建立了名为“牛录”的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就成为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从此满人被称为旗人或八旗人,所着的服装也就被称为旗装。旗人的常装与军装不同,一般是形制世代相传的袍服。古代满族的衣装受周边民族及时空的影响很大,宋以前是从西周沿传下来的麻布窄形筒装。宋以后效仿辽金及元代蒙族的衣装习俗,以简约的直身为基本样式,衣身偏于瘦长,袖口窄小,配色调和典雅。清王朝建立之前的服装在使用原料及颜色的处理上很有特点,投身自然,体现了女真人很高的着装意识及色彩素养。
清初旗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一束,行猪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男子的旗袍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骑马驰聘显得十分精干利落。旗袍的风格拘谨,与朝廷对内高压统治,对外闭关自守的政策相一致。从1644—1911前后267年间,旗袍的式样没有太大的变化,且男女通用。官用、民用的样式基本一样,只是在用料、选色和饰物上体现了等级的区别。
二.解放前旗袍的发展与演变
我们现在所说的旗袍是从1911年后开始发展的。那时的旗袍严冷方正,具有清教徒的风格。袍身宽松,廓形平直,长度在踝关节之上或大约小腿中部,倒大袖(即袖短露肘呈嗽叭形袖口),领、襟、摆等处缀有镶边。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女式旗袍为了适应这一历史阶段生活的需要,大襟的形式被保留了下来,而宽镶密滚的影子不见了,长袍改短袄配裙的多了起来。最大的特点是上衣的袖口和裤口较以前宽肥了,前高后低的元宝式领形流行起来。这种领形也就是现代旗袍领形的最初形式。20年代末,旗袍开始收腰,受欧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响,下摆线提高至膝下,袖口变小,色调也力求淡雅和谐。30、40年代是旗袍的鼎盛时期,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中国服装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人的身份证明。这时的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这种廓形。这时的旗袍采用高立领、盘香纽、斜襟、高开衩,但从裁法到结构上吸收了西方特点,采用了胸省和腰省,同时第一次出现肩缝和装袖,使旗袍更加适身合体,展露女性玲珑突兀的优美体态。面料上,纱、绉、绸、缎、花呢、棉布等都在应用,但风靡一时的是阴丹士林蓝布做旗袍,深受女学生、职员和大家闺秀的喜爱。到建国前夕,几乎每一位妇女都会有旗袍,已经成为城市妇女的日常用装。
三.现代旗袍的发展与流行趋势
从50年代开始,旗袍进入了它的衰落期。建国初期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跟着开始变化,旗袍被认为是拖泥带水的封建文化尾巴而被抛弃。灰色翻领的列宁装流行一时。尤其在内地,女装流行布拉吉式连衣裙和列宁装,甚至直接穿男装。但有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例外,她,就是宋庆龄。宋庆龄一生钟爱旗袍,也从未放弃过旗袍。她以款款大方的旗袍出席各种正式场合,即使赋闲家中也不离身。50、60年代以后,旗袍开始恢复生命力,但是那时的旗袍形制十分简单用色也比较单纯,形成了一种割顶的模式。80、90年代,一直有人预测旗袍将会流行,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成为中国女人在正规隆重的场合穿着的正式礼服。由于我国经济政策个改变,实行开放政策,世界流行思潮不断的涌入国内,给中国的服装设计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时间,低领、紧腰、高开叉、超短、坦胸露背等各种形式变化无穷,珠片、刺绣、毛皮饰边、织布印花等工艺技术大放异彩,大胆突破了旧有的传统旗袍样式,颜色绚丽、跳跃、厚重、柔和,融入了新的设计观念。给传统的旗袍注入了新的血液。
旗袍堪称为中国女性的“国服”。 满式旗袍被融进了西服的适体风格,充分展示中国女性追求苗条和“三围”的曲线美。旗袍的典雅、庄重令其自然成为外交活动和交际场合的礼仪服饰,至今受到中国女性的青睐;而那大紫大红的旗袍,则成为当今宾馆酒店和官场一些重要庆典活动的礼仪服饰,给人一种喜气盈门、吉祥如意的欢悦。于是,它已经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一个亮点而深得外国女性的赞赏。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
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四.旗袍的组件
旗袍衬裙。衬裙式样是上身背心式,下半截开衩比旗袍的开衩略高一点,下摆用细白蕾丝滚边,但蕾丝边绝不能露在旗袍外面。若是深色旗袍,则配黑色丝衬裙,黑色蕾丝滚边。身着配有衬裙的旗袍,十分爽身舒适,走起路来,下摆处影影绰绰现有薄衬裙,煞是好看。
盘扣。旗袍摆脱了中国传统袍服用腰带作为主要装饰的形式,换以精美绝伦的盘扣,使旗袍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高雅气质。高底鞋。俗称“花盆底”。鞋中部凿成马蹄形状,十分坚硬,踏地印痕是马蹄形状,所以又有“马蹄底”之称。除此之外,从三四十年代起还有精美的、小巧的手袋,以及与旗袍颜色相配的精巧的阳伞等等。
五.审美旗袍
旗袍是东方的神话。与西方女子长裙的陈述性并带有一点浪漫主义风格的语法不同的是,旗袍的语法是想象性的,带有东方式的象征风格。它悄然无语地紧贴在身体的表面,丝毫不张扬,如同东方女子温顺文雅的品质。旗袍的丝绸质地,暗示着东方女人光洁滑腻的皮肤,甚至仿佛有体温。旗袍的叙事是平缓的,同时又是紧凑的,仿佛白描笔记,简约而又凝练。紧身的裁剪,则将东方女人柔顺曲美的身体线条凸现无遗。
旗袍是东方的,穿旗袍的女子也是东方的,但旗袍的神话则是建立在西方视角中的想象的性感东方,是殖民化半殖民化东方的性感道具。因为现代旗袍产生于殖民时代的上海。所以旗袍首先是一种色情的服饰。旗袍在丝质面料下有一条窄长的缝隙,使得旗袍首先成为“看”的对象,这道缝隙看上去是那么的自然而然,好像是因无意中面料破裂而形成的——“泄露”出其包裹之下的若隐若现欲说还休的身体消息。而极端的高开衩,则是一个含义鲜明的提示符号,它提供了为被目击的身体部分的想象性的暗示,仿佛是诱惑天使向着远处绽开的暧昧微笑。旗袍这种介于掩饰和暴露之间闪烁不明的状态,它巧妙地利用了服装的矛盾修辞,将服饰色情学推到了艺术的高度。如果没有现代西方文化的高速渗透,现代旗袍要从妓女身上转移到良家女子身上,恐怕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旗袍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它向东方女性发出了身体解放的号召。透过一条若隐若现的缝隙,女性的身体呼之欲出,突然闪烁着白金般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东方女性身体空间的漫长黑夜。
六.结语
中国的旗袍,它的存在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服饰,而是一种象征、一种标志、一种符号、一种骄傲。中国人民拥有它,亚洲人民拥有它,世界人民熟悉它。它是东方的明珠,它拥有辉煌的历史,同样也拥有美好的未来。它将与新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将以崭新的面貌融入不停顿的进步着的社会,融入人类享有的良性时装当中。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著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1981年第一版
《中国古代服饰史》 周锡保/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年第一版
《中国旗袍》 袁杰英/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一版
《中国服饰艺术论》 徐清泉/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一版
《旗袍-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 张浩 郑嵘 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