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浅谈唱腔艺术的创新

2015-09-26 09: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明代戏剧理论家王骥德说:“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王骥德《曲律》),也就是说,好的唱腔,要有演员卓越的唱功来润色,才能使唱腔有光彩、有魅力。由此传统戏之所以能久经考验而盛唱不衰,与唱腔艺术的脍炙人口是分不开的。
  “唱”当然要靠嗓子,嗓音的高低或宽窄,因个人天赋不同而异,但唱得好与差却不完全决定于嗓子的天赋,常常决定于演员的后天努力所达到的新的艺术境界,戏曲流派唱腔的形成,就是艺术家创造性的运用传统唱腔音乐程式,以及创造性的运用自己的声带条件,形成独特的唱腔艺术,在他们的演出剧目中,不论是传统戏,新编古装戏,或者现代戏。他们的唱腔,无论在旋律、节奏、板式、韵味、曲情、伴奏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创新,在唱腔艺术上有所建树,从而构成自己的唱腔派系,前辈的唱腔方法,是根据旧剧的程式,一步一步改动出新的。
  豫剧杜老师,一贯主张创造新腔,既要符合唱腔规律,又要有新意,他反对把唱腔弄得稀奇古怪,而要使观众觉得新腔“既熟悉、又新鲜;既好听,又好学”,他每出新戏的唱腔旋律,几乎都有新的创造。
  比如,桑派演唱艺术在豫剧声腔中,将河南坠子这门艺术吸收到豫剧之中,豫剧的旋律显得丰富多彩,优美耐听。正是由于他把河南坠子的韵律和嘴皮功夫巧妙地融入到唱腔,才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演唱风格,她的声腔甜润华丽,旋律变化有致,尤以“口齿伶俐,韵乖字巧”出名。她的拿手戏《对修鞋》、《桃花庵》、《秦雪梅观文》、《投衙》等,多是以唱功为主的传统剧目,几十句或上百句的段式,几个字乃至几十个字的句子,一经她的口唱出,慢时如泣如诉,快时如珠落玉盘,声情并茂,与众不同,在声腔造诣上,她有“百句不竭”的惊人功力,最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桑派”艺术。由于她的唱腔表演感情贴切,新颖别致,美妙动听,得到观众的承认和赞赏,而广为流传。
  豫剧演员胡小风很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唱腔规律,她成功的把越调、京剧、评剧等唱腔的旋律融化到豫剧的唱腔之中,使唱腔既新又美,比如,豫剧传统的倒板的尾腔,是由低音区翻到高音区收煞的,胡小风在《芙蓉女》的《洞房》一场中的{倒板},吸收了越调的旋律,把尾腔改成在低音区盘旋后收尾,饱含深情地抒发了赵艳容对爱国忠良后裔匡扶的敬慕和对自己出身奸相门第的忧怨。
  由于胡小风吸收的各类声腔的旋律,能结合剧情,人物,性格,以及自己的嗓音特点,融化在豫剧的传统唱腔之中,丝毫不露痕迹观众听来熟悉,是地道的豫剧,又与传统流派不全一样,新鲜又好听。观众称她为“北派豫剧”。
  当代观众要求唱腔的旋律要优美,如果新的唱腔旋律,平淡无味,不能引人入胜,那么,纵然每一个旋律都是新的,新的音乐形象还是树立不起来。
  由于人们在听觉上的欣赏定式要强于观众,所以现代新的唱腔创作必然要受传统形式的约束。但首先要弄清需要受约束的是哪些内容。实践告诉我们,应该遵守传统唱功的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咬字、行腔、落音、装饰性韵味等,二不能理解为对传统唱腔的每个具体旋律的沿用。
  现在观众对有些现代戏的唱腔感到有陈旧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些传统曲调难以表达现代人们的情感。因此,戏曲音乐为了创造出现代人们能够理解,能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的音乐形象,不能不致力于旋律的创新,力求这种旋律的创作具有新颖的气息,以打动现代人们的心灵。各地方戏剧种都可以从本剧种所在地域的民歌、小调、语言习俗来进行开拓,创造出具有本剧种特色的新时代的音乐形象。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