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浅谈舞蹈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015-09-07 09: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提出了舞蹈对优秀的传统继承,在学习前人的优秀文化进行反复思索,从中汲取营养,没有历史承传的元素,抛弃历史,舞蹈就将会失却作为内在的创作力和自我表现所需要的基因与驱动力。论述艺术继承和创新从来就不是矛盾,不是对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在创作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总结出舞蹈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关键词:舞蹈;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01-01   舞蹈它是以人体自身的肢体与筋肉为媒介,直接表现着生命的情感和形式。产生于原始社会六十万年前(或更早)到四五千年前的发展阶段,先出现于原始社会崇拜、宗教信仰的祭祀与民俗活动,培育了中华民族的子孙走过了漫长的人类社会,孕育着各民族舞蹈精神的发展,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历了时代的洗礼,无数民间艺术家们加工、整理,使这种非语言文字文化艺术发扬光大,见证了风云多变的历史兴衰。在传承中发展,为我们社会增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彰示了每一代的个性,展现人们的面貌特征,使生活增添了姿彩。本人认为舞蹈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基础在继承、关健在创新。”   1、“继承”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原则和口号,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学习,反复思索,从中汲取营养,去其糟粕,肯定继承是艺术创新的首要前提,否则创新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它们各自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先人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舞蹈文化遗产。中国长期以农业为本的国家,农耕文化在中国文化占主导地位,再者有五十多个民族,其各民族又根据各自特点和个性创造了自已的舞蹈,使中华舞蹈纷彩多姿、丰富纷呈。最初形成的中国舞蹈,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在混沌状态的原始艺术中,它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反映。劳动,使人类走出一般动物的习性,发展成为有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万物之灵,中国原始舞蹈遗存中,有许多是原始狩猎、模仿劳作的表现动态就是具体的体现;其次是祭祀巫术活动,由于当时对人类自然科学的不了解,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而形成,取悦于神灵、祭祀祖先的舞蹈。当然还有游戏说、模仿说和性爱说等多个论点。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开始分工,生产力的提高,经济文化生活的改变,其它文化艺术一样有了飞速发展,使其走向成熟。自古以来,历代皇帝和王公贵族经常从民间舞中,加工和改造为宫廷舞,使之升华为上层文化;同时,作为下层的民间舞蹈,因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和影响,在不断发展、提高,使其形式更为完美。其次,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在广大的地区生活繁衍,虽然各自都有自已的文化传统、信仰和民族特点,这就决定了它们都各自有自已的舞蹈,但这些民族在政治、经济上又相互有密切交往,在文化上互相吸收、融合、互为影响,所以就逐渐形成了,既有共同特征又有本民族特点的民间舞蹈。舞蹈是群众性的活动,参与者又是表演者,其继承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人们在舞蹈中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即兴创作,并在传统节日与祭祀中,一辈辈地流传下去。因此,特定环境成为继承和传播民俗舞蹈的场地。例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在族长的带领下,穿着民族特色的服装,按一定程序进行活动。   舞蹈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优秀民族遗产,这些遗产经历前人的总结和加工,倾注着他们的精神和智慧的结晶,为我们创造新的艺术提供了营养。   2、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无论是其具体内容还是表达方式,艺术家应该注意的是,“新”不是只求形式的新,“新”要新在广度和深度,需要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深度自然就要新的开拓和进步,“新”还要新在智慧含量上,“新”也要保持较高的艺术品位。   人类社会是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人类的对世界的认识增加,经济文化生活的改变,这个时代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舞蹈艺术社会功能也有明显的变化,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要以创造性想象不断进行文化创新,艺术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召开的第八次文代会和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开拓文艺的新天地。”艺术家的思维随社会进步而不停地跳跃,在他的作品的表现方法中不断变化,在任何革新前从不退缩,以至带有个体生命的探讨及感悟,这些东西构成了艺术家的主要力量,以至创造经典和不朽。人类社会发展如此,舞蹈的发展也一样,人们观念的改变,加快了艺术家创新的动力,把民间舞逐渐成为新的舞蹈形式,赋于新的思想内涵。如“龙舞”原是汉族的民间舞,从汉代流传至今近二千年的过程中,已逐渐成为许多民族共同的民间舞蹈。龙在中国人心目中,从图腾崇拜的对象、行云布雨的神物、帝王权威的象征物,演变为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龙舞”已成为鼓舞中国人民腾飞奋进的民间舞蹈形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道具制作工艺提高,“龙”的造型更为华丽精美和表演形象更为壮观;各民族舞蹈因融合而受到另一民族文化的影响而消亡,但它的精华却在新的民族舞蹈保存下来。这些民间舞蹈是在不停地对作品改善创作中完成,使艺术更趋完善,更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   就舞蹈艺术家本人而言,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优秀民族遗产,都在继承这个深厚的基础上,不可能丝毫没有一点儿传统美,没有历史承传的元素,抛弃历史,作别传统,拒绝继承,艺术家的任何作品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舞蹈就将会失却作为内在的创作力和自我表现所需要的基因与驱动力。同时,舞蹈又具有非语言文化特征。自从人类发明文字,随着符号学的兴起,人类在对探索舞蹈的特殊性过程中,还可以借助语言文字、文献有关资料深化总结和研究,促进了舞蹈创作的发展;另一方面,舞蹈虽然不是语言文字,却与文字相同的交际功能,起到保护舞蹈艺术和传播文化的作用。两者为创作提供了“原材料”。例如,敦煌莫高 窟的壁画里面,就有许多有关的舞蹈动作、姿态、技能和技巧的文化遗存,“人体文化”的研究;在西方,早已成为一门学科,以自己为中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以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  舞蹈创新需要我们艺术的创作者,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大力推动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舞蹈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多样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3、民间舞蹈是一切创作之母。艺术继承和创新从来就不是矛盾,不是对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紧密关联地作为一种精神要求和时代意识,对于广大舞蹈工作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古今中外,闻名于世的文艺大师,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无不是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继果。不朽的文艺经典,往往渗透着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哲理,又蕴含着时代孕育的理想和精神,既延续着传统艺术的特点和优势、又创造着新颖鲜活的内容和形式。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继承的活力。”胡总书记在第八届文代会和第七届作代会中的这段讲话,高屋建瓴,语重心长,指出了我们对于新时代语境下的文化与艺术发展的方向。民间舞蹈从民间走向舞台艺术升华,是由低级向高级艺术再创作过程,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舞蹈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民间舞蹈产生系结祈福消灾的意愿,带有不同程度的封建迷信色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封建迷信的观念逐渐消除,而赋予它新的精神内核和作用。民间舞蹈来自于生活,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她象大地的母亲一样,哺育着每一时代的艺术家进行创作。一代宗师戴爱莲先生,她最擅长把民间舞蹈升华为舞台艺术,她通过不断深入山区边寨探寻舞蹈之“根”,研究民间舞蹈真谛,创作出《瑶人之鼓》、《巴安弦子》、《羌民端公驱鬼》、《倮倮情歌》等。   继承的误区是墨守成规,食古不化,一味重复,循规蹈矩,匍匐在传统惯例面前,意味着丧失创造本性,亦意味着违反精神规律。创新的天敌是追逐极端,哗众取宠,或刻意作秀,舞弄玄言奢语。而时下文化创作界出现了轻视传统,违背历史继承与创新的现象,最终是需要排除的。没有历史承传的元素,抛弃历史,作别传统,拒绝继承,舞蹈艺术家的任何作品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将会失却作为内在的创作力和自我表现所需要的基因与驱动力。   尊重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善于继承、勇于创新,艺术发展到今天,积累越来越多,前人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优秀的精神粮食,想要超越难度非常大,故真正的创新必须深深扎根于传统中,一定是从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的人文精神出发的,这样不仅仅是面向艺术说话的问题,而且是面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创新,是对当代最新思想的回应。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