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积极心理学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2023-12-11 19: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本文论述积极心理学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建议教师通过渗透积极情绪、健康心理、积极人格等心理学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愈力及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道德与法治积极情绪积极人格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初中学段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思想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课程设计思路是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其中提到的良好品行、健康人格、心理健康等内容,与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均有密切的联系。由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渗透相应的积极心理学知识,从心理学层面强化该学科的教学效果。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究积极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自信心理、自愈能力、幸福体验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建立积极情绪,增强自信心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受人尊重和平等对待的独立个体。而能够被别人尊重和平等对待的个体,其情绪是积极的、正面的,内心深处有对自我实现及发展的需要,并能从社会交往中获得心理满足。在班级的小群体中,总会存在一些性格内向、喜欢自我封闭的学生,他们平时沉默寡言,很少与人交流,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敢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表现出自卑、缺乏自信、惶恐等特征,这些特征在青春期的学生中比较常见。对这部分学生的性格问题,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积极心理学中关于积极情绪的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建立积极情绪,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心理优势、建立自信、改善人际关系。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发现自己》一课,正是以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心为教育主题。这个主题与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情绪内容高度吻合,所以教学这一课时,笔者借鉴了积极心理学的知识,用正面引导的方式使学生真正认清自我。课文中第一部分内容是“认识自己”,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结合“运用你的经验”的活动,现场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一评——以不记名的方式将对对方的评价写在白纸上。评完之后,笔者把全部评价都收集起来。在浏览评价时,笔者留意到几名平时比较沉默内向或者自卑懦弱的学生,大家对他们的评价似乎与他们的表现有些不一样。如对某名性格内向的学生的评价是:“我的同桌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表情总是很严肃,刚开始我都不敢跟他说话。但是相处久了,我发现他的脑子很灵活,解数学题特别快。一次,我试着向他请教数学题,他居然仔仔细细地给我讲了一遍,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向他请教。有这样一位同桌真幸福!”对某名有自卑表现的学生的评价是:“××同学在家里种了很多花花草草,都长得特别好,她在这方面是有专长的,我觉得班级的‘花草管理员’应该让她担任。”对某名总是独来独往的学生的评价是:“××同学总是自己一个人活动,话也不多说,我觉得他很有个性,非常酷!”笔者和大家公开分享了这些评价,几名被评价的学生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但是能看到他们听了同学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后,眼里闪过自信的光。过了一段时间后,笔者听闻被推荐担任“花草管理员”的学生,真的“上岗”了,她认认真真地打理着教室里的盆栽,整个人看起来神采奕奕、自信非常。


  可见,当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创建起积极的情绪后,就能增强自信心,更好地发展个人能力。


  二、塑造健康心理,提高自愈力


  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积极心理学更侧重生命中的积极方面,注重人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借鉴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强调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观点,认为人都具有自愈力,都拥有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意愿和能力。同时,积极心理学还借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主动建构的观点,认为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与他人及社会发生良性互动,能够有效激发个人的内在潜能,能够使个人在遭受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理性和乐观的态度,进行自我诊断和自我修复,摆脱挫折对自身的干扰和阻挠,达到自我治愈的目的。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发展迅速却不均衡,所以他们的心理敏感且脆弱,加之初中生生活阅历较少,教师的批评、同学间的争吵、考试成绩不理想、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均有可能对他们造成严重的打击。当学生遭遇打击时,往往无法自己妥善调整心态,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矛盾之中,或者形成敌视社会、厌恶生活等消极情绪,更甚者出现自暴自弃、厌世、自杀倾向等严重问题。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知识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增强抗压能力,塑造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面对挫折时能自主寻找解决之道,增强自我防卫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即提高自愈力。


  例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绽放生命之花》一课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生命的伟大》《人为什么活着》等短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讨论怎样的一生才是有价值的,从而明确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明白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亲自去发现和创造。通过观影、讨论等具体而生动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指引学生从内心体会生命的美好,树立起热爱生命、感恩生活的观念,进而获得强大的心理力量。这样,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遭遇挫折、伤害时,就能积极修复、迅速自愈。


  三、培养积极人格,增强幸福感


  积极人格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而当个体全身心地投入某项活动或发掘潜能获得成就时,其幸福感会增强。幸福感作为人的一种积极的主观体验,强烈的幸福感能够使个体更加关注自己内在的积极面,进而勇于探索、发掘自身的潜在能量,逐渐形成积极人格。也就是说,积极人格和幸福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成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体验积极情绪,形成积极人格特征,从而更好地认知和感悟幸福。积极心理学理念对这一教学目标有着理论上的指引作用。


  以部编版七年级教材为例,上册重点关注学生进入初中后新的学习生活,探讨学生与教师、同学、家人的交往情况,启发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并从激发潜能、感受友谊和社会奉献中感受积极力量,体会幸福感;下册则主要关注学生青春期所遇到的成长困惑,探讨如何融入集体、调节情绪、培养法治精神等中学生应积极面对的话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成长中感受幸福、获得正能量。围绕教材主旨,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请学生自由选题,并自行编写评论或制作课件。刚开展这个活动时,学生普遍感到无从下手,撰写的演讲稿题目狭窄、语言单调、评论流于表面,同时在演讲时羞怯不安,通常三两句话就草草结束。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将演讲活动拆分成“丰富选题”“寻找评论角度”“遣词造句”“演讲技巧”等多个方面,鼓励学生自由组队、自主探究、逐个击破。由于探索的空间较大,同时又不乏明确的大方向,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先后提出了“每次多一个选题”“你出题我抬杠”“比比谁的词儿多”“我演讲我骄傲”等多种有趣的活动改进形式。另外,小组成员合理分工、精诚合作,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交流演讲心得,互为练习对象,帮助对方纠正错误、提高技巧。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这个活动越来越得心应手:选题拓展到身边的奇闻异事、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难题、日常生活中的感悟、情感问题分析、时事要闻宣传、法治知识讲解等多方面,这说明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知识面变宽了;演讲时较之前表现得落落大方,逐渐克服了羞怯心理,这说明学生的临场心理经过锻炼已经变得稳定;还能用丰富而生动的语言深入分析问题,演讲时间也在不断延长,甚至逐渐发展成为双向辩论,一些学习难点、重点得到了深入的讨论,这说明学生经过学习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对自身出现的这些变化,学生感到惊喜而自豪,他们逐渐从畏惧演讲变成享受演讲。目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已经成为班級的固定活动之一。在演讲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独立探索提高之道,保持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始终处于热烈活跃的学习氛围中,不断积累积极情绪,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逐渐形成勤奋向上、勇于探索的积极人格特质,充分体验自我成长带来的幸福感。这一收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还能有力地推动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知识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理念有相吻合的地方,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以增加课程容量,优化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健康心理、形成积极人格。


  作者简介:曾桂发(1974—),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学校管理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