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是研究环境和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它以心理学和行为知觉为出发点,以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解决个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各种行为活动、反应以及心理规律等问题。环境心理学最显著的特点是跨学科性,它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生态学、城市及园林规划、人文地理等多门学科。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环境心理学和这些学科的区别,如何高质量地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的兴趣,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二、课堂教学问题
环境心理学课程目前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学知识、环境知觉、环境认知、环境行为、环境与空间、环境与城市体验、建筑环境、城市环境等内容。虽然整个教学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点丰富,但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仍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理论内容繁多
由于环境心理学的跨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往往过于宽泛。而环境心理学课程一般只开设40学时,课程安排时间相对集中,短时间给学生灌输大量内容,使得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更不要说灵活运用和创新了。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环境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按照章节讲解知识点,缺乏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无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实例场景中进行案例分析,不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三)学科定位有偏差
一方面,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这种理论课与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关系不大,所以只是为了学分而上课,背离了开设环境心理学这门课的初衷。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位也有偏差。他们把环境心理学单纯看成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往心理学方面靠,教学中无法突出环境心理学的特点,因此也无法将这门课上得生动丰富,学生也听得毫无兴趣。
三、革新传统教学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针对环境心理学内容涉及方面广、知识点繁多等特点,如何在较短的课时安排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这是教师思考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原有章节式教学,将相关内容整合分类,将前后相关的章节打包成一个模块进行教学。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引入一个公共环境与私人环境关系的案例,通过分析案例,其中涉及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城市外部公共空間活动等相关章节的内容,在教学中就可以将这两个章节内容综合在一起讲授。这样学生不仅能够通过案例很清楚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二)革新传统教学方法
环境心理学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采用案例式、讨论式、项目式等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最常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将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起来讲解,不仅使学生对环境心理学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感受到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和讨论,学生的想法可以天马行空,不再局限在课本知识范围内,这样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可以结合特定的科研项目,介绍环境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开阔学生的眼界,也能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必要性叙述法、提问式引入法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环境心理学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备课时,可以综合运用Word、Powerpoint、AutoCAD、Photoshop、Flash、3DMAX等多种软件,也可以引入视频、音频、动画以及网络链接等形式,突出教学重点,丰富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发散思维,将所学所用联系起来。
上课不一定要局限在教室,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典型案例场所进行参观,并且实地教学;可以让几个学生一组,围绕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来讲,教师坐在下面听;也可以针对课本上或该领域前沿的一些观点,组织学生之间的辩论赛等。所有这些教学手段都需要教师的灵活运用,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让学生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魏衡.城市规划专业的环境心理学教学探索[J].教学园地,2009(15):108.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5期
作者:唐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