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应用模式实践探讨论文(共6篇)

2023-12-09 01: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积极心理学在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學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塞利格曼和契克森米哈赖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1】。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的青春期,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存在不协调性,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其心理正处在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中,其认知水平、能力人格、社会生活经验都有待完善,同时他们的模仿性、可塑性也较强,因此,在这个时期更容易表现出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学习适应问题、人际关系不良、情绪障碍、行为问题等等。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发展历史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模式。但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以学生的问题心理为导向,甄别问题学生,注重心理问题的解决,这在学校的个体咨询、心理测量、心理干预方面体现尤为明显。因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其针对的教育对象是“不健康、有心理问题”的人群,也造成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性的缺失,教育效果欠佳,这些问题大大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我们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应该研究并发展人身上如美德、幸福感、成就动机、价值观等积极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解读,从中获得积极意义,培养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品质来帮助人们不断挖掘增强潜在的思想和能力,以促进个体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积极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展示了先进的视角和方向。


  本研究通过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坚持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关注积极情绪,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和教师快乐投入地生活,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拟以高一新生为样本,探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应用效果。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按班级整体随机抽取陕西省宁陕县宁陕中学2015届高一级7班、8班共126名新生进行研究,其中男生69人,女生57人。随机确定实验组、对照组。被试此前均未接受过积极心理学取向或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被试所在的班级以入学成绩高低为标准划分,两班级为平行班,学习成绩属中等或偏下,男女分配均衡。实验组男生35人,女生28人,对照组男生34人,女生人29。


  (二)研究工具


  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即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人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而成,该量表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至中学阶段学生,该问卷信效度较高,为我国目前测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常用量表[2]。MHT有100个测试项目,9个维度:即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8个内容量表分别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被试在某一维度上得分越高,说明其在该维度上显示的症状越明显。


  (三)研究方法


  采取不相等准实验设计,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后测法。从2015届高一级新生选取7班、8班两平行班作为实验被试,在入学之初均接受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前测。统一按要求说明指导语,由学生在电脑上接受测试。


  7班作为实验组,接受为期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8班作为对照组,期间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其他环境、教育等条件一致。


  一学年后,即2016年9月,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心理健康水平后测,进行结果统计分析。


  (四)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1.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写适应本地教学的校本教材,0.5课时/周,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按照心理团体辅导的原理和技巧设计活动课程,倡导学生全体主动参与,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感悟与发展,关注学生内心需求,提供平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倾吐感受、表达情绪,阐述观点、讨论探寻办法,鼓励学生积极特质,从而发展、提高相应能力,完善人格。课程内容包括:积极适应、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等。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学校德育主题开展的知识性宣传讲座,但寓教于乐,将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理念散播于学习、生活,解读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消减其不必要的猜疑担心,引导学生提升认知,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处理问题,发展自我能力,获得生活的价值和成就感。讲座内容包括:新生入学心理干预、优化宿舍关系、塑造良好行为、青春期男生女生生理心理讲座等。


  3.个别心理辅导:与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不仅仅局限于问题学生及问题行为,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困难、烦恼,让学生体验到被重视、鼓励和相信,并且运用心理学咨询技巧,引导学生疏理情绪、宣泄情感、审视行为、改善认知、转化为积极行为。


  4.心理情景剧、心理成长晚会、心理微电影大赛、走心歌舞晚会、家长成长晚会等富有趣味,参与性强,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辨析解决心理矛盾,提升心理素质,强化正向行为的活动形式。


  (五)统计处理


  数据利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研究”总课题组自主研发的课题配套心理健康测评软件——北京师大易度科技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以及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存在显著差异。


  三、统计与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前测的比较与分析


  通过表1、表2可以看出,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前测的八个维度及总量表得分中,实验组7班与对照组8班的大部分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在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因子及总量表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实验组7班的自责倾向、冲动倾向程度及总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班。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后测—前测的比较与分析


  通过表3、表4可以看出,经过1年的心理干预后,实验组7班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以及总量表得分的差值上与对照组8班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以及总量表得分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从表3各因子及全量表得分的差值平均数上可以看出,实验组的焦虑程度均有所降低,而对照组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及全量表得分均有升高的趋势。


  四、討论与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在没有心理干预的情况下,对照组高一学生在升入高二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以及总量表的焦虑升高程度上都显著高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组。


  分析起来有以下原因:


  一是度过高中一年的时间,学生感受着来自环境的压力,比如学习遇到瓶颈、自我苛刻要求以及来自他人的过高期望,班级氛围不佳,交际圈狭窄,缺少积极人际关系的情感支持、价值得不到肯定或实现等等。


  二是学生自身经历着“心理不稳定期”,自身的认知、思维水平有限,较自我中心化、情绪化、高敏感性,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干扰,激起不良的心理反应。


  三是尽管学校提供了体育科技艺术节、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文艺比赛以及道德主题教育等综合素质实践平台,但是对于现代教育来说还是缺少契合青少年心理需求的教育渠道,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事物的独立看法、潜在优势和能力等等得不到宣泄、挖掘、肯定以及提高,造成了心理积压的烦闷。


  四是本校学生都是来自于中小城镇、农村,接受着学校及家庭的传统教育方式,教育者们未怀有一种教育心理学甚至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和方式来教育和管理学生,缺乏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内在动机、价值感以及乐观希望等等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忽视也渗透在教育教学之中,造成了消极影响。


  所以,从本实验研究结果来看,缺少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导向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和能力的提高,也无法为学生带来持续的幸福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关系的构建、专注力以及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对未来的乐观等等,它依靠的只是学生自身固有的人格素质、自我调节以及外界帮助知识的获得和有限的促进发展。


  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着庞大的中小学生群体,传统教育思路、方式必需采取措施去改变。积极心理学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带来了令人欣喜的理论研究基础,让我们再次审视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方法。


  第一,改变教育的消极模式,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重视积极潜能的挖掘,以预防为主、全面发展为目的,创设积极氛围,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经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学生群体,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万万不能忘记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的职能。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树立积极理念,当学生出现问题心理和行为时要用发展、成长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和积极的解释风格,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带着积极情绪投入到学习和生活,更能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行为,获得价值和效能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根据塞利格曼把解释风格划分的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个别性,我们可以把它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广义教育教学之中,这点让人感同身受。我们要将学生的积极、优秀行为表现对待为永久的、持续的,将学生不符合期望、消极的行为对待为暂时的和可以改变的;将学生的积极表现及优点扩大化,增加表扬的“横度”(面积范畴)和“纵度”(时间范畴),把学生的消极行为具体化、局限化;根据情况合理使用归因方式评价学生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归因【3】。比如:“你这次没有投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而不是“你从来都对团体活动漠不关心”;“部分同学请保持自习纪律”而不是“自习时大家请保持安静”;“你很真诚,你的分享很打动我们”而不是“你说的这件事情很感人”,从这些评价中就可以看出教育效果的差别。解释风格只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方面,但它却是每位老师时刻都在运用的东西,有时老师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解释风格有何不妥以及它是怎样深刻影响着学生成长的。我们要把积极解释风格有意识地使用在教育教学之中,直至形成习惯行为。


  第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可能会是心理健康知识的堆积和传授,这种工作方式和内容在实践中都被证明效果极其有限。而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更要采用活动体验式教学法寓教于乐,尤其要注重在活动中体验积极情绪情感和心理过程,突显学生人格特质,引导实践积极行为,培养人际技能、智慧、韧性、宽容等优良品性,帮助普通或具有一定天赋的学生发觉内在的优势,这样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和积极的心态,激发正向情感,提升他们对环境的幸福感,也能够专注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能力、价值体验和成功期望,以此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在实践中,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分享思辨性较强的心理活动课,学生投入度较深、感悟性较强的心理情景剧,趣味性强、参与面广、集体氛围浓厚的团体拓展训练等活动方式在本次实践中都是学生满意度较高,也卓有成效的心育方式。


  教育时刻体现着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种过程中,教育者自己首先必须有足够的“积极力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形成积极的关系网络,这样积极教育才能在彼此的关系中“流淌渗透”,所以,积极的心育工作并不只是几个心理老师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渗透在整个学校的教育环节过程之中,这就对我们所有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重视环境对人的塑造,建立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心理学肯定人性内在的积极力量,同时也认为个体人格和经验是从环境中获取的,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模式不成熟,环境对其的影響不可忽视【4】。因此我们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促使个体发挥潜在的积极特质,比如美德、利他行为,责任感等等。对中学生而言,他们所处的环境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组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最重要、最直接、最深入的因素,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人际关系圈和重要教育过程;学生从社会获取间接和相对少量的直接学习经验,耳濡目染,形成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通过宣传、实践,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传播贯彻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之中。本校处于相对落后的山区县城,更应该多多利用充满意义、关爱、善良的社会实践途径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来体验交际能力、利他、自我欣赏和成功,创造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和乐观,以此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通过个体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来塑造、培养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增强个体的“力量”。


  五、未来研究方向


  (一)本研究的被试样本数量有限,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更大样本更大时间跨度来进行再验证和推广。


  (二)基于本研究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校本教材需要进行多次实践、反思、讨论和再修订,本校心理老师的专业素质、职业人格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作者:乔卫香等

  第2篇: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主要在于防治性,以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目标,却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这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做出初步探索,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升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积极心理学概述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是由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和奇克森米海首先提出的,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领域,逐渐发展成了积极心理学运动[1]。国际积极心理学网站认为,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包含两层含义:其一,“积极”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尤其是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它的任务能使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得到充分关注和发掘;其二,积极心理学不仅要激发个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更要将目标延伸至社会制度以及大众层面,使个人与社会都能感受到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2]。


  2.积极心理学的诞生背景。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有着特殊的社会时代背景和心理学发展背景。


  首先,从社会时代背景来看,一方面,现代人类社会种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只有每个人有着自尊、满意、快乐等积极的情感品质,这些冲突才有可能消失,而如何建立这些积极的情感,成为积极心理学产生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精神生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协调促使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自我认知也在提高,人们不再单纯地追求物质生活的质量,而是向着更好的精神生活质量方向发展,更加渴望过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充实自己的内心。这就要求找到一种科学的方法去实现向更高层次的跨越。


  其次,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也与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有关。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心理学的研究面临着危机。由于战争催生了许多心理问题,于是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对心理问题的研究上,这就导致主流心理学走向了以研究心理问题为核心的研究道路,变成了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心理学发展走向了歧路。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是以正常人居多,而心理学却不能为大部分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违背了心理学的使命和存在价值。因而,新的历史时期,心理学面临着新的抉择[3]。


  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和心理学背景,1998年,“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了建立积极心理学的建议[4]。自此以后,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专门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时至今日,积极心理学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已经成为当今心理学界的一股重要力量。


  3.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把主要任务聚焦于研究和培养人的固有的积极品质上,用更加开放的、多元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和能力,关注那些美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培养或挖掘人的积极力量使之成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预防是应对心理疾病的重要途径,而预防的关键则来自于对人的内部的积极潜力的塑造或唤醒。


  除此以外,积极心理学还强调,心理学的研究视野要兼顾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在对个体心理展开研究的同时,也应注重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索。


  三、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开始蓬勃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势头,特别是近10年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这30余年的时间里,大多高校心理工作者所做的是力求解释和治愈消极心理和行为,而积极人格特质则鲜少被关注[5]。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难以促进整个大学生群体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可能存在着以下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存在不平衡性。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总体上侧重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而对心理发展和成长的引导重视不够,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发展需求。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在认知、情绪、意志和个性等各项心理指标上健康发展,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偏治疗性。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构建大多以消极取向为主导,这就导致心理教育工作者更多的着眼于消极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而对人的发展性教育重视不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受到制约。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发展性功能,它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应當是培养和塑造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3.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存在局限性。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集中于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而对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难以满足。积极心理学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当是全体学生心理潜能的全面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目前,在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群中,不乏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可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因为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学习,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中难免受德育工作模式的影响。另外,在我国,即使是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也大多是学习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等消极心理学知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上也不契合。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系统地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学习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且队伍组成不局限于专业人员,也可以包含教师和家长。只要教师和家长把培养学生和孩子的积极品质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和塑造,处处留心,那么积极教育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四、关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初步设想


  1.整合目标。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问题的解决二者兼顾。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至少包含两个方面:(1)培养所有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质;(2)帮助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解决问题。只有把两方面有机融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获得实质的提升。就这两个目标来说,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因为积极心理品质本身就具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倘若个体的积极品质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掘,潜在的积极因素得到激发,那么很多心理疾病自然而然地也就不会发生了。相反,如果学生缺乏积极的心理品质,导致内驱动力不足并作用于外作用力,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社会适应、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实现其价值。


  2.丰富内涵。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依赖于学生自身、教师和学校的协同努力。学生应关注自身的积极品质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积累和训练;教师应在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课外活动中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所体现和侧重;学校则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重新整合定位,促进各方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6]。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需要学生亲身的体验。高校可以采用自助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体验,也可以采用自助式心理辅导的方式,使每位学生在接受心理辅导的同时也去辅导他人,使学生既是辅导者也是被辅导者。这样的角色转换,使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每扮演一个角色都是一种不同的体验。


  3.拓宽途径。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心理咨询和校园文化建设三方面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建立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着重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自我潜能开发的能力[7]。(2)强化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应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等理论和技术运用到个体心理咨询中,有意识地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导引,建立和谐的咨访关系,对来访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激发他们自身的力量和潜能。(3)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隐性课程的一部分,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高校應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注意渗透积极心理学的因素,丰富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促使积极心理学在校园里更好地传播。


  4.优化师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1)强化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心理咨询的技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有意识地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使其在教学和咨询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积极层面,更好地体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2)培养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应认识到教师同学生一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将积极因素运用于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挖掘他们的积极力量,培养其积极品质,增强其积极体验,使他们在工作中体会快乐和满足。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注意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不断提升、完善自我,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增进对学生的理解,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好的实施。(3)推动教师与学生关系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应当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相互发掘和激发对方的积极心理品质。同时,教师也应以身作则,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5.营造氛围。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直接的展现于学校,但不只在学校有所体现,在家庭和社会也都有所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实施有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形成整合性的积极环境,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达到全新的模式状态,才能使积极心理学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本质上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8]。


  作者:贾晨娜

  第3篇: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以“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核心,以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体系为基本点)”为基本的理论框架,研究人类的正能量和美德等积极因素的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心理学最新分支,它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走向幸福境界。


  一、当前职教学生的心理现状


  近年来,由于高中和大学大量扩招,职教学生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表面上活泼可爱、充满青春活力,实际上文化基础差、纪律自觉性差,还在心理上存在种种问题。


  (一)自卑感严重,逆反心理强烈


  职教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多数是在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成绩差,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家长责骂、同学歧视、社会偏见,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对未来感到迷茫,久而久之,逐渐产生抑郁自闭心理,对同学、学校、社会充满冷漠、恐惧甚至仇视、逆反心理。为了掩饰或者反抗自认为可能受到的伤害,甚至会出现顶撞老师、打架斗殴等行为怪异、激烈反抗的现象,自以为这样才显示出自己勇敢,突出自己的存在感。如果到不到正确的引导,这些同学极有可能成为和谐社会的破坏者。


  (二)渴望关爱,人际关系不佳


  心理学研究表明,职教学生正值青年时期,这个心理发展阶段普遍存在坦率与封闭的矛盾,一方面渴望展现自己的才能与优点,得到周围人群的理解与尊重,与知心人坦率真诚地敞开心扉交流,体现自己的价值,得到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的关爱和认可;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把注意力过度集中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怕别人洞悉自己的缺点和阴暗面,暴露出心理闭锁性,形成妒忌、多疑、偏激、固执、对抗性和报复性强等不良的心理素质,加上品德修养差,语言表达能力、处事能力差,与周围老师同学缺乏共同语言,形成社交障碍,甚至有时会因为对别人看不顺眼而产生冲动,动手打人。


  (三)思想活跃,学习目的不明


  职业教育没有升学的压力,有较多自己灵活安排的时间,可以自由广泛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学习和涉猎自己喜欢的知识,开展自己喜欢的活动,思想得到较大的解放。但是,部分职教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存在学习懒惰的惯性趋势,加上中学时过的基本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练,加上对专业学习的不适应,对社会缺乏认识,特别是对就业市场和生存发展竞争缺少正确的的认识和客观的判断,不明白自己中职生涯结束后即将面临就业挣钱、成家立室、养家糊口的现实与责任,缺乏学习动机,严重缺乏学习的兴趣、情感、意志和动力,整天沉迷于上网玩手机,从而形成“学习目的不明确→不会学→学不好→不想学→厌学→逃学→退学”的恶性循环,越不努力成绩越差,成绩越差越想放弃。


  (四)自我意识强,自控力不足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职教学生在认知、情感、人际、公正、节制、超越、创造力、真诚、执着、爱心、友善、领导力、协作力、谦虚、希望、幽默风趣等积极品质上,均显著低于普通教育学生。由于政策的原因,职教学生普遍兄弟姐妹不多,大多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长期呵护下,他们常常是家庭的核心,颐指气使,稍不如意,脾气火爆,在普通教育中处于劣势,为了寻求心理补偿和心理平衡,实现自己内心世界中存在的“真我”,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身上,形成“我是成年人”“我就是我,不是别人的附庸”等观念。加上生理、心理的转折和发展,面对种种矛盾和困惑,经常处于焦虑之中,当遇到一些挫折,容易发生歇斯底里式的情绪失控,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二、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意义


  在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中,巧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化悲观为乐观,化自卑为自信,化脆弱为坚强,化被动为主动,改进班主任工作的模式,提高班主任工作效效率和效果。


  (一)化自卑为自信


  职校学生绝大多基础较差,刚刚经历中考、高考的挫折,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与中考、高考的优秀学生相比,对自己的前途命运自然感到悲观和失望。在班主任工作中,巧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化自卑为自信。第一,可以改变学生消极自卑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的思维向乐观的方向转变,逐步养成乐观的思维习惯;其次,可以改变学生消极自卑的语言习惯,使学生尽量不说泄气话、消极话,以积极的语言表达方式提升自信的力量;第三,可以改变学生消极自卑的行为习惯,准确认识自己,全面客观评价自我,大胆与别人交往沟通,融入集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使之成为习惯,从而改变学生消极自卑的行为方式;第四,可以改变学生消极自卑的生活习惯,使学生坚定生活目标,学会排遣苦恼的方式方法,调节情绪,投身积极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中。


  (二)化脆弱为坚强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一些挫折,本来应该属于正常现象。但当前的职教学生大多兄弟姐妹不多,生活物质充裕,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成长道路平坦,阅历比较简单,对挫折缺乏应有的思想認识和心理准备,承受挫折的能力脆弱。一旦遇到一些挫折,马上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自我否定,自暴自弃,甚至对挫折产生强烈的恐惧,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不良行为。在班主任工作中,巧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对挫折的错误认识,形成正确的挫折观;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缓解心理压力;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形成坚韧不拔的品质,从而帮助学生化脆弱为坚强。


  (三)化被动为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被动”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的需要,积极心理学大大拓展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视野。实践证明,学生思想只有主动转变,才是持久的。积极心理学要求班主任转变工作思维方式,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常态、增强学生自信心为目标,以欣赏和开放的目光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工作重点从找缺点转向找优点,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挖掘潜能、培养美德、提升幸福感,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积极心理学注重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相互尊敬、相互赞美、相互学习等潜移默化的熏陶环境,让学生真正感到友善和温暖的力量,产生积极体验,化为成长的动力,优化心理生活,提升心理品质,形成积极人格。巧用积极心理学,可以拓展班主任工作的视野、途径和手段,使班主任工作重心前移,从事后发现转向事前观察,从事后说教转向积极预防,化被动为主动,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果。


  三、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


  在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中,要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活用积极工作语言,培养积极向上的班干队伍和班内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励志活动,大力宣扬积极成功事例,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使班主任工作效果事半功倍。


  (一)自己养成积极的心态


  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主导,是灵魂。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班集体,首先要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班主任。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工作者群体,积极、乐观、开朗、向上健康的心态不仅有利于自身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更可以感染班级学生的情绪,形成活跃、乐观、积极向上的班风,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促进他们积极地面对生活。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投入积极乐观的情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提高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培养积极的语言习惯


  “言为心声”,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在工作中应以关爱的语气、赞许的态度、尊重的表情、信任的眼神,说出具有积极性、建设性、激励性的语言。积极的语言模式和语言氛围,有助于协调师生之间在思想观念方面产生共同认知,建立起富有亲和力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相互包容、相互依恋的情感,并产生共同的希望和共同的目标,从而取得“批评中带有表扬,表扬中带有批评。批评中的表扬能给人带来希望;表扬中的批评能给人带来警醒”的效果。所以说,巧用积极的语言模式是把当前正在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应用于班主任工作,尤其是应用于职业教育的班主任工作的第一要求。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笔者尽可能说带有“我相信、我欣赏、我同意、我尊重、我希望、我期待、我理解、有进步、有道理、有新意、有创新、棒极了、好极了”等正面激励和引导词语的语言。多说“对、好、行、是、可以、你能、你行、你成功、好棒、做得好”等正面认可、肯定的词语,即使否定,也要先肯定好的方面和闪光点,再指出原因,并提出“如何做”的建议。尽量少说“不、没”等否定、不信任的词语,绝对不说“笨蛋、蠢猪、傻瓜、讨厌、窝囊、混蛋”等带有侮辱性、伤害自尊心的负面词语。与此同时,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常讲“我能、我行、我成功”之类的励志话,尽量少讲或不讲“我笨、我倒霉”之类的泄气、沮丧话,形成积极向上、励志奋斗的积极语言模式,产生积极的心理活动和情绪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人际关系,塑造积极幸福的人生。


  (三)培养积极的思维习惯


  研究结果表明:世界顶级的成功人士都具有积极的心态,而积极心态来源于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心态决定思维,习惯影响未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必须从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开始:第一,要教育和带领学生养成对任何事物先往好处想的习惯。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尽可能从积极的、乐观的、好的方面去看待,心情才能长期保持愉悦,学习、生活才能过得快乐、洒脱,才能坚定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决心。例如篮球比赛失败了,形成“抓紧训练,下次一定要获胜”的想法;竞选班干失败了,从“自己做得不够,未获大多数同学认同,应该进一步团结同学、服务同学”方面思考问题;成绩下降了,应思考“学习方法还有哪些改进空间?一定要更加努力。”第二,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的成败归因法。教育并引导学生把失败归结为自己努力程度不够、粗枝大叶等可改进的因素,并找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法,下次更加努力,措施更严密,方法更周全;把成功归因到自己智商高、能力强、人缘好、工作细致等可控的积极因素,自信心更强,心理更加乐观,心情更加愉快,工作效率效果更好。而不能把成功归因为碰巧、走运等消极的、不可靠的、不稳定的因素,遇到失败,又把原因归结到“我笨”“我倒霉”“我无能”“大家针对我”等不可控的消极负面因素,把一切成败的主因归结到可控制、可改变的因素上来,做到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第三,凡事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引导学生遇到挫折、困境时,客观地分析出现问题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树立信心,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不能陷入自卑、埋怨的情绪,精神萎靡,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第四,养成以下习惯:常想“万事都有可能”,经常微笑,微笑着接受批评,微笑面对失败,学会感恩,学会赞扬别人,学会关注优点,把坏事看做好事的开端,把失败看做走向成功的“试错”,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四)培养积极的班干队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积极的班干队伍是构建积极班集体的主导力量。笔者认为,作为班主任,在发现和培养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学生干部队伍方面,要激发积极潜能,激活组织能力,强化服务意识,培养积极品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优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望闻问切”,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深入了解班内每一位同学,从中发现工作积极性高、责任心强、品学兼优、性格活泼开朗的學生,建立班干人才库,作为挑选班委组成人选的重要参考依据;二要坚持民主治班,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开展班干部竞选活动,机会均等,能者居之,威信者立,逐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存在感,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三要着重培养学生干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在进行履职能力、岗位职责、社团建设、班风建设、号召力、鼓动力等常规能力培训的同时,更加重视自我效能感等素质培训,让学生干部经常体验成功,获取别人的替代性经验,学会听从别人的解析和劝说,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启发和鼓励发表新见解,从不同的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和途径,使学生干部变得更积极自信;四要加强绩效考核,引导学生干部把问题原因归结为是可控制的、暂时的和不稳定的自我努力程度因素,对存在的问题要作出积极的合理解释,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及时地去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方法,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并愿付出持续的努力,提高学生干部开展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潜能,为实现整体目标发挥团队优势;五要坚持制度创新,创新激励制度、定期换岗、竞选上位等制度,为学生干部得到更多、更全面、更好的、更有竞争性的锻炼机会,为班委会、团委会定期补充“新鲜血液”,始终保持诫勉之心,始终保持朝气活力,提升学生干部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发现自我价值,激励学生干部对自己、对班级充满信心,对同学、对社会满腔热情。


  (五)培育积极的班内社团


  培育班内小社团,可以为全班提供相互沟通、相互尊重、畅所欲言的学习交流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调动学习积极性,拓展专业知识视野,充分挖掘和发展与自己朝夕相守的学生的特长,消除交流心理障碍,营造互相认同、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关心的浓厚氛围,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乐于进取、团结和谐、积极上进的班风。


  在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每接手一个新班,笔者都在充分了解班内学生特长的基础上,确定要成立的兴趣小组及组长、副组长,对组长讲明目标、任务、计划,帮助他们收集相关资料,经常抽时间参与、指导,对开展活动好的社团和个人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经常穿针引线,开展班际、校际社团交流,提高学生办好班内社团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班内社团持续、有效地开展活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努力把班内社团建成活泼、快乐的成长平台。


  在工作中,笔者先后指导成立了专业课程实践小组、创业知识学习实践小组、青年志愿队、书法提高小组、交际能力训练小组、小品表演小组等,学生可以选择交叉参加。实践证明,培育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班内社团,可以使班级管理事半功倍,走进新境界。


  (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相对于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学生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民主、宽松、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率,抵制外来错误认识和消极环境的影响,保持班集体的纯洁性,强化集体向心力、凝聚力和精神歸属感,更好更快地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同时,积极向上的氛围是班级是否健康和班主任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只有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才能使全体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教育境界。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一要定期开展优点和美德发现活动,自己提、同学帮、老师点,为学生创设优点和美德展示平台,培养学生养成发现优点和闪光点的习惯,鼓励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克服刻意找缺点、制造矛盾等消极负面习惯,创设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团结的环境氛围。二要开展各种励志活动,例如高喊励志口号,听唱励志歌曲,定期刊出励志黑板报,开展励志演讲比赛,积极宣扬成功事例,多听暖新闻,传递正能量,让学生长期浸淫在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中,为学生的进步和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之,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职业教育的班主任工作中,巧用活用积极心理学,解决职教学生心中的消极因素,培养、激发学生的积极素质,对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作者:梁鹏

  第4篇: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开创是心理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对人类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样,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其作用和意义也十分重大。通过高职教育倡导,教师采用积极心理学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从而使其更好地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降低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概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从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积极心理学教育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教师没有充分借助积极心理学取向展开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目前,大部分高职心理学教育不够系统、全面,教学方式多样且内容繁杂不一,不利于心理学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应用和推广,导致高职心理学教育对之缺乏研究和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学教育正在弥补自身的不足与欠缺,积极寻找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隐患,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因此,大部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都致力于变革传统思维,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尝试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一些内容。


  2.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大的帮助。高职心理学教育针对的是特定的青少年群体,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内容,能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和依据,丰富教学的内容,为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引导他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借助積极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有利于明晰教学目标与方法,拓宽学生心理教学的范围,培养高职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及时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设想


  1.致力于人格培养,积极转变心理学教学理念


  积极心理学取向有助于开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高职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个领域的优点和长处,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教育。教师要善于总结和探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内容,发掘其中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努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积极变革教学模式,由关注心理问题转变为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情绪体验,变革心理课程教学体制


  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斗志和激情,创新发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向上为宗旨,变革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体制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心理课程安排过程中,教师要贴近学生发展的需求,尤其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合理,选择学生感兴趣且对他们有帮助的课程主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介绍和分析。在心理课程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借鉴小组合作、素质拓展以及案例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将积极的理念贯穿其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积极的影响,从而促使学生在心理课堂中积极参与,构建积极的心理状态,借助这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转变来贯彻积极心理学的精髓。


  3.营造积极环境,构建教学评价体制


  积极心理学应用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时,教师要重点关注教学评价机制的效果,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和发展,通过评价模式与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心理课堂教学评价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在总结性评价过程中结合阶段性教学评价方法。除此之外,在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量与质的结合,综合应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模拟检测等方法来展开评价工作,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健康心理。


  综上所述,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有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和学习的特点,简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


  作者:郝雅洁

  第5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个孩子的幼儿时期是他们人生中的最重要的阶段,从这个时期起就对幼儿的心理进行几级的教育,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也会为他们将来的交往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健康的心理也会对他们的人生之路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那么从幼儿时期就应该培养他们全美达发展,不仅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里还包括对心理健康的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幼儿时期就能培养一个心理积极向上阳光的孩子,为孩子的未来就能打下好的基础,对于未来超负荷的压力也能够迎刃而解,體现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另外提供一个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个非常有爱有包容学习氛围很浓厚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是非常有自信的、有爱心、乐于助人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幼儿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阶段。由于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结构和养育方式的改变,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间题较以前增多。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累积性。一个人心理上的失调或异常,其根源大多在孩提时起。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从出生到小学之前的时期就是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时期。


  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2.1增加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好多家长在孩子开始哭泣的时候,总是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你是男子汉不要老是哭哭啼啼的。其实家长们不知道这真的是对孩子非常的残忍。孩子心里受了委屈虽然哭泣太多不太好,但是至少应该让他们将情绪发泄出来,当然是合情的发泄不是不加控制的任性发作。用正确的方式将总觉得感情表达出来,这是对情绪的一种抒发,是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的作用。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和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孩子机会参加各种活动,重在让他们能够参与的过程,不要计较结果,只要他们能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使他们的情绪得到很好的抒发。也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和绘本及时化解孩子不良情绪能够得到很好的疏导,家长和老师要多去鼓励孩子,让他们更自信更阳光。首先,家长和教师要多去鼓励肯定孩子,快乐元素多一点的孩子自然会有积极健康的情绪,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日常的学习和家庭教养的积累得到发展。`其次家长和教师要多创造一些情境,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和合理的情绪抒发比如可以给孩子聆听优美悦耳的乐曲、朗读一些精美的诗歌,讲一些他们喜欢听的好绘本。闲暇时间也可以做一些亲自小手工,增强亲自关系的同时,也让孩子的情绪得到抒发,如果遇到了不好情绪的出现,刚好在这样美好的氛围去教育引导孩子是非常好的时机,还可以根据一些故事和孩子们演舞台剧,让他们的情感得到最大化的抒发。从而形成积极的情绪,并且积极地情绪体验必须在时间中的得到满足才能深入幼儿内心,影响他的积极心理的形成。


  2.2关注和培养积极个性特征


  人格塑造、个性培养包涵很多内容,占主要地位的问题是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关系的平衡和协调问。自我意识是组成个性的一个部分,是个性形成的主要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使组成人格的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每隔幼儿的个性发展都和幼儿自身从小的社会化发展过程是细细相关的。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同伴之间的交往。一个幼儿当他具备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后,他才会变得更加自信,才能够大大的满足孩子的交往需求。这样也会对日后成人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发展和奠定基础,从而形成更加唯美的个性。


  2.3培养自理能力和意志力


  学前儿童由于受年龄和生理机能的制约,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比较弱,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都存在意志力比较软弱的现象,已经发展成为非常普遍的心理问题。现在生活条件优越,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包办一切,孩子没有自己锻炼的机会,吃饭有人喂,穿衣有人穿,这样下去只会害了他们,让孩子在独立能力方面发展的很不好,所以家长要想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爱,怎样爱才能让孩子得到好的发展,而不是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有些东西是看不到的,但是作为有心的家长一定要善于发现和及时改善。学前儿童的健康教育关系到我国新一代人口的素质和健康水平。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值得我们去关注。以上我们从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关注和培养积极个性特征、培养自理能力和意志力三个方面阐述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作者:田甜

  第6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主要侧重于对人潜能和心理积极力量的激发,以提高人的品质人格、主观体验以及整体水平等,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则主要是通过倡导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来实现,从而在总体上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对人们心理的研究和促进是多层面的,一般来说,积极心理学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积极心理学关注人们心理的各个方面,这可以概括成积极心理学的多元化;积极心理学注重提升个体的幸福感,也就是说,在积极心理学中强调个体的主观性;此外,正如积极心理学这一术语的字面意思所言,积极心理学不仅是致力消除人们心中的负面情绪,更多的则是对人们心理中积极的一面进行引导,这也就是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性。


  正如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二字带给人们的感受,这一专业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确可以带给人们一种正面的能量,倡导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对于生活在快节奏和多重压力环境下的大學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大学生塑造积极人格


  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这其中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诚实、谦虚、勇敢等都是拥有健康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随着各方面竞争的逐渐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各种压力的增大,积极人格的塑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人格被看做是一个人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作为大学生健康健全人格塑造的重要方面,积极的人格不仅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意识到和消除自己心理上的消极因素,达到预防和治愈心理疾病的双重作用,而且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地面对生活的中的挫折和考验。


  2.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大学生培养乐观的品质


  对于大学生来说,乐观这一品质的塑造尤其重要。只有具备积极乐观的道德品质,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时,大学生才能够迎难而上,各个攻破;只有具备乐观向上的道德品质,面对人际交往中的困难时,大学生才不会自我封闭,而是能够积极破冰,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去感染别人;也只有具备乐观坚强的道德品质,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大学生才能够以一种饱满乐观的精神去应对工作中的各项挑战,而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正是大学生培养乐观品质所必需的内容。


  3.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方面工作的开展


  将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积极的生活方式应用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就是帮助大学生确立起积极的态度以及教给大学生一些正面的、有效的心理方式方法和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只涉及积极心理学教育知识这一方面,也涵盖其他方面的内容。保持积极的态度是一切工作和活动的基础,或者说是成功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也不难解释积极心理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方面工作顺利开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只有引导大学生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能让大学生主动去面对困难,克服消极的思想,才能够建立强大、乐观的心理机制。


  三、结束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是我国高校必须长期坚持和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积极心理学在其中的应用,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伍声凤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