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心理学是什么?它的论文要怎么写呢?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一般都不是很成熟,所以幸福感就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发展情况。现今我国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并结合大学生辛福渡较低的心理实际,深入分析造成学生偏离幸福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于增强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幸福心理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基于幸福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幸福感教育分析
引言
央视调查“你幸福吗”曾经在全国范围内都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可见,幸福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讲都是重要的,它不仅关系着人民的心理建设、生活水平,而且渗透到了每个人心里。大学生是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极为重要,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是近年兴起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常怀感恩之心,能够以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让大学生感受到自己正被幸福包围着。
一、幸福心理学界定
心理学是一个门类众多的复杂系统,作为一门科学分支众多,但是前些年我国心理学专家们一直在研究消极心理学,旨在帮助人们走出心理困境,幸福心理学是最近一些年才被人们广泛重视的。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幸福心理学得到了充分重视,是随着西方国家兴起,逐渐发展到了世界各地,为世界范围的人们积极接受,并形成了一股探究热潮。
幸福心理学是在顺应人类生存、生活的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保证了人们的心理追求达到更高的层次。幸福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并且幸福是人们追逐的终极目标,人们在追求幸福时,不仅自己可以体验到幸福的美好,同时也能够创造社会和谐,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二、幸福感界定
幸福感就是对于幸福程度的感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知情况,因此,幸福感因人而异的,是独特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幸福感去追求人生幸福,可见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是基于人类的心理状态而存在的。幸福是人作为行为主体对其当下生存状态及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是人的个性化感受。幸福感就是人们依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肯定性、整体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及其他各方面的全面主观评价,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的精神状态。
三、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如果人的幸福指数比较高、幸福感比较强烈,那么他的心理状况必然要比其他人健康,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对于大学生来讲,这个群体本身就是容易产生心理波动的,从大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来看,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幸福感教育,让大学生长期处于幸福的感知当中,是极为有益的。让大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走出心理的阴霾,并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现实表明,如果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感教育要比预防心理疾病的消极方法更有意义。大学生群体虽然在年龄上已经属于成年人,但是心理状态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大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急躁、焦虑、抑郁、迷茫,甚至出现厌学、轻生、自杀等极端行为。心理问题的出现在年龄方面越来越年轻化,就凸显出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幸福感教育是极其必要的。第一,让学生充分看到社会的积极面,对学生进行幸福感教育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目前的状态是比较理想的,在奋斗的同时不能迷失本心,要看到社会的积极面。第二,让学生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如果学生心理阴暗,那么他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也是索然无味的,只有让学生看到别人身上有闪光点,才能激励自己前进,用一种积极的观念来面对未来。第三,引导大学生关注生活质量,如果大学生认为生活就是不停地为钱而奔波,那么幸福感教育就需要立即进行,因为大学生已经不再关心生活质量,这种心理状态是可怕的,需要及时调整,应该引导大学生将关注点放在生活质量上,为了生活得更加幸福而努力。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幸福感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可以端正学生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
四、我国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幸福感比较低,他们认为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让自己喘不过气,所以对幸福的感知度不强,幸福感较低。目前,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成长环境、就业压力、感情困扰、社会舆论等,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如果这些因素全都变成了心理压力,那么大学生的幸福感势必会减弱,并且长此以往甚至会出现心理疾病,需要高度重视。
(一)成长环境
大学生幸福感弱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成长环境问题,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大同小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考上一所名牌大学,顺利毕业后找一份稳定工作,但是,在新时代环境下,这种愿望已经不能适应发展潮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饱和,大学生再想进入这样的体制内难上加难。但是,因为大学生们从小就是成长在这样的环境,家长们抱着这样的希望,大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就演变成心理层面的问题,大学生的幸福感降低。此外,我国目前教育领域以成绩来判定学生能力,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入党、评奖学金、得到各种荣誉,而成绩不好不仅挂科、补考,甚至与一切“优秀”绝缘,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心理压力不言而喻,大学生每天还穿梭于教室、自习室、图书馆、培训班之间,环境与高中差别不大,体现不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这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造成大学生幸福感降低的直接原因。
(二)就业压力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直很大,大学生希望找到高薪、轻松的工作,家长希望大学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却远没有这样宽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要求大学生能在统一考试中笔试成绩优异、面试成绩出众,而企业单位多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面对就业前景的种种阻碍,社会经济的日益增长,各种职位都趋于饱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专科学生缺少理论知识、本科学生缺少实践能力、硕士研究生缺少社会经验,大学生身上的不足是存在的,但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的,社会需要的是立刻上岗就创造经济效益的人才,没有给大学生充足的缓冲期。面对着这样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幸福感自然会越来越低,如果学校不能及时进行幸福感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只会盯着就业压力看,而忘记欣赏人生中的风景,幸福感无从谈起。
(三)感情困扰
因为感情伤人、自杀的大学生全国各地每年都会出现,如果高校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做得到位,让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爱情观,那么这种校园内的感情悲剧就会减少很多。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不成熟的“大孩子”,他们的爱情观也是不成熟的,基于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所以并没有意识到爱情的真谛,而是把爱情看作占有,如果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是这样的,那么恋爱就不再美好,争吵、冷战、分手等每天都在上演,对大学生的心理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高校应该针对这一情况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就感情问题引导大学生,进行幸福感教育,让学生看到对方的善良与美好,使感情得到升华。即便大学生情侣最后闹到分手,也不应该因为感情的困扰而影响心理状态,心理教师应该让大学生意识到世界上很多人都是善意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美好,不应该因为一段恋情的失败就降低自身幸福感。如果幸福感教育做得好,大学生中的失恋、单相思、恋物癖等情况就会大大减少。
(四)社会舆论
社会赋予大学生的角色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群,是社会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就是这种社会舆论给予大学生莫大的压力,直接造成幸福感降低。总结现在的社会舆论:第一,大学毕业应该找一个高薪工作,月薪2000元以下的工作不是大学生做的;第二,大学生应该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现代人才,参加工作之后不需要学习,可以直接上岗;第三,大学毕业之后就应该马上成家立业;第四,上了好大学才有好工作,体、音、美专业都是给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设立的等等。大众传播用极其快的速度将这些舆论话语公之于众,成为社会舆论,时时压在大学生的心上,由此,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状态差、幸福感低等问题日益暴露,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要面临的舆论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五、我国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措施
(一)开设课程,让大学生感受幸福
对大学生群体进行集体教育,可以通过切身体验,从而有效实现幸福感教育,培养出能够创造幸福、感受幸福的人。因此,针对各个专业的大学生,要设置不同的幸福教育课程,让大学生感受幸福、感受快乐,并充分享受生活带给大学生的幸福因素,从而教会大学生体验幸福,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二)增加幸福的情绪体验
幸福感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自身情绪上的体验,应该与喜悦、愉快、积极、健康等相对应。因此,在幸福感教育中,要注意让大学生体验到积极、幸福的情绪,因为情绪健康的人会积极面对生活,能够将自己的健康情绪体验也带给别人、带入生活。教会学生体验幸福,并给周围的人创造幸福的情绪,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三)树立端正的人生观
如果大学生的人生观是不端正的,那么如何开展幸福感教育都是枉然,因此,要确保大学生的人生观是正确的,才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实现幸福感教育。高校应采取各种有效途径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大学生的幸福感里充满宽容、感恩。
结语
随着社会压力逐渐增大,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日益下降,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幸福感降低的情况,大学生的幸福感情况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高校要注意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本文不仅界定了幸福心理学和幸福感,还分析了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幸福感教育的措施。
作者:张盼
第2篇:幸福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幸福感教育浅议
1.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Maslow)曾指出:“心理学这一学科对于消极方面的研究远比对于积极方面的研究成功,它向我们大家展现了人类的短处,他的缺点,他的过失,但却极少的谈到他的潜能,他的长处,他所拥有的某种实际愿望或是精神高度。好像心理学是自愿固步自封的,让自己仅限于研究黑暗低劣的一半。”与心理学这种传统倾向相一致,现实中人们也往往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关注大学生群体中的各种各样的消极心理现象,侧重于对它们的外在干预和管控,而较少注重或花气力对大学生幸福感等积极心理品质的正面教育和培养。
这个世界的抑郁症患者不仅越来越多,而且年龄日益年轻化。为此,近年来有更多的人关注大学生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热情,却又不时陷入迷茫,焦虑的社会群体。诸如研究大学生抑郁、焦虑、自杀、精神紊乱等,研拟和制定相关的直接干预和管控措施、对策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今天的抑郁症比例是1960年的十倍。我们承认有部分原因是认识水平的提高,让我们能更准确的判断出抑郁症。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抑郁症在客观上增加了。
其实,且不说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培育主体的积极心理品质远比就事论事地外在干预和管控更内在、更基础、更有效。我们必须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并不是解决了抑郁、焦虑、精神紊乱,大学生就会感到幸福、快乐和充满希望。实际上,真正的幸福、快乐和希望是建立在大学生主体的幸福感基础上的。而大学生主体幸福感的培育,需要我们研究解决那些影响他们成长生涯,影响他们人生感悟的积极心理的培育问题。例如,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关注生存质量、幸福生活等,以指导和帮助他们追求高质量、高幸福指数的生活,使他们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群体。
相反,如果我们的社会仍旧像现在这样,过度的专注于高考,好像每一个孩子经历过高考之后,家长的使命完成了,老师的使命完成了,学校的使命完成了,政府的使命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孩子自己去解决形形色色的各种成长问题,直到就业问题出现,我们才又重新去想这样一个群体应该怎么办?我们不去关注大学生的大学生涯是否真的健康成长,只是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刻才开始纠结他们是否能够就业?……这样的做法和环境怎么能够营造出一个积极、幸福、健康的大学生心理呢?
2.幸福心理学的积极转向
幸福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一门研究幸福心理的学问。西方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兴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从而直接推动了现代幸福心理这一门科学研究的形成与探索热潮。幸福心理学认为,幸福是每个人人生的终极目标,追求幸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权利。在这个现实感不断增强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奋斗追求幸福。然而,归根结底到底什么是幸福和幸福感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幸福感,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法和态度去追求幸福并获得幸福。由此可见幸福感的主观性很强,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说来,幸福是人作为行为主体对其当下生存状态及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是人的个性化感受。每一个人都因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而精彩,幸福也正因个体存在的独特性而表现出其丰富性和多样性。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依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肯定性,整体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及其它各方面的全面主观评价,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的精神状态。
作为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幸福心理学出现的时间并不算早,尤其在中国,可以说它是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并顺应新时代人们工作与生活的需求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心理学的研究在此之前多侧重于消极心理学,如病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等,其目的在于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从负向、病理的角度来了解心理问题上,但是,没有心理疾病并不等于心理的完全健康,人类的精神生活也需要更高层次的追求。幸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关注人类的生存质量,致力于研究人的幸福生活,研究精神品质,指导人们追求高质量、高幸福指数的生活,关注和造就真正健康的人。
3.目前影响我国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我国大学生幸福感指数不高的问题由来已久。当生活保障,生活质量以及各种各样的客观幸福指数显著增长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的幸福感问题却愈发明显,这的确是个引人思考的问题。通常人们大多将其归咎于诸如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性格与情绪问题等,这些直接的心理健康问题。可本文认为,隐藏在这些心理问题背后的社会和教育问题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
3.1成长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
如果我们去问大学生,上大学究竟有什么用?在大学的校园里究竟学什么?每一个正视中国大学问题的老师或是学者或是媒体人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学中学习是为了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因为,这是他们从小的成长环境所教给他们的。考试成绩高,就是好学生,即使他们并没有搞清楚他们应该学会什么,甚至都不了解他们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一部分大学生衡量自己在大学中学习的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不挂科;许多学生在近乎绝对自由的大学生涯中通过游戏,恋爱放纵自己,用来释放和缓解前12年所受到的所有的精神压迫,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从小到大,好的考试成绩就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不仅学生自己养成了这种心理定势,似乎社会、学校和家长也都这样认为。这种成长环境成长起来的下一代,要么是被动接受,读死书的“好学生”;要么是用不读书进行反抗的“新式”学子。当他们意识到或与真正的社会现实相融合的时候,种种不适应、被否定、挫折或失败等,就会使他们陷入极度的焦虑、彷徨和自我否定的心境之中,幸福感顿然尽失。
3.2就业压力对幸福感的影响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几乎成为了我国大学生的社会标签,这样一种现状折射到在校大学生当中,是大学生焦虑,迷茫的重要原因。不可否认,大学扩招在使大部分人拥有了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直接造成学历贬值;经济不景气,本专科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并向低层次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梯度攀升;激烈竞争中的不正之风的泛滥等等。当人们去反观这种社会现状时,无不会纠缠于深深思考,大学生究竟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在大学中求学?就成了困扰学子们的问题。如果毕业等于失业,如果好工作等于好关系,那大学中的努力奋斗又是为了什么?
3.3情感困扰对幸福感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把恋爱动机指向“体验爱情幸福”、“充实大学阶段生活”,可见,当代大学生注意的是恋爱的过程本身,对结果则不太在意。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即便两个人投入了无比真挚的感情,但毕业之后,绝大多数还是躲不了分道扬镳的结局。恋爱本是人世间纯真美好的事物,大学生在具备了成熟的恋爱心理之后却难以回避客观现实问题,为今后的人格发展,恋爱心理都产生不小的消极影响。但不可否认,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了心理障碍,如失恋、单相思、恋物癖、窥阴癖等。这会严重影响他们对人生的幸福体验,甚至造成具有长远和广泛影响的心理阴影。
3.4社会舆论对幸福感的影响
当今多元化甚至是良莠并存的娱乐和舆论背景,使无数大学生在网络,电视调侃自己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对自己的命运做了消极的定义。舆论告诉我们,不挂科是王道;舆论告诉我们,大学毕业等于失业;舆论告诉我们,大学谈恋爱,男的是给别人养媳妇,女的是挥霍青春;舆论告诉我们,大学生整体能力缺乏;舆论告诉我们,好大学才有好就业;舆论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人上不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舆论告诉我们,大多数大学生就业基本上与自己的专业无关。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社会,舆论导向,很直白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命运做出否定。消极的心理伴随着消极却娱乐至死的舆论环境如影随形,将大学生本就不多的幸福感销毁殆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我们的舆论媒体从来都是批判的告诉大学生多么的无能,大学多么的无用,我们如何能指望一批刚刚自我成长,自我负责的孩子在这样一种消极批判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紧迫性与具体建议
事实上,当幸福感越低,幸福感教育的紧迫性就越强。按照幸福心理学的宗旨,幸福感的教育,关键是要跳出对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或环境的一味的消极的抱怨,侧重从积极的方面发掘和培育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但前我国的大学生幸福感的教育,关键是要深入思考,面对现实的社会背景或环境,大学生应当保持着怎样的心理状态,做着怎样的一份努力才能算作是成功的?那种仅仅用成绩的高低去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做法不仅是片面的,而且迎合时弊,让一个有着理想憧憬而又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去做他们本质上不会有幸福感的事,又怎么能指望他从中感到快乐,收获成功?
我们需要运用幸福心理学的理念去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以使他们即使在不怎么好的成长环境中,也要健康快乐积极的成长,这是社会应该做的,也是大学的责任。
让大学生通过积极健康的心态去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寻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平衡其实就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幸福心理教育。从人类的本性出发、因材施教,重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理念与我国大力提倡的大学生素质创新教育是紧密相关的;这与大学生艰苦奋斗的教育理念看似对立也并不冲突。它是让大学生们积极拼搏。但却是将艰苦的奋斗过程转化为幸福的终极享受。大学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也是对人生发展、对社会认知的重要时期。大学可塑性是极强的,要使大学生对看问题的视角,生命的理解、幸福的获取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就要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幸福感教育,这种发展的,积极的、科学的、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将决定他们的一生。当然,幸福教育不是一朝即成的事情,它有赖于社会制度和学校系统的长期努力。单就大学本身来说,以下几个方面是大学生幸福教育迫切需要重视的。
4.1感动教育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幸福观
感动是性本善的一种表现,其实21世纪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是幸福的,感受幸福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他们都拥有着。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同样也是不幸的,因为感受幸福的能力他们缺乏。就是因为很多大学生不懂得感受和珍惜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幸福唾手可得。这就需要在各个高校中采用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大学生具备感受真善美的能力。目前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在美国已经到了普及的阶段,约有200余所高校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在我国清华、北大、浙大等一些大学也逐步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的讲座。把培养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做到以人为本,把幸福观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这是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4.2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仰,明确生活目标
只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并把自己的命运与之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因为学习是始终是大学生的本质工作。事实上,缺乏理想,信仰,幸福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幸福感。中国学生在经历高考后,普遍就失去了目标和理想,同时也就失去了幸福感。大学教育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引导学生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积极的生活信仰,自身愿意从事的、对社会有价值的目标。在大的目标之外(二三十年或更远),还可以确立一些小的目标,这样每实现一个小的目标,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离目标靠近的喜悦,使学生们感受到过程的幸福,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幸福感实现的基本主体条件。
4.3引导大学生改变不良习惯,调整健康生活状态
充实丰富、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是构成人们幸福感的重要要素之一。拥有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不但可以体现一个人积极的生活品味和生活标准,并且还是人们幸福的重要源泉。因为健康的生活通常表现为拥有积极的、向上的兴趣和爱好。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拥有大量自由自主的闲暇时间,很多大学生除了课堂学习、考试成绩,便无所事事就是长期接受应试教育而对自主教育缺乏导致的不良结果。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将积极幸福的生活教育纳入、融入校园文化的活动中,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充实、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是当前幸福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4.4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拥有幸福的感受可以通过对心理认知水平来提高,也可以通过情感控制能力来提高。首先,培养大学生心理技能,使大学生通过自我调整、自我排解,保持平稳健康的情绪和良好向上的心态。然后,指导大学生客观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对自己的学业成绩,人际交往、性格成熟等各个方面确定实际合理的期望与目标,做到不盲目,不自卑,不自负,不自暴自弃,这是提高大学生幸福感,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作者:王馨可
第3篇: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积极心理学解析
在我国,幸福教育一直以来是作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幸福观部分来进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及观念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幸福感教育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还是教育的深度及广度均存在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目前,大学生的幸福状况不容乐观,这非常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1998年,时任美国心理协会主席的马丁·塞里格曼将“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领域正式提出,其关于幸福的新解读及近几年的实践成果引起多个国家的关注。本人认为,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完善我国思政工作中的幸福感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对于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很好地推动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的解读
积极心理学通常被称为“帮助人类发挥潜能和获得幸福的科学”。与以往心理学重点研究心理疾病不同,其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的科学。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才是人生至高的目标,声望和金钱都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而非目的,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幸福是可以通过练习获取的。
积极心理学是让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认识自我、认知社会、追求幸福,在不断地摸索和探寻中取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其从人的本性出发、重视人的个性发挥的理念与我国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非常切合。相信这种新的理念对于改变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幸福状况不乐观的现象有很好的作用。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幸福状况及成因分析
中调网2006年4月公布了《2005年度中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与研究报告》,从报告中看出,只有30%左右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总体上持满意的态度,而有接近7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满意程度较低。分析大学生生活满意感量表,造成幸福度低的归因排序位居前六位的由高到低依次为: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占58%以上,精神空虚占47%,不够努力占46%,就业压力大占44%,缺乏成就感占43%,期望值过高占41%①。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探究这些影响因素的深层次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
1.功利性的认知是造成大学生幸福度较低的根源。许多的大学生都把拥有金钱财富的多少当成衡量幸福及成功的主要标准,认为赚钱越多越幸福,权力越大越幸福,于是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工作,找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多挣钱。在他们上了大学又面临找工作难,找到挣钱多的工作更难的时候,他们困惑了、迷茫了、空虚了,虽然想多挣钱不能说错,但是如果把这些当作唯一目的、最高的追求就有问题了。这种功利性的认知,使很多大学生感到压力增大、生活苦闷,幸福感无从谈起。
2.不具备获取幸福的能力是大学生幸福度较低的直接原因。《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的解释是“生活境遇称心如意”。称心如意了就幸福,不称心如意就不幸福。不难看出,其实幸福是在于自身的感受,感觉到了就幸福,否则不幸福。同样的生活境遇,有人感到很幸福,有人就感觉不幸福。当然这与人的性格、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我们后天的培养和锻炼。目前,大多数的同学获取幸福的能力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不懂得什么是幸福,二是漠视身边的幸福。
三、增强大学生幸福感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幸福感教育可以改变大学生对幸福的片面理解。正如我前面所述,功利性的认知是造成大学生幸福度较低的根源。改变这种片面的功利性,就可以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地宽广。如果说关于幸福的新解读能够使哈佛大学的“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的话,相信在我国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
2.幸福感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学生思政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提升过程中,有一种越来越注重学科化和科学化,而与人们日常思想政治活动、人们心理活动、人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相背离的现象”②;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过度地关注心理损伤和心理疾病的治疗,似乎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健康。实际情况是每个人都会有心理困惑又构不成心理疾病,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化解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积极力量的角度,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的研究成果为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带来新的生机,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3.幸福感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幸福感教育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是极为关键的。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容易受外界影响,同时可塑性极强,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幸福感教育,可使得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幸福的获取以及看问题的视角发生改变。正像《光明日报》刊登的泰勒博士专访中所说:“幸福是什么?如何找寻幸福?其实幸福快乐的奥秘就在你自己手中,在于你的视角、你的理解、你的心态、你的选择,换一种视角生活,以积极战胜消极,学会‘自我帮助’,你会发现离幸福更近一步”。③我们常说,青年智则中国智,青年强则中国强,健康的心智是我们对青年的期待,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期待。
⒋大学生幸福感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的和谐依赖于人的和谐,即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的发展是以个体为本位的。由此看出,促进个体的人和谐成长与发展是社会的主要工作和责任”④。而幸福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人都感到幸福或者通过一定的方法获得幸福,不论你是否有钱,无论你地位高低;每个人在关注自身的需求及爱好的同时找寻到自己生命的使命感;每个人在不同的层次为社会服务,也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内获得自身的幸福。这项教育的实施对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增强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途径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世纪,人们最终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和物质。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有政府的责任,有学校的责任,有大学生自身的责任。应当让幸福感教育走进课堂,在我国广泛推广幸福感教育,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幸福的方法,减少抑郁。要为学生营造“幸福”环境,提升其幸福的感觉。一是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和谐的目标,提升其攀登的幸福感;二是帮助学生快乐学习,提升其学习的幸福感;三是帮助学生战胜消极,体会“做自己”的幸福感。第三,要引导学生改变习惯,体会身边的幸福,唤醒自我发现幸福的能力。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大学教育要时刻思考的问题,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脊梁,建设国家的任务即将落到他们的肩上,将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心理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目前积极心理学已引起少高校的注意,有的也开始尝试其实践性地研究,期望幸福感教育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作者: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