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交往心理学障碍研究论文(共3篇)

2023-12-08 04: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进步成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范围扩大、互动性强、更注重时效、交往目的多样化等独特性,以及时性为特征的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获得大学生广应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着积极效应。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大学生交往心理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浅谈


  摘要:当今大学生,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不是学习和就业,而是人际交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了心理误区,以至出现像自卑、孤独、嫉妒和报复等交际心理障碍,怎么样才能消除这方面的障碍,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他人的认可,成为大学生们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4-010-2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将无法生存。只要走上社会,就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我认识的不足,产生的认知障碍;(2)仅凭情感的好恶,来决定人际交往方向,产生不良后果,进而形成的情感障碍;(3)因人格的差异,在交往中带来误解、矛盾与冲突,产生的人格障碍。其中情感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像有的学生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低微、学习差等等。这种同学在学校中为数不少。


  其二,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这类学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性格、过于自负和自尊、挫折。


  其三,嫉妒心理。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嫉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大学生成人和成才带来了莫大的困难。


  其四,报复心理。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这种心理给报复者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莫大的阻力和压力。当然,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除了上面的内容外,还有社交恐惧、猜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面对上述这么多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们如何克服,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注重人际交往中平等、相容、互利的原则。首先,要坚持平等,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其次,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是与对他人的包含、容纳和忍让,所不可分里离的。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再次,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第二,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宽容。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第三,有技巧的进行人际交往。大学生若想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如: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等等。


  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自己要有所改变,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并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自身的人际关系。


  第2篇: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


  【摘要】人际交往状况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近些年来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特殊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被应用于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改善。研究综述了国内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研究的现状,并对以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46-02


  1.引言


  进入高校后的青年大学生,随着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自身角色的转换和对社会发展、自我发展的要求的认识与理解,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交往意识和交往需求。但是,由于他们过去生活面较狭窄,社会经验不足,再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较大的高考压力,他们的交往意识淡漠,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交往经验和交往能力。人际交往困惑已成为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适应问题。虽然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使大学生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人际交往状况却不容乐观,并因此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1]。


  人际关系不良的大学生往往有着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2-5]。有研究表明,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训练,不仅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途径[6]。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及情绪表达训练后,其人际关系敏感程度、交往焦虑程度、一般焦虑程度、消极思维习惯等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7]。


  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咨询在交往障碍咨询上虽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着咨询周期长、效率低、咨询效果难以控制和巩固、经常出现反复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彼此观察、学习、交往的机会,促使个体进行深层次的探索,重新认识自我以及他人,产生新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具有效率高、涉及面广、感染力强等特点,能够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8]。


  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发展起来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活动是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运用团体动力学、精神分析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作指导,将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在具有专业辅导经验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在自我探索中了解自己的问题,重新发现自我,了解他人;在互动中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培养积极的交往意识和心态,从中产生新体验,形成新认识,积累新经验,学习新方法,养成新习惯,获得新技能;并将学习到的新知识、新经验应用到自己日常人际交往实践之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在于: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活动空间和氛围,使他们在共同的交往情景中彼此了解,相互影响,相互关爱,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有关人际关系的心理活动,如人际态度、团体气氛、社会认知、模仿与暗示等,从中反映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与缺陷。同时,使参与者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互动过程,促进自我探索,自我表露,自我认识,并尝试改变自己,学习新的人际交往知识和行为,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经验,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目的,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9]。


  3.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主要遵循如下的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程序:


  3.1实验设计类型


  研究者主要采用的是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选择完全相同的两组大学生进行测试,一组作为进行实验处理的实验组,一组作为参照对象的控制组。在两组未进行实验之前都进行人际交往相关心理测试,对实验组进行处理后,最后两组再进行一次测试。还有研究者采用的是单组事前事后测定实验设计,即选取一组大学生被试,在没有进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实验活动之前进行一次心理测定,实验处理之后再用相同的问卷进行一次测定,比较两次测定结果的差异。


  3.2实验活动目的


  不同研究者的实验活动总目标一致,即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具体实施的子目标上各有侧重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子目标:①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交往心态和交往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正确的交往心态,学习成功交往的技术;②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知识,为正确交往提供理论支持;③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方式,形成新的体验和感受;④帮助学生改变自我心像,形成新的交往意识和交往心态;⑤将学习到的交往知识、感受和经验应用到日常交往实践活动之中,获得新的感受,积累新的交往经验,不断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⑥使学生学会关注和自助,学会尊重和理解,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


  另有研究者将团体辅导目标分为如下几个单元,单元一:增加成员对团体性质、目标、进行方式和内容的认识;促进成员间的相互认识,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情绪,营造团体融洽、开放的气氛;制定团体规范,形成团体意识。单元二:引导成员敞开自我、在分享中了解自己,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促进悦纳自我,帮助成员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增强成员的自信心。单元三:促使成员觉察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明确受人欢迎的人格特质以及自己的人际期待;引导成员对照自身的特质,增强交往意识,提高交往的主动性。单元四:引导成员了解非理性信念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帮助成员澄清人际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指导成员学习如何用理性信念替代非理性信念。单元五:带领成员练习有效的沟通技能,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互相解决各自面临的问题。单元六:向成员介绍人际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知识;引导成员学会分析自我心理状态;指导成员在不同情境中正确使用各种自我状态。单元七:引导成员练习并运用所学的人际沟通技能,并将其带到日常生活中;促使成员学会合作,体验成功交往的快乐。单元八:巩固辅导成果[10]。


  3.3实验活动形式实验活动主要采用的是结构式小组活动,在辅导老师的统一组织下,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具体单位,完成所有活动。


  3.4实验活动内容与程序


  根据团体的总目标及每次活动的子目标,在一定的理论依据指导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在团体中分享感悟、讨论及行为演练,整个活动分次进行,每次1个主题,围绕主题安排具体活动内容。具体的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序列:①导入活动,设计活动促使团体成员进行初步的相识和交往。


  如采用“叠罗汉”活动进行名字的串联,帮助成员记住彼此的名字相关信息。②主体活动,主体活动是达到团体辅导目的的关键,主要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改善成员的人际交往心态、意识,强化积极自我和对他人的积极看法,并且通过辅导老师的指导和成员之间的交往活动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可以采用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的活动,还有具体的人际交往技能训练,如人际交往礼仪、人际交往中的互动言语训练等。③结束活动,结束活动主要是让成员在活动中巩固已经习得的新技能,并且对自己在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活动心得体会进行总结,以指导今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实践。


  3.5实验活动的实施


  实施步骤:(1)前测:主要采用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相关量表,如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交往焦虑量表(IAS)、羞怯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2)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根据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计划,。团体性质一般为结构式,每次活动有不同的目标,包括相识、自我探索、澄清人际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自信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采用游戏、讨论、个案分析、角色扮演、认知训练、行为训练等形式进行,每次活动后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以行为演练为主;(3)后测:在最后一次活动后除了用心理量表进行测验之外,成员还可以填写团体活动自我评估表等测试问卷,,如《团体辅导过程成员自评量表》、《团体效果评估表》,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等。


  4.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验效果评估


  已经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以及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张改叶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时间相对集中,活动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寓教于乐,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并且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活动中补充理论上的不足,在理论的指导下学习新的交往技能,形成新的交往经验,学员收获大,有利于他们发展[9]。刘倩倩等的研究发现,对大学生实施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大部分成员在以上方面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回避、苦恼、交往焦虑、羞怯等交往问题有改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成员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方面有显著改善[11]。


  高海燕对大学新生实施干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有效缩短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时间,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参加辅导的成员处于同一心理发展水平,他们能在心灵的交流中找到真正的知音,同时学习模仿多个成员的适应行为,摆脱孤独无助的困扰[12]。张海文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干预结果发现,经过训练,实验组在羞怯、自尊、自信和感情与社交孤独方面比对等控制组的贫困生获得显著的改善,与不对等控制组的非贫困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改善贫困生人际交往的有效形式。


  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后贫困大学生在羞怯、自信、感情与社交孤独、自尊方面获得了显著改善【13】。王慧等的研究也发现,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的成员在社会回避与苦恼、社会回避、焦虑以及自尊等方面均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且变化显著,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上具有积极的短期效果[8]。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部人际的交互作用,促使团体的成员在互动的过程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性和助人行为,因此,对于人际关系辅导具有很好的效果。


  这是因为团体是一个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环境,是一个模拟的社会,团体心理辅导为大学新生提供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机会,他们在团体中可以放心地进行新行为演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参与者学会倾听、接纳自我、赞美与欣赏他人,增强沟通技巧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它能提供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团体就像一个社会生活实验室,成员可自由观察、分析实验场所表现的资料,进而体验自己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成员还可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获得直接、间接的劝告。此外,团体活动还有助于学习社交技巧,成员抱着改变的愿望去积极模仿适应行为,从而改善社交技能与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展望


  国内近几年才开始进行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虽然在已有研究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今后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放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首先,是对实验中无关变量的控制,团体成员的参与动机、团体成员接受其它形式的心理辅导等作为无关变量会混淆干预效果,因此需要对被试进行严格的筛选,并对实验活动进程进行一定的控制。其次,是实验设计需要更加完善,已有的一些研究缺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使得研究不够严谨,另外对于实验效果的评估不应局限于近期效果的考察,可增加追踪调查的内容以评估其远期效果。最后,是可以进行不同人际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和活动的比较研究,筛选出最有效的辅导模式,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3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之人际交往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


  重要源泉。大学生在校期间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身心愉快,从而促进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一、大学生交往障碍种种


  大学生以专业分班级、以学科分院系,班级和院系是他们生活的团体,一个单纯的高中学生上大学后,若不小心被别人鄙视或被拒绝于团体活动之外,而他又不善于交往,不在改变中得到提高的话,就有可能进入孤独、压抑的境界,从而可能困扰大学四年的生活,甚至影响未来的行为。大学生由于阅历较浅,一般都缺乏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经验。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他们一方面在本能状态驱动下渴望融入集体,另一方面他们又习惯于后天养成的惟我的行为模式,有时他们适应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龄人之间那种平等的争吵、合理的冲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然法则,因此客观上群体包容不了他们;主观上自己也容纳不下群体。


  主要症状①自我封闭: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对外界的事物不适应或不感兴趣,不愿与他人交往。②容易冲动:对于身边发生的www.yulu.cc小事常会以过激的行为去解决。但是,现在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处在冷漠、疏远的人际关系中,他们心情不愉快,有时还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有损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交往障碍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交际问题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社会人口政策发展及家庭生活的影响。新人口政策下的家庭生活往往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这些孩子聚在一个集体里,会出现中国特色的人口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家庭不仅存在‘纵向”关系,而且还存在“横向”关系。“横向”关系体现为每个家庭基本有两个孩子以上,邻里之间的孩子相互串门。小伙伴在嬉笑玩耍中避免不了受伤挂彩,吵嘴哭鼻子,但是孩子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竞争与合作,形成人际观念。自从我国实施“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横向”关系没有了,孩子享受的是“纵向”血亲(爷奶、父母)带来的呵护甚至溺爱,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缺乏坦诚的心态和理解偏激等等。小伍上大学了,没过多久,他觉得宿舍太窄,班级无聊,独自在校外租房,又把一个来自西北的女学生招来同居,他免费供她吃住,她则每天洗衣做饭,陪他睡觉,说不清是小两口儿还是主仆关系。这消息传到了小伍的家乡,母亲觉得孩子闹腾得太过分,于是打来长途电话兴师问罪。没想到孩子挺着脖颈蛮有理:“你们从小对我娇生惯养,我又不会洗衣做饭,一个人怎么生存?”。“一叶知秋”,从小伍的家庭可以看出当代校园的新问题。


  2、校园环境的影响。


  大学具有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吸纳多方面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矛盾。与中学比,大学的管理模式较为松散,强调的是个人的兴趣与发展。中学时期住宿比较集中或居家,每天的安排有固定的规律,班主任也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要靠自己的交往能力来适应这个环境。大学是走向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可以与社会人员交往,可以自由上网吧甚至在宿舍中直接上互联网。


  3、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若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就会影响一生。大学生在校园里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大学生可以钻研浩瀚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在广阔虚拟的Internet空间里漫游。糟糕的是迷恋游戏的同学,在“反恐”、“传奇”等界面中不能自拔,忽视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人际活动,因为实际的远不如虚拟的精彩。这样的大学生如果自控能力弱小,就会觉得自己不顺,甚至对别人出手。另外,不注意人际关系培养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社会中喜欢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小灵是个文静内向的学生,以较高分数从乡下考入大学,刚开始满怀激情,但不久后发现自己不知道怎样与别人交流,看着别人开开心心地谈天说地,高高兴兴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她感到心理极其紧张和不安,甚至不愿意在人多的地方出现,曾有不如回家算了的念头。从认知心理学方面理解,人际交往的认知意象来自经历与感受。与他人交往的经历就像输入大脑的信息,交往时所产生的感受好像一个软件包,经过当时的加工处理与实施则组合成文件。像小灵及那些常一个人在家里的孩子们,中学时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平时极少与他人接触,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与人交往的客观环境,缺乏与人语言交流的能力,所以形成不了与人交往的经历和与人交往的现实感受,因此也就无从形成人际交往的认知意象。这就使得他们在大学校园相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到手足无措和缺乏信心。


  三、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建议


  根据内因主导外因的辩证思想,要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要设立必修课程,以求改变他们的思想;然后,发展针对个体的信息咨询活动,做到“点、面”结合。


  1、设立交际与心理的专业必修课,进行公开的正面宣传教育。


  每个人都有发现别人内心秘密的欲望,一般来说只有敞开自己的心扉,才可能走进别人的心里,主动向别人示好是取得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融洽的第一步。交往的过程中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通过角色置换来看待问题,也许你会得到前所未有的理解。同时要明白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见和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的权利,不要强制改变别人,尊重他人,不过高要求别人,以豁达心胸与他人合作。室友的好友来访,热情接待,休息时间,切勿大声喧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开始的。


  2、发展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咨询的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性格日趋成熟与稳定,其价值观,世界观基本成型,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但也可能易趋固执、钻牛角尖。一些学生虽然平时不愿意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但对心理咨询却有一定的需求,他们可能从学校心理咨询老师那里得到解释和慰藉。在目前“校校通”和“舍舍通”的条件下,建议学校在计算机网络上设立采用“不见面、不记名”的文字、语音同步咨询服务,以便能使该项工作能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成为学校的现代教育品牌之一。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学生、家长与老师的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教育经历中显得尤为重要,孩子的情感、认识及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是以寄宿为主,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并不能及时了解,学校和家庭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沟通,互相配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