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我们都是从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去理解、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各种问题,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二语习得领域的某些问题是语言学或社会语言学所无法解释的近年来,人们开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并使其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我们可以控制信息的输入,(例如输入资料的难度、内容和题材等等)也可以观察到信息的输出,但是最重要的是了解“黑箱”(大脑)中信息加工过程,输入的信息是如何被加工的,输出的信息是如何产生的,这一过程是我们既看不着也摸不着的,了解这一大脑神经中枢语言信息加工机制是认知语言学家的任务,对于外语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1.语法规则还是固定记忆
语言学研究成果一直是第二语习得研究和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受其影响,语言结构知识(既语法知识)被认为是二语学习过程(包括听、说、读?写)中最基本的环节但近年来,一些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发现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无论是本族语者还是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大脑语言加工机制都更多地依赖于词汇化的句项而不是语法规则知识=所谓词汇化的句项即一些固定短语,程式化的表达,常用的句子结构,人们对这些结构的记忆就像对词汇的记忆一样,在口语表达中会不假思索地使用它们,它们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口语的流利程度。
在一个典型的语言学模式的信息加工体系中,语法规则是语言的根本,是第一重要的,语言输出的过程就是根据语法规则在句子适当的位置填进适当的词,大脑语言加工机制的工作在整个语言加工的过程中都是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卓有成效的,以一种普遍的方式实现实际语言加工的需求,语言的使用能力是语言知识水平的直接表现语言学信息加工模式认为,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有时间去计划组织要构成什么样的句子,有时间决定用什么样句子结构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时间在大量待选的成分中进行选择,然后把最适合的成分放入句子最恰当的位置。
这种语言学的信息加工模式的心理假设是:认知加工过程是快捷的、毫不费力的;大脑记忆系统的语言信息排列是整齐有序、组织有效、随时待用的(Lev-elt1989)然而我们知道在实际口语交际中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如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由于时间所迫,我们根本没时间考虑语法规则,没时间去计划要构成什么样的句子结构,没时间分析我们的表达是否符合语法,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不能完全反映我们的语言知识水平因此,我们说语言学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为它忽略了口语交际中很重要的一点,即在实际语言输出的过程中,大脑语言信息加工机制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对语言信息进行在线(online)处理。而且语言学信息加工模式的两个假设也无法得到证实这样的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不但不会快捷、轻松,反而会是很费力的,需要花费大量的心力和脑力资源,因而不能满足实时语言加工的需求同样,没有任何理由说人类记忆系统所储存的东西总是组织得井井有条,可以随时被有效使用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Bolinger(1975)提出语言输出对于词汇化的句项的依赖超过了我们通常的想象他认为语言主要是由单个的词汇因素构成的,甚至是一组词汇之间的关系都无法完全用语法规则来描述他举了一些例子加以说明,如在央语中有horror,hor?rid,horrify,但却不能由此推出terror,terrid,terri?fy或candor,candid,candify这些例子说明英语的语法规则缺乏一贯性,我们无法根据语法规则来实施一切语言加工。Bolinger,Pawley和Syder等人用这样的例子说明,基于语法规则的语言处理系统是语言学家强加的,是不能被用来解释所有的语言现象的。
Bolinger认为,语言是受语法规则制约的观点本身就有点言过其实,事实上,口语表达更多地依赖大小不同的词汇单位他的解释很有说服力他认为,基于语法规则的语言加工有助于新的意思的表达,使我们能够创造出从未使用过的句子结构,说出从没有说过的话语但Bolinger质问这种对语言使用的描述是否可以反映语言使用者日常使用语言的特点。在不否认语言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特点的同时,他提出我们所说的话,所用的结构、所用的词,大部分都是我们曾经说过的或用过的。他认为,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并不总是在创新,总是在试图用一些新奇的词语或句子结构:一般的交际用语都不具备创造性的特点,都是一些经常使用的、可以预见的语言表达。
同样,Sinclair(1991)认为尽管语法规则给我们提供了构成无数个句子的可能,实际上,大部分这样的可能性都被忽视掉了,而某些特定的词汇组合却不断被重复使用,他提出语言加工过程一般遵循两个原则:自由选择原则和习语原则。所谓自由选择原则实际上就是遵循语法规则的同义词,即使用(并且能理解)无数的词语组合的能力。习语原则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第一,习语原则认为词语的共现性是有限的,一个词语的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它词语与之搭配的可能性;第二,许多常用词语在同其他词组合形成常用的搭配和短语时,就失去了原有的词义,也就是说词语的意思被淹没在短语或常用搭配的意思中;第三,Sinclair(1991)提出习语原则优先的主张,他认为“自由选择的过程可以被想象成分析过程,这一过程贯穿语言活动的始终,但其结果却偶尔才会被需要”换句话说,借助于习语的手段进行交际才是自然、真实的,我们只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会放弃这一方法。
2.通过使用词汇化的句子结构达到接近本族语者的流利程度
现在,有人提议大部分的实时语言产出主要依赖于记忆系统,通过固定表达的使用,讲话者常常可以避免不得不进行的句子分析
Pawley和Syder(1983)谈到过通过使用词汇化的句子结构以达到接近本族语的流利程度他们举了以下例子以说明什么是词汇化的句子结构:
Imsorrytokeepyouwaiting.
Imsosorrytohavekeptyouwaiting-
Mr.Xissorrytokeepyouwaitingallthistime.
在这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一些词语所构成的基本结构,这些结构在这三个句子中有一些变化,同时又保留有一个可以依赖的基础
Pawley和Syder认为,一般的本族语者都掌握数以百计这样的词汇化的句子结构,这些作为随时待用的语言储备可以在语言交际中被用来实现实时语言交际所要求的流利程度,而且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实时语言交际是需要一定的流利程度的,这样的流利程度,在实时交际的情况下,除了使用固定的词汇化的句子结构外,是其它方法都不可以达到的。
本文是在作者设计进行的一个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英语故事复述过程,以了解在我国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中,语言结构知识起多大的作用,习惯表达起多大的作用,语言加工机制是基于语法规则还是基于对固定用词格式的记忆。
3.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故事复述过程调查
这项调查通过一个故事复述的任务从流利度、精确度和复杂度来考察这些学生语言输出的认知过程,实验的目的是检测学生的语言输出究竟是基于语法规则还是固定记忆接受实验的学生是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共60人,他们学英语己经至少有8年的时间了(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两年),这些学生经过备战全国高考和专业四级考试,己经非常好地掌握了英语语法知识从他们所说出的英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语言输出是否能反映他们的英语知识水平,语法知识和惯用结构在他们的口语表达中各占多大比率。
这60个学生被分成三组,实验是在三个听说教室进行的,每个教室一组,20个学生,学生首先跟磁带统一听故事,然后根据每组不同的准备时间,由学生自己操作机器进行复述并录制,各个教室的老师统一控制时间。第一组在听完录音后马上复述所听的故事,没有给时间去计划考虑句子结构等;第二组给了五分钟的准备时间,第三组给了十分钟的准备时间学生要复述的是一个有273个常用英文单词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会对他们的听力理解构成任何困难要求各组学生按照规定的准备时间在三分钟之内将这一故事尽量详细地复述完学生在复数故事时,由自己操作机器,将自己复述的故事录制下来,之所以选用故事复述的任务,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任务的难度要求是学生在专业二年级这个阶段应该完成的,另一方面,提供一个故事,就有了一个一致的输入,就可以比较输入和输出的差异,也使得输出之间的差异有了一个统一的参照物。另外故事是一种学生所熟悉的题材,在复述的时候,不需要发挥想象或逻辑推理以阐述某一事理,也不需要据理力争以维护某一道德准则。议论性或说明性的口语题材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太高。第一项,停顿在完成任务的全部时间中所占的比率,数字表明随着准备时间的増多,停顿时间减少,流利程度提高,但无准备时间与另外两种情况呈鲜明的对比每百词错误率统计显示,零准备时间的错误率最高,是41%,而5分钟准备时间和10分钟准备时间在错误率上并无很大的差别,分别为2%和25%而复杂句的使用一项则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情况,零准备时间与5分钟准备时间在复杂句的使用方面并无很大差别,分别为358%和31.物,10分钟的准备时间的情况下,复杂句的使用比率远远大于前两种情况,为4~6%。
结果表明,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输出时,由于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加上时间的限制,所以注意力被首先放在语言流利方面,其次是准确性,然后才会努力提高句子结构的复杂度特别是在零准备条件下,为了确保一定的流利度,只能采用一些他们所熟悉的词、词组或句子形式,而没时间分析这些表达用得是否正确。另外因为在口语表达中,他们还不能完全驾御复杂句,因此在没时间考虑其对错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了他们更为自信的简单句,而避免了复杂句的使用,我们日常的口语交流基本上都是没有准备时间的。因此学生在零准备条件下的语言特征可以反映他们日常英语口语表达的情况。
现在我用一些具体例子具体说明在三种不同准备时间的条件下,学生在故事复述中普遍出现的一些错误。代词she是用错率很高的一个词,结果表明从第一组到第三组由于准备时间的不同,代词she用错的比率呈下降的趋势学生把she错用做he,一般的解释是:第一,受汉语的影响,汉语的发音中,男性单数第三人称和女性单数第三人称没有区别,因此中国学生在英语中,特别是英语口语中,往往不加区别;第二,在英语中,男性单数第三人称代词he出现的频率要比女性单数第三人称代词she高得多,学生接触到he的机会要远远大于she;第三,在包括听、说、读、写的英语教学中,给予he更多的重视由于这些原因,he的自动化程度更高,因而在口语中,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不加区分地在该使用she的地方也使用he。child是另一个普遍用错的词可以看出,随着准备时间的减少,学生更倾向于在本该说child的地方说children这首先是因为汉语中没有复数词素,学习掌握复数变形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在没有思考时间的情况下,学生更倾向于使用child的复数形式children,极有可能是因为children作为一个不规则的名词复数形式,在教学中受到更大的重视,给予了更多的练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各种英语出版物中,children出现的频率要高于child,因而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到children的机会要大于child所以学生对children—词的记忆更为深刻,实验结果表明,chil?dren这个词的输出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结果表明,从10分钟到零准备时间,随着准备时间的减少,时态错误和词素错误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整个故事所用的基本时态应该是一般过去时,但在学生的复述中往往把一般过去时与一般现在时混淆,或者不能正确地使用某些动词的过去时态。表明学生在没有准备时间的口语表达过程中是没有时间去进行语法分析的。
作者随后进行了一个笔英语水平测试,旨在了解学生语法规则掌握情况水平测试表明,大学二年级英语专业本科生对于英语代词、常用时态、单复数形式以及复杂句己经有了非常好的掌握,在多项选择题中,他们判断he/she,child/children,以及常用时态、单复数形式和复杂句的比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但这些语法知识与学生的口语能力相去甚远,学生的口语能力远远没有得到体现他们的语法知识可以看出学生口语中的错误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语法规则知识,而是进行正确口语表达的自动化的程度不够,具体体现在流利度,精确度和复杂度三个方面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发现就是,在三组学生的故事复述中有一个显着的共同点就是结构有着很高正确使用率。在故事中motherwascloserandclosertodeathandthechildwascloserandclosertolife~句中,moreandmore结构在学生复述中有很高正确使用率。学生在moreand高的自动化程度,几乎达到了不假思索就可以准确使用的地步。我们认为原因是:一,在我们汉语中有相似的结构“越来……越……”;二,这个结构不需要很大的变化,便于认知加工;三,在教学中,这个结构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所以它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4.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语言能力不能完全反映语言知识水平,就二年级学生而言,在口语表达中,准备时间越长,语言能力越接近语言知识水平,但不能百分之百体现其语言知识;而准备时间越短,语言能力与语言知识水平之间的距离则越远。
从这个实验,我们似乎可以证实,在实际口语交际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压力,语法分析的过程往往被挤掉,学生们往往没时间在正确的表达和错误的表达之间去分析选择,更多依赖一些自己常用的、记忆更为深刻的、自动化程度高、可以不假思索地使用的一些表达,尽管有些结构或表达是错的。
我们依赖这些语言片段来减少语言加工的压力,由此来赢得时间来计划不仅仅是语言形式,以及我们所要说的内容。
VanPattern(1990)也通过实验证明,我们的注意力是有先后划分的,在同等条件下,当我们听别人说话时,领会意思是我们首要的目标,在正常情况下对于语言形式的关注就成了一种奢侈。对于语言输出,研究表明,不同的因素对于我们的注意力的争夺很激烈,一定的流利程度、句子复杂程度和精确程度在交际过程都会争夺注意力,都是需要给予一定的注意才能实现。
因此,流利度、精确度和复杂度是说明第二语言学生中间语质量的三个标志,在实际语言交际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这个局限性对于二语加工和使用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实际交际中词汇化结构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模式化的结构可以减少流利度、精确度和复杂度对注意力的争夺。很多错误源于在时间的压力下,他们不能在流利度精确度和复杂度之间平衡有限的注意力。在零准备时间的口语交流中,二语学生只能是舍弃复杂度和精确度来确保一定的流利度
5.实验结果对于英语教学的启示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法规则,还要帮助他们加深对常用词语的记忆,以提高语言表达的自动化或流利的程度,这是交际活动中的必要因素。从认识某一个词、词组?或句子结构到熟练地使用,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发展过程有人认为这一发展过程呈阶梯状,随着知识的积累,需要经过不同发展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Larsen-Free-man,1992)有人认为这个发展过程是一个呈U形的发展过程(Mclaughlin,1990),即学生在刚开始学会某一表达时,由于记忆犹新,所以能正确使用;接着由于与所学的其他新的词语、表达混淆,出现倒退的情况;最后经过反复比较对照、练习,才能真正地掌握,灵活地使用,达到高度的自动化在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环境里,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了解语言技能的习得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作者:王改燕(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