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近几年社会的大热话题,也是对现在社会极具降温效果的一类,对人们具有指导作用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大分支学科,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现今教师需要学习,并且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科学教学的学科。
小学阶段的学习文化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因此,家长和社会很注重小学阶段的学习。如果说孩子7岁之前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只是学习模仿的阶段,那么进入小学则是行为和性格形成的阶段。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教育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瞥,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虽说这样的论断早已时隔久远,仍具有重要意义,强调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是儿童学校教育的开端,这个阶段是孩子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期。教师作为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培养德、智、体诸多方面发展劳动者的重任。
首先,老师本身需要弄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应该起到的作用。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最先应该做好的就是为学生树立榜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将一切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的行为摒弃掉。真正出色的教师应该热爱教育工作,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充满热情,有钻研的能力,善于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以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方式传授知识。当然,这点对于小学教育尤为重要。在小学教育中,言传固然重要,但对于还在摸索中,是非意识刚在起步阶段的儿童来说,身教就显得意义非凡。言传身教在于学生主动接受老师的言行影响,有学习、模仿老师行为的倾向。
其次,师爱是作为老师工作的前提,不管是对学生还是教育事业的热爱,这种“爱”,或者说热爱都是不可或缺的。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就必须肩负起他所带来的一切责任和义务,即它会给你带来多少赞誉,就会相应的给你带来多少责任。都说老师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老师的教育理念会在他身上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也会影响着学生。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不要盲目的把他当成一个承载知识的容器,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而忘记了“教育”。同时要给他一定的空间,正确理解容错性,不是防止他犯错,而是在犯错中让他不断成长。教师把教育变成自己的事业,而不再只追求养家糊口的目标,让教育变的丰满起来,具有它独特的魅力。
第三,学生学习动机及培养。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是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用通俗的话来讲,姑且先理解成学习兴趣。学习的知识只是学习的附属品,而应以知识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提高孩子的学习的兴趣和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开发孩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孩子的思维意识上建立倾向性,正如鱼与水的作用,建立学生与学习的联系,将其变成一种必然性,互相需要的亲密关系。这样,学习就像是呼吸一样,对孩子来说是必需品,而不是负担,更不是所谓的折磨。但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动机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学习,而是基于学生的情绪状态,从内在激发出来。拥有正确的学习动机,不仅会提高在学习中的韧性,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增强学习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致力于增强孩子的信心,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成就感,对于不同类别或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
最后,创造性的培养。一般认为创造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和特性。学校不是一个梦工厂,虽然运用的教科书,传授相同知识,但教育出来的人却是多种多样的,这便是教育的独特魅力所在。而不是像普通的工厂一样,拥有一套不变的流水线,只要从头进入,从尾出来,创造的是一模一样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只能是用在一种特殊的位置,换一个环境它就没有太大用处,或者直接成为废物,进入垃圾场。社会分工的不同,正是由于人的独特性可塑性,即使换一个岗位,换一个环境,他还是可以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小学阶段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和自我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自己对自己如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掌控能力,不仅对于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今后处理事情的方式或者为人处事也具有深远的影响。虽然在小学阶段这种能力不会突出表现出来,但这种教育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提供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还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改革。于此同时,学校可以专门针对老师开设类似课程,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着促进作用。
作者:边晋萍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