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在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2016-08-30 11: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本文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关键因素的主张。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对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熟练掌握教育心理学,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

 

  多少年来,人们的想法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将学生把书上的知识教会就行了。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现代教育学者研究证明教好学生,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师要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

 

  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教师就应多渠道地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及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认识学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而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其次,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当然,要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心理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增进师生感情。

 

浅谈心理学在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三、对心理教学方法的有效演绎和运用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师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

 

  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教学目的,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适时调整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永远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从而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具备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作者:张维兰 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1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